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延安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B卷)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延安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B卷)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延安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B卷)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延安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B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延安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B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延安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B卷)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B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B.猫叫综合征是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唐氏综合征是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
    C.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D.正常情况下,色觉正常的双亲,其儿子和女儿仍可能患红绿色盲
    【答案】B
    【分析】伴X显性遗传病:女患者多,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伴X隐性遗传病:男患者多,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详解】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而不是多基因遗传病,A错误;
    B、猫叫综合征是由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唐氏综合征是由21号染色体多出一条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B正确;
    C、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而不是男性多于女性,C错误;
    D、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正常情况下,色觉正常的双亲,其女儿不可能患红绿色盲,D错误。
    故选B。
    2.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B.一个家族中连续几代人都患的疾病是显性遗传病
    C.在开展遗传病调查时,最好调查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D.在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最好调查该病患者的家系情况
    【答案】C
    【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
    B、一个家族中连续几代人都患的疾病可能是由环境引起的,如都饮用了被污染了的水,B错误;
    C、在开展遗传病调查时,最好调查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人类的红绿色盲,C正确;
    D、在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应该在社会群体中随机调查,D错误。
    故选C。
    3.调查发现人群中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有关白化病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B.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
    C.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
    D.白化病患者与表现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
    【答案】D
    【分析】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AA或Aa,白化病患者的基因型为aa。
    【详解】A、白化病的致病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正确;
    B、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即Aa,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aa的概率是1/4,B正确;
    C、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即aa,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会从白化病亲本获得a,故一定是携带者,C正确;
    D、白化病患者即aa与表现正常的人AA或Aa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或1/2,D错误。
    故选D。
    4.调查某一城市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为M,女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率为N,则该城市中女性患红绿色盲和男性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概率最可能为(    )
    A.大于M、小于N B.小于M、大于N
    C.小于M、小于N D.大于M、大于N
    【答案】C
    【分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详解】若某一城市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M,由于红绿色盲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则该城市女性红绿色盲的几率小于M;若某一城市人群中女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率为N,由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则该城市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几率小于N;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戈谢病是患者缺乏β-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患者肝脾肿大。经基因诊断可知,Y染色体上无该病的致病基因,下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带谱,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
    C.2号为该病携带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D.该病可通过羊膜穿刺来测定胎儿细胞内相关酶活性及基因检测来进行产前诊断
    【答案】C
    【分析】根据系谱图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可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各个体的表现型及其电泳带谱对应关系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与前述的判断相矛盾,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分析系谱图可知,图中父母双亲正常但其儿子4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凝胶电泳法得到的患者家系带谱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因此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1/2=3/8,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5号一定为杂合子Aa,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该病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患者肝脾肿大,因此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和B超检查来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C。
    6.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下列人类遗传病中,属于同种类型遗传病的是(    )
    A.苯丙酮尿症、原发性高血压 B.新冠肺炎、青少年型糖尿病
    C.唐氏综合征、白化病 D.冠心病、哮喘
    【答案】D
    【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
    【详解】A、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A错误;
    B、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B错误;
    C、唐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白化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
    D、冠心病、哮喘都属于多基因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7.调查某家庭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后绘制出下图所示的遗传系谱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个体6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B.若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个体2和个体4的基因型相同
    C.若致病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个体7的生殖细胞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D.若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致病基因一定是显性基因
    【答案】B
    【分析】1、伴性遗传:决定遗传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X、Y或Z、W)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XY型性染色体的传递特点:
    (1)X1Y中的X1只能由父亲传递给女儿,Y则由父亲传递给儿子。
    (2)X2X3中的X2、X3任何一条都可来自母亲,也可来自父亲,向下一代传递时,任何一条既可传给女儿,也可传给儿子。
    (3)一对夫妇(X1Y和X2X3)生两个女儿,则女儿中,来自父亲的都为X1,应是相同的,但来自母亲的既可能是X2,也可能是X3,不一定相同。
    【详解】A、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遗传病,则个体6不携带致病基因,A错误;
    B、假设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是B、b,若致病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个体5是患病男性,其致病基因来自个体2,而个体2表现为正常,则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个体2的基因型是XBXb。个体3为正常男性(XBY),个体4、个体6为正常女性,而个体7为患病男性(XbY),致病基因来自个体6,则个体4的基因型是XBXb,个体2、个体4基因型相同,均为XBXb,B正确;
    C、个体7是患病男性,其生殖细胞含X染色体或含Y染色体,若致病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则含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不携带致病基因,C错误;
    D、假设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是B、b,若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且为隐性基因,个体5、个体7的基因型是XbYb,Xb分别来自个体2、个体6,基因型均是XBXb,且符合图示,故该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D错误。
    故选B。
    8.下列属于遗传病的是( )
    A.孕妇缺碘,导致出生的婴儿得先天性呆小症
    B.由于缺少维生素A,父亲和儿子均得了夜盲症
    C.一男子40岁发现自己开始秃发,据了解他的父亲在40岁左右也开始秃发
    D.一家三口,由于未注意卫生,在同一时间内均患有甲型肝炎病
    【答案】C
    【详解】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C正确。
    9.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 B.1:2 C.2:1 D.3:1
    【答案】A
    【详解】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所以A基因频率为2/3,a基因频率为1/3,则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2/3×2/3):(2×2/3×1/3)=4/9:4/9=1:1。因此,本题答案选A。
    10.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体色在19世纪中叶以前几乎都是浅色的,随着工业的发展,树皮被工厂排出的煤烟熏成黑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桦尺蛾成为了常见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桦尺蛾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了桦尺蛾进化的方向
    C.桦尺蛾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发生改变
    D.桦尺蛾天敌的存在促进了桦尺蛾种群的发展
    【答案】C
    【分析】1、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2、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桦尺蛾属于真核生物,能进行有性生殖,故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桦尺蛾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桦尺蛾体色的变化体现了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会发生改变,C错误;
    D、桦尺蛾与其天敌能共同进化,桦尺蛾天敌的存在促进了桦尺蛾种群的发展,D正确。
    故选C。
    11.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B.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能相同
    C.甲、乙种群从T时刻开始出现进化,形成生殖隔离
    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分析】分析曲线图: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甲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乙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逐渐降低。
    【详解】A、由于甲和乙这两个种群的大小不知,因此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A错误;
    B、T时刻甲种群中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乙种群中A的频率为0.2,a的频率为0.8,因此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都是0.8×0.2×2=0.32,B正确;
    C、0-T时间内甲、乙种群的基因频率都在发生改变,种群都在进化,而T时刻后,基因频率没有改变,种群没有发生进化,故甲、乙种群在T时刻之前就出现了进化,且甲、乙种群不一定是两个物种,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离,C错误;
    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中可能出现突变,存在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基因频率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
    【点睛】
    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性生殖可使种群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大多通过长期的生存斗争逐渐形成
    D.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仅意味着新物种的不断形成
    【答案】D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继承了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可使种群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大多通过长期的生存斗争逐渐形成,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概念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新物种形成的3个基本环节,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①发生了生殖隔离②发生了基因突变③发生了自然选择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
    【答案】D
    【分析】由题可知:该种群的初始状态豌豆的基因型全部为Aa,因此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为:A=a=50%,经过n代自交后,Aa=(1/2)n,AA=aa=(1/2)[1-(1/2)n];因此自交n代后,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即为:A=a=(1/2)[1-(1/2)n]+1/2×(1/2)n=50%,由此可以看出,种群在这些年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
    【详解】①由题意知,该种群没有产生隔离现象,①错误;

    ②该过程没有出现新基因,所以没有发生基因突变,②错误;
    ③该种群的初始状态豌豆的基因型全部为Aa,因此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为:A=a=50%,经过n代自交后,Aa=(1/2)n,AA=aa=(1/2)[1-(1/2)n];因此自交n代后,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即为:A=a=(1/2)[1-(1/2)n]+1/2×(1/2)n=50%,由此可以看出,种群在这些年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因此没有发生自然选择,③错误;
    ④由题意知,经过连续自交,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④正确;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因此生物没有进化,⑤正确。
    综上所述④⑤正确,即D正确。
    故选D。
    14.桦尺蠖的体色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某地区原来有一个较大的桦尺蠖种群,其中浅色个体占70%,杂合子占20%。由于环境污染,该区域的桦尺蠖每年浅色个体的减少率为10%,黑色个体的增长率为1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桦尺蠖种群中全部S基因和s基因的总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B.一年后,该地区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约为23%
    C.树干变黑不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基因型的选择来实现的
    【答案】B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 种群基因库指的是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A错误;
    B、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 某地区原来有一个较大的桦尺蠖种群,其中浅色个体(ss)占70%,杂合子(Ss)占20%,设原桦尺蠖种群中的数量为100只。一年后,浅色个体数量为70-70×10%=63只,杂合子(Ss)数量为20+20×10%=22只,黑色个体(SS)数量为10+10×10%=11只。则该地区第二年S的基因频率是(22+11×2)÷[(11+22+63)×2]×100%≈23%,B正确;
    C、树干变黑会影响浅色个体的数量,因此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C错误;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表现型的选择来实现的,D错误。
    故选B。
    15.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且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
    【答案】C
    【详解】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变异的利与害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A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C正确;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慢取决于相应基因的性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D错误。
    16.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基因都是有利基因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
    D.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答案】B
    【详解】A、基因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环境,A错误;
    B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错误;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所以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
    17.有人提出“狼将会进化为草食性动物”,假设存在一对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和食性相关的基因B、b,在一个较大且雌雄数目相等、随机交配的狼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长期维持在60%,b的基因频率长期维持在4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无法逃脱狼的捕食导致草和狼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B.狼由肉食性动物进化为草食性动物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种群中XbXb和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30%
    D.只为狼提供植物性食物可能使狼变异为草食性动物
    【答案】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共同进化指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草和狼之间若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共同进化,A错误;
    B、狼由肉食性动物进化为草食性动物并不会与原来肉食性的狼产生生殖隔离,这过程只是食性发生改变,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
    C、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XbXb为40%×40%=16%,在雄性个体中,XBY为60%,而雌雄数量相等,最后除以2,所以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30%,C正确;
    D、只为狼提供植物性食物可能使狼饿死,除非狼获得了植食性基因,D错误。
    故选C。
    【点睛】
    18.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图1为日本南、北部地区的象甲。图2为日本不同纬度多个地区的象甲平均喙长和山茶平均果皮厚度。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 B.图2中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最高
    C.图2中P区数据采集自北部地区 D.山茶象甲与山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答案】B
    【分析】由图1与图2可知,日本南部地区的象甲的喙比北部地区的象甲的长;随着果实的果皮厚度的增加,象甲的喙长度增加。
    【详解】A、由图1、图2分析可知,日本南部地区的象甲的喙比北部地区的象甲的长,说明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A正确;
    B、无法从图2信息中确定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的高低,B错误;
    C、图2中P区的果实果皮厚度较小,因数据推测应是采集自北部地区,C正确;
    D、山茶象甲的喙长与山茶果皮厚度有关,二者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B。
    19.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了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D.不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的突变传给下一代的机会可能不同
    【答案】D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突变的有利与有害性是由环境决定的,突变频率虽然低,但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突变了的基因不都是隐性基因,B错误;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错误;
    D、不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生的突变传给下一代的机会可能不同,如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突变传给下一代的机会较大,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答案】D
    【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C、载体蛋白只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C错误;
    D、K+、H2O、葡萄糖、尿素、氨基酸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因此K+、H2O、葡萄糖、尿素、氨基酸都是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21.下列关于人体体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液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
    B.体液中血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组织细胞进行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液
    D.体液中除了大量水以外,还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答案】B
    【分析】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叫体液,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为组织液、血浆、淋巴,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细胞的内环境可以是淋巴和血浆。
    【详解】A、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A正确;
    B、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不是血液,B错误;
    C、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液,C正确;
    D、体液中除了大量水以外,还有许多离子(如钠离子和氯离子)和化合物(如氨基酸、葡萄糖),D正确。
    故选B。
    2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的量少于细胞内液的量
    B.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C.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D.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也可以进行物质交换,但组织液→淋巴→血浆是单向的。
    【详解】A、细胞外液的量约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的量约占体液的2/3,A正确;
    B、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B正确;
    C、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C正确;
    D、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可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D错误。
    故选D。
    23.下图是人体体液中的物质相互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代表人体的细胞外液 B.b、c、d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C.与b、c相比,d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与b、c相比,d中的氧气浓度较高
    【答案】A
    【分析】由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而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淋巴可以进入血浆,而血浆不能进入淋巴,所以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推知,a代表细胞内液,b代表组织液,c代表淋巴,d代表血浆。
    【详解】A、图示四种液体中,a与另三种体液可以交换物质,代表人体的细胞内液,A错误;
    B、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细胞外液,包括b、c、d,B正确;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组成成分相似,但含量不同,与b组织液、c淋巴相比,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与b组织液、c淋巴相比,d血浆中的氧气浓度较高,氧气可顺浓度梯度依次从血浆进入组织液、淋巴,D正确。
    故选A。
    24.分析图中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B.NaHCO3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C.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乙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被氧化分解,葡萄糖至少穿过了5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
    【详解】A、甲为组织液,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不会出现组织水肿,如果血浆(乙)中的蛋白质偏低,血浆中的水分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NaHCO3为缓冲物质,可与乙血浆中的乳酸反应,使乙(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B正确;
    C、甲、乙、丙组成内环境,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错误;
    D、血浆乙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被氧化分解,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因此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磷脂双分子层)、肝细胞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即至少穿过了3层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故选B。
    25.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及含量(单位:mmol/L)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B.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③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分析】分析表格: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再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
    B、根据试题分析: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②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水分流向组织液增多,即③会增多,B正确;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③(组织液)至少需穿过3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6层磷脂分子,C正确;
    D、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D。
    26.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食用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总量增加
    B.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产生过多的乳酸使内环境pH明显下降
    C.由于内环境Ca2+过多引起的肌无力,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衡引起的疾病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定不变
    【答案】C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食用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失水,细胞内液总量减少,A错误;
    B、由于人体内存在缓冲物质,可以维持内环境pH平衡,所以,即使剧烈运动中产生过多的乳酸,也不会使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B错误;
    C、内环境Ca2+过多引起的肌无力,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衡引起的疾病,C正确;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C。
    27.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战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体内有轻微病原体感染时,白细胞数量增多
    D.口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答案】B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2、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详解】A、寒战是竖毛肌收缩增加机体的产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而并非失调,A错误;
    B、从平原到高原,外界环境的改变超过了正常的自我调节能力,有的人出现水肿,B正确;
    C、体内有轻微病原体感染时,白细胞数量增多,这样可以清除病原微生物,维持稳态,并非失调,C错误;
    D、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减少,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平衡,并非失调,D错误。
    故选B。
    28.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答案】D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花粉过敏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造成水肿,B正确;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会使血浆中的部分蛋白质随尿液排出,结果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要从组织液吸水,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29.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
    30.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任务之一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    )
    A.全部DNA序列 B.全部单糖种类
    C.全部氨基酸种类 D.全部RNA序列
    【答案】A
    【详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测定人类基因组中全部DNA的碱基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A正确。
    故选A。
    3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B.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变异多样性
    D.最早登陆的生物是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两栖类
    【答案】B
    【详解】A、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都生活着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生物类群,A错。
    B、由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进化才形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D、化石研究资料显示最早登陆的是水生生物,最早登陆的动物是一种可以用“肺”呼吸的鱼,而非原始的两栖类。D错误
    故选B
    【点睛】
    32.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一般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条件,隔离必然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答案】B
    【分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是引起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
    (3)遗传和变异: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够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
    (4)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5)联系:
    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A错误;
    B、不同的种群一般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B正确;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条件,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自然选择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错误;
    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正确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因为受到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并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个体水平,D错误。
    故选B。
    3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均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通过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能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C.捕食关系可以促进被捕食者进化,但对捕食者不利
    D.植物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分析】1、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 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 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 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详解】A、基因突变不是定向的,A错误;
    B、生物性状并不都能通过遗传传递给子代,B错误;
    C、捕食关系可以促进被捕食者和捕食者的共同进化,C错误;
    D、根据分析,植物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D。
    3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E、e表示)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病。杂合子个体不表现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所有携带者都应该进行遗传咨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
    B.疟原虫破坏该病基因携带者的红细胞,会导致患者缺氧
    C.通过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细胞进行基因检测可确定胎儿是否患该病
    D.基因型为Ee的个体由于交叉互换可实现E和e的基因重组
    【答案】D
    【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图解如下图:

    由此可见,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发生改变。
    【详解】A、由镰刀型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发生改变,A正确;
    B、血液中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和二氧化碳,因此,若疟原虫破坏该病基因携带者的红细胞,会导血液中氧含量降低,导致致患者缺氧,B正确;
    C、由题目信息,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通过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细胞进行基因检测可确定胎儿是否患该病,C正确;
    D、基因型为Ee的个体,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所以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D。

    二、多选题
    35.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答案】AC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
    B、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维持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错误;
    C、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故实验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C正确;
    D、“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ACD。

    三、综合题
    36.如图所示为人体消化吸收淀粉的部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属于体液的是________(填字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毛细血管壁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名称)。
    (3)淀粉水解得到_____________,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其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进入人体成熟红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
    (4)正常人B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这与其中的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有关。
    【答案】(1)     B、C、D     B、D
    (2)     血浆、组织液     组织液
    (3)     葡萄糖     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4)、H2CO3

    【分析】据图可知,A为消化液,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A为消化液,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其中内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属于体液的是B血浆、C细胞内液和D组织液;人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其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B血浆和D组织液。
    (2)毛细血管壁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3)淀粉是一种多糖,其水解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进入人体成熟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4)由于B血浆中含有HCO3﹣、H2CO3等缓冲物质,故血浆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体液和内环境的组成,识记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37.(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图1表示小岛上地雀的进化基本过程。

    1. 图1所示,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是___、Y是___、Z是___。
    1835年,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地雀有13个种,图2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图2
    2. 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食物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该作用的本质是___________。
    3. 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_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________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 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
    5.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多样性。
    【答案】     突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生殖隔离)     自然选择     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地理     生殖     种群     基本单位     物种

    【分析】分析题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X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Y表示自然选择,保存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Z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达尔文认为: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在自然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食物要生存下去,就必然存在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据图2分析可知,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共同祖先--南美洲地雀进化而来的。
    【小题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X是突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Y是自然选择、Z是生殖隔离。
    【小题2】不同的小岛上的地理环境不同,食物来源不同,对分布在不同小岛上的鸟的突变进行了不同的选择,使得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能够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小题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即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新物种。
    【小题4】一定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一个种群,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小题5】生物的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多种地雀形成过程的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信息,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进行解答。
    38.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调查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某家族的遗传病患病情况如下图所示(多指和色盲有关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_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三种类 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为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可用羊水检查、__________、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等专门的检测手段进行产前诊断。
    (3)该家族中多指属于_____________遗传病,Ⅰ1与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只考虑多指一种病,不考虑红绿色盲)
    (4)红绿色盲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Ⅱ7和Ⅱ8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只考虑红绿色盲一种病,不考虑多指)
    (5)Ⅲ11和Ⅲ12结婚,生一个患红绿色盲孩子的概率________,如果你是一位遗传咨询师,请为该家庭提供生育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     遗传物质     单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B超检查
    (3)     常染色体显性     aa 、Aa
    (4)XbY、 XBXb
    (5)     1/4     选择性生育女孩,如果怀的是男孩,建议进行基因检测

    【分析】分析题图:由Ⅱ3和Ⅱ4患多指,而其女儿Ⅲ9正常,可推知多指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1的基因型为aaXBXb, I2的基因型为AaXBY,Ⅲ13的基因型为aaXbY.
    【详解】(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三种类 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为了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为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可用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等专门的检测手段进行产前诊断。
    (3)由Ⅱ3和Ⅱ4患多指,而其女儿Ⅲ9正常,可推知多指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Ⅰ1与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aa 、Aa。
    (4)红绿色盲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Ⅱ7和Ⅱ8的基因型分别是XbY, XBXb。
    (5)Ⅲ11为aaXBY,Ⅲ12为aaXBXb结婚,生一个患红绿色盲孩子的概率1/2×1/2=1/4,该家庭生育的女孩一定正常,应选择生育女孩,如果怀的是男孩,可能患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延安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