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师备课专用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人教部编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各拉丹冬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梳理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图片。教师导语: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马丽华的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走近长江源,探寻各拉丹冬的神秘,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设计意图:观看图片,对各拉丹冬有直观的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夯实基础1.自由朗读(1)熟读课文,想象画面。(2)注意生字读音。2.字词检测 luǒ yùn niàng qián lì zhǒng 裸露 酝 酿 虔 诚 砾 石 接踵而至 dài zǔ dūn jīng yì yì 懈怠 诅咒 敦实 腈纶 熠熠生辉 演绎3.作者简介马丽华,汉族,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76年山东省临沂师专中文系毕业后进藏,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班后任专职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1997年,作家出版社将《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合集出版,命名为《走过西藏》。这本合集是马丽华最具代表性的文集。4.知识卡片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峰周围有2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了唐古拉山的高峰群,在这方圆1500平方公里的高峰区发育着100多条现代冰川,是中国第一大江——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的东侧是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的冰川,这些冰塔,在阳光下,洁净如洗,光泽闪熠,巍巍耸峙。形态各异,犹如水晶的世界,是唐古拉山脉一大奇景。各拉丹冬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清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的同时正音,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默读课文,作者游览各拉丹冬去了哪些地方?看到哪些壮美景色?内心感受如何?2.探究方法(1)默读课文,从文中圈划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3)勾画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概括景物的特点。(4)勾画文中表示内心感受的句子,并进行概括。3.成果展示(1)体现地点变化的词语:草坝子——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2)变化多端,神秘莫测的各拉丹冬;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从砾石堆远处张望的冰塔河);像屏风,雕着形态各异又很随意的图案的冰山(靠近冰山);纷纷扬扬飘洒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冰山上波状褶皱的裂纹(置身于冰窟,进入冰塔林)。(3)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4.活动小结作者笔下的景物各有特点,共同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突出表现了各拉丹冬地区的原始风景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设计意图:三个问题是围绕游记三个要素来设计的即游踪(所至),所见,所想。目的是通过默读、圈划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内容的能力。(二)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在作者描述的众多景物画面中,哪一幅画面让你感到最震撼?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理由。2.过程安排(1)选择一处景点,选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说明喜欢的理由。(2)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成果。(3)选择一位同学作代表进行发言。3.成果展示: 预设: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2)冰体一点点地改变了形状,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这里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共同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氛围突出了各拉丹冬地区的原始风景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4.活动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品析了很多让人震撼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各拉丹冬,雪域高原的壮美神秘,也感叹于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来体会各拉丹冬的神奇壮美;同时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三)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研读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2.过程安排(1)默读10和11自然段,圈划出具体描写的景物,批注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2)小组讨论交流。(3)选择一位同学作代表进行发言。3.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写景的方法角度很多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抓住景物特征按照一定顺序,调动各种感官,结合具体语句去思考本文写景方法。预设:(1)具体描写景物的段落: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2)写景具体方法: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4.活动小结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这两段是详写,通过细致观察重点描写了置身于冰窟的所见所感,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集中写景的段落,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四、课堂小结(老师带领学生再次回忆写景的常用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或带领学生进行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马丽华的脚步,欣赏了神奇而又壮美的各拉丹冬。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各拉丹冬的魅力被作者描写的淋漓尽致,这全凭借她的语言魅力,下节课,我们继续欣赏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拓展延伸过渡: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位于东经91.0,北纬33.5,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很多登山爱好者,历经千难万险,想要一睹为快,下面请看一组材料,请说说你从中得到哪些发现?1985年,日本京都大学学术登山队到达江源,攀登各拉丹冬峰,有6人登顶成功。1986年,中美联合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到达姜古迪如冰川,并竖立了“长江源头”石碑。1991年,清华大学登山队攀登该峰,未登顶。1992年,台湾一支队伍,到达姜古迪如冰川。同年,两支分别来自韩国及日本的队伍,未登顶。1994年8月1日,清华大学苗来生,成为第一个登顶各拉丹冬的中国人。1994年8月,北京大学登山队,11人队员登顶。2002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到达6500米高度。2004年7月,清华大学登山队,到达5900米高度。2006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登山队6名队员登顶。2010年7月,两岸清华大学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登顶。2014年7月,北京大学登山队17名队员登顶。2015年7月,西藏马卡鲁探险,队员3人,协作4人,共7人登顶,成为第一次登顶成功的商业团队。2015年8月,厦门大学登山队,13人成功登顶。引导语:这些登山队有的成功登顶,而有的则没有成功,对此你有什么总结发现?各拉丹冬景色壮美,想要攀登顶峰,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想要成功就要勇于攀登,不畏艰难,有顽强意志。文中作者马丽华在攀登时也遇到身体不适,几次“都要死了”,但都克服了,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代学生需要学习的。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感受登峰者的不易,同时也抛砖引玉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六、布置作业1.课堂练习自由朗读课文,背诵几句自己喜欢的语句。2.课后作业(1)基础作业:观看《话说长江》,交流长江的故事。(2)拓展作业:上网查阅各拉丹冬的旅游攻略,尝试为自己制定一条旅游方案。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化抽象为形象,进一步了解各拉丹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本课内容,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板书设计】 晶莹连绵的冰峰 高峻、雄壮 平坦辽阔的冰河 辽阔、奇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姿态各异的冰山 形态多样 时而变化的冰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了解各拉丹冬,自由朗读课文,速读思考,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探究问题,赏析语言,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了解各拉丹冬,自由朗读课文,速读思考,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探究问题,赏析语言,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