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
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有几项
①细胞生长过程中,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物质交换效率增强②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蛋白质的种类有变化③小鼠体细胞经核移植培育成小鼠体现动物细胞细胞核具有全能性④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染色质收缩,但有的基因还在表达⑤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坏死对生物体均有积极的意义⑥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⑦细胞发生癌变是多个基因发生突变,具有累计效应且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答案】B
【分析】1、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2、细胞分化的实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核移植技术概念: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
3、细胞衰老的特征
(1)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4、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2)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细胞生长过程中,细胞体积增大,但其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交换效率降低,①错误;
细胞分化,不同细胞中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种类不同,②正确;
小鼠体细胞经核移植培育成小鼠体现动物细胞细胞核具有全能性,③正确;
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如头发基部衰老的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衰老的细胞内染色质收缩,但与凋亡有关的基因还在表达,④正确;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对生物体均有积极的意义,但细胞坏死对生物体是有害的,⑤错误;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⑥错误;
细胞癌变是一系列基因突变的结果,它是一个累积效应。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⑦正确。
综上所述,①⑤⑥的叙述不正确。
故选B。
【点睛】注意:核移植技术形成重组细胞发育成一个新个体,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而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真核细胞死亡后,健那绿依然能将其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B.染色质和染色体都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C.台盼蓝染色剂可用于鉴定组织和细胞培养中的死细胞
D.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应使用刚配置好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
【答案】A
【分析】1、健那绿是活性染料,能将真核细胞内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2、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相同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3、台盼蓝染色剂在细胞死亡后会进入细胞而让细胞染成蓝色,活细胞不能被染上颜色,所以可用台盼蓝于鉴定培养细胞的死活。
4、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需要甲基绿吡罗红染液分别对DNA和RNA染色,这种混合染色剂需要现配现用,且在配制过程中应将药品放在棕色瓶内备用。
【详解】A、健那绿是活性染料,真核细胞死亡后不能将其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A错误;
B、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相同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都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B正确;
C、台盼蓝在细胞死亡后,因为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而进入细胞内将细胞染色,所以台盼蓝染色剂可用于于鉴定组织和细胞培养中的死细胞,C正确;
D、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应现配现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D正确。
故选A。
3.下列有关“骨架或支架”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生物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B.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组成的
D.生物大分子的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答案】C
【分析】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3、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
BC、真核细胞中有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在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C错误;
D、生物大分子是由单体形成的,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C。
4.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内膜上附着有呼吸酶,有利于催化丙酮酸分解
B.蓝藻细胞含有叶绿体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
C.乳酸菌、酵母菌共有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D.叶绿体内膜附着光合色素,利于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答案】C
【分析】1、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而且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详解】A、催化丙酮酸分解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为线粒体基质,A错误;
B、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B错误;
C、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C正确;
D、叶绿体类囊体膜上附着光合色素,利于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D错误。
故选C。
5.科学家在观察癌症患者的癌细胞分裂过程时发现,在常见的染色体外存在一些细小的颗粒状的DNA和蛋白质复合物,被称为“染色体外DNA”即ecDNA,而在正常细胞中几乎从未检测到。ecDNA不容易被降解,不含着丝粒。ecDNA上含有高度活跃的癌基因,它们更易被激活发生转录。此外,ecDNA可以让两个本来很远的DNA片段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超远距离的相互作用,增强癌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ecDNA的单体是脱氧核糖核酸和氨基酸
B.要观察ecDNA的形态,最好选择分裂中期的癌细胞
C.ecDNA上带有癌基因且能够复制,所以人类的癌症能够遗传给下一代
D.ecDNA通过复制后能平均分配至子细胞中,保持遗传的稳定性
【答案】B
【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2、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其中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
【详解】A、ecDNA是DNA和蛋白质复合物,组成ecDNA的基本单位是4种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A错误;
B、由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而ecDNA是染色体外DNA,所以要观察ecDNA的形态,最好选择细胞分裂中期的细胞,B正确;
C、癌细胞不一定发生在生殖细胞,不一定会传给后代,C错误;
D、癌细胞分裂时,这些ecDNA被随机分配到子细胞中,故子细胞中ecDNA的种类和含量是有差异的,D错误。
故选B。
6.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不能在多细胞生物体中同时发生
B.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有利于保持亲子代细胞之间遗传的稳定性
C.衰老细胞内色素积累形成老年斑,是因为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D.人的成熟红细胞可以进行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B
【分析】1.细胞衰老的特征:
(1)水分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酶活性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色素积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细胞核体积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详解】A、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能在多细胞生物体中同时发生,A错误;
B、有丝分裂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其行为的变化有利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这有利于保持亲子代细胞之间遗传的稳定性,B正确;
C、衰老细胞内色素积累形成老年斑,是色素积累的结果,C错误;
D、人的成熟红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其中没有染色体结构,D错误。
故选B。
7.下图为ATP的结构示意图,①③表示组成ATP的物质或基团,②④表示化学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为腺苷,即ATP中的“A”
B.化学键②易于水解,可发生在线粒体中
C.在ATP-ADP循环中③可重复利用
D.ATP在生物体内储存量少
【答案】A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腺嘌呤+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特殊的化学键。图中①表示腺嘌呤,②④表示特殊化学键,③表示磷酸基团。
【详解】A、①为腺嘌呤,而ATP中的“A”指的是腺苷,A错误;
B、化学键②是远离腺苷的特殊化学键,易于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而线粒体内存在吸能反应,B正确;
C、③是磷酸基团,在ATP-ADP循环中可重复利用,C正确;
D、ATP在生物体内储存量很少,可通过ATP和ADP之间快速的转化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D正确。
故选A。
8.甲、乙、丙三图都表示细胞呼吸强度与 O2浓度的关系(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可表示人体的成熟血红细胞的呼吸情况
B.图乙中当 O2浓度达到 M点以后,由于受到呼吸酶等因素的限制,CO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
C.图丙中 YZ ∶ZX =4∶1,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 4 倍
D.图丙中无氧呼吸消失点对应的 O2浓度是 I ;O2应调节到 H 浓度,更有利于蔬菜的储存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甲图中,呼吸强度不受氧气浓度影响,只能是无氧呼吸;乙图呼吸强度受氧气浓度影响,只能是有氧呼吸;丙图开始随着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是氧气抑制了无氧呼吸,后随着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释放增加,有氧呼吸增强,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
【详解】A、甲图中,呼吸强度不受氧气浓度影响,只能是无氧呼吸.若呼吸强度不能以CO2的释放量表示,只可能是该生物的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对于人来说,成熟红细胞进行的就是不产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A正确;
B、图乙中B点氧气浓度为零,其二氧化碳来源只有无氧呼吸,而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当O2浓度达到M点以后,CO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是受呼吸酶的数量的限制,B正确;
C、图丙中YZ:ZX为4:1,由图可知,YZ为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设为4a,ZX为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设为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6a,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为2a,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 2a÷1/6a=12倍,C错误;
D、图丙中无氧呼吸强度开为0时,该生物完全有氧呼吸,而完全有氧呼吸时氧气的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即图丙中两个曲线合一,所以两个曲线开始合一时的氧浓度,即为无氧呼吸强度开始降为0时对应的氧气浓度,也就是Ⅰ,H点时有氧呼吸强度较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蔬菜中的有机物消耗最少,最有利于蔬菜的储存,D正确。
故选C。
9.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内相关细胞器及生理活动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为葡萄糖,可在细胞质基质中形成丙酮酸
B.F为CO2,B是固定它的受体,两者结合可再生A
C.若G为CO2,它能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可作为F的来源之一
D.若a为NADPH,它是由C分解产生的,可以参与A、B、E的合成
【答案】C
【分析】A是五碳化合物,B是三碳化合物,C是水,D是叶绿体产生的氧气,F是叶绿体吸收的二氧化碳,G是线粒体释放的二氧化碳,H是线粒体吸收的氧气;a是ATP,b是ADP和Pi;或者a是NADPH,b是NADP+。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D是在类囊体薄膜上产生的氧气,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F为CO2,A五碳化合物是固定它的受体,两者结合可生成2分子B三碳化合物,B错误;
C、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第二阶段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光合作用的原料CO2可以来自呼吸作用产生,也可以来自外界环境,C正确;
D、若a为NADPH,则它是伴随着光反应过程中C(水)分解产生的,可以参与A(C5)、E(糖类等有机物)的合成,与B(C3)的合成无关,D错误。
故选C。
10.下图表示某植物叶片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该植物在Ⅰ阶段处于适宜环境条件下,Ⅱ阶段改变的环境条件是降低光照强度或者降低CO2浓度中的某一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物质甲转变成乙需要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
B.图中Ⅱ阶段所改变的环境条件是降低了光照强度
C.Ⅱ阶段甲上升是因为叶绿体中[ H ]和ATP的积累
D.Ⅱ阶段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光照强度比Ⅰ阶段低
【答案】D
【详解】因为暗反应中1molC5+1mol CO2生成2molC3,所以在适宜条件下,叶肉细胞内C3是C5的2倍,因此图中甲是C5,乙是C3。图中物质甲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乙,该过程只需要酶的催化,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植物在Ⅰ阶段处于适宜环境条件下,如果Ⅱ阶段改变的环境条件是降低光照强度,那么C3增加,C5减少,与图形的走势不符合,而如果改变的条件是降低CO2浓度,那么C3减少,C5增加,与图形走势符合,所以本题改变的条件是降低CO2浓度,B错误;CO2浓度降低,由于CO2供应量减少,C5消耗减少,而C3还原正常,所以C5(甲)含量会上升,C错误;低CO2浓度下的光的饱和点也低,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形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据图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若在适宜光照条件下,甲图中① ②可分别代表二氧化碳和氧气
B.若在遮光条件下,甲图中① ②可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
C.图乙的M点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D.图乙中植物要积累有机物,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P点
【答案】D
【分析】图甲:在适宜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则①二氧化碳(从气孔吸收);②氧气(从气孔释放);③水分;④有机物;图乙:MN段二氧化碳吸收量逐渐增加,说明光合作用逐渐增强,到N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NP段表示光合作用开始逐渐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得到积累。
【详解】A、若在适宜光照条件下,甲图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植物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积累有机物,因此①②分别代表二氧化碳和氧气,A正确;
B、若在遮光条件下,甲图叶片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植物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甲图中① ②可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B正确;
C、图乙的M点,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C正确;
D、图乙中植物要积累有机物,大棚内光照强度至少应该大于N点才行,D错误。
故选D。
【点睛】
12.如图是在适宜温度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测定的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时两者的总光合速率相等,有机物积累速率也相等
B.在b1点时,①植物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能产生ATP与NADH
C.在b2点时,②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不相等
D.若适当提高环境中CO2浓度,图中b1和b2均会向右偏移
【答案】C
【分析】如图:a1、a2表示呼吸作用强度,b1、b2是光补偿点,c点时两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
【详解】A、c点时两者的净光合速率相等,即有机物积累速率相等,由于两者的呼吸速率不相等,因此c点时两者实际光合速率不相等,A错误;
B、在b1点时,①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能产生ATP与NADPH,而NADH是呼吸作用产生的,B错误;
C、b2点为②植物个体的光补偿点,即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所有细胞的呼吸速率总和,对于叶肉细胞而言,此点其光合速率大于其呼吸速率,C正确;
D、适当提高CO2浓度,光合作用速率会增大,b1和b2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因此图中b1和b2两点均向左移动,D错误。
故选C。
13.下图是甘蔗叶肉细胞内物质变化图解,a、b、c、d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和c发生在叶绿体,b和d发生在线粒体
B.b、c、d三个过程都伴随有能量转移到ATP中
C.b形成的[H]可用于a,c形成的[H]可用于d
D.若a的速率大于b,甘蔗植株干重一定增加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表示暗反应过程,b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c表示光反应过程,d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详解】A、a代表暗反应过程,c代表光反应过程,这两个过程都发生在叶绿体中,b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d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A错误;
B、b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c表示光反应过程,d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这三个过程中都会产生ATP,即都伴随有能量转移到ATP中,B正确;
C、b形成的[H]为NADH,只能用于d,c形成的[H]为NADPH,只能用于a,C错误;
D、由于植物体内存在一部分非绿色细胞,这部分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若a的速率大于b,甘蔗植株的干重不一定增加,D错误。
故选B。
【点睛】
14. 某同学欲测定植物叶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速率,做了如图十一所示实验。在叶柄基部作环剥处理(仅限制叶片有机物的输入和输出),于不同时间分别在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为1cm2的叶圆片烘干后称其重量,测得叶片的叶绿体光合作用速率=(2y-z-x)/6[g/(cm2·h)](不考虑取叶圆片后对叶片生理活动的影响和温度微小变化对叶生理活动的影响)。则M处的实验条件是
A.下午4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遮光3小时
B.下午4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遮光6小时
C.下午4时后在阳光下照射1小时
D.晚上8时后在无光下放置3小时
【答案】B
【详解】设光合速率为m,呼吸速率为n,则下午4时叶圆片的干重y=x+6m-6n,解得(m-n)=(y-x)/6、m=n+(y-x)/6。若M处理条件为光照t小时,则z=y+tm-tn,解得t=(z-y)/ (m-n)=6(z-y)/ (y-x), 不能求出光合速率只能算出光照时间。若M处理条件为黑暗t小时,则z=y-tn,解得n=(y-z)/t,再将n=(y-z)/t代入m=n+(y-x)/6中,得到m=(y-z)/t+(y-x)/6。已知测得叶片的叶绿体光合作用速率m=(2y-z-x)/6,得到等式:(2y-z-x)/6=(y-z)/t+(y-x)/6,解得t=6小时。综上分析,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5.湖北咸宁是中国桂花之乡,“桂乡”美名享誉全国,桂花以其独特的香气深受人们喜爱下图为某科研小组测定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桂花的叶绿体中有大量由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极大的扩展了受光面积
B.若适当提高温度,光合作用的增加值小于呼吸作用的增加值,则光补偿点右移
C.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处,净光合速率为0,说明光照强度太低,桂花不进行光合作用
D.为了促进桂花幼苗的快速生长,苗木培育工作者可在夜间适当补充红色或者蓝紫色光源
【答案】C
【分析】叶绿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叶绿体膜包括叶绿体外膜、内膜和类囊体膜,叶绿体的类囊体垛叠形成基粒,增大了光合作用的膜面积,在类囊体膜上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类囊体是光反应的场所,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
【详解】A、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叶绿体内有大量由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极大的扩展了受光面积,A正确;
B、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若适当提高温度,光合作用的增加值小于呼吸作用的增加值,则应给予更强的光照才能使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故光补偿点应向右移动,B正确;
C、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处,净光合速率为0,此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错误;
D、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夜间适当补充红色或者蓝紫色光源,可以促进桂花幼苗的快速生长,D正确。
故选C。
16.如图是在一定温度下测定某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装置(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不考虑装置中微生物的影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烧杯中盛放NaHCO3溶液,可用于测定一定光强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B.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NaOH溶液,可用于测定植物无氧呼吸的强度
C.烧杯中盛放清水,可用于测定一定光照强度下真光合速率
D.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清水,可用于测定植物有氧呼吸的强度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A、烧杯中盛放NaHCO3溶液,NaHCO3溶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消耗的氧气量则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故能用于测定一定光强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A正确;
B、种子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故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NaOH溶液,不可用于测定种子无氧呼吸强度,B错误;
C、一定光照强度下,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故烧杯中盛放清水,不能用于测定一定光照强度下真光合速率,C错误;
D、在遮光条件下.植物能进行有氧呼吸,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等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故烧杯中盛放清水,不能用于测定种子有氧呼吸的强度,D错误。
故选A。
17.图表示夏季晴天,某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一昼夜CO2的浓度变化,假设一昼夜5时日出,19时日落,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测定仪测得了一天内该玻璃罩内CO2浓度变化情况,绘制成下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C段较AB段CO2增加速度减慢,是因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
B.CO2下降从D点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C.FG 段CO2下降不明显,是因为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减弱
D.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最强
【答案】A
【分析】由题意“密闭的玻璃罩”可知,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且图中D和H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A、由题意“假设一昼夜5时日出”可知,BC段没有光照,不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凌晨温度较低,因此较AB段CO2浓度增加减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A正确;
B、D和H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D点CO2浓度开始下降,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在D点之前就开始,B错误;
C、由题意“图表示夏季晴天”,所以FG段原因是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为减少水分散失,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使光合作用减弱,C错误;
D、H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此时为一天中积累有机物最多,并非光合作用最强 ,D错误。
故选A。
18.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高原鼠兔细胞中部分糖代谢途径如图所示,骨骼肌和肝细胞中相关指标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LHD相对表达量
PC相对表达量
乳酸含量(mmol/L)
骨骼肌细胞
0.64
0
0.9
肝细胞
0.87
0.75
1.45
A.高原鼠兔骨骼肌消耗的能量来自于丙酮酸生成乳酸的过程
B.肝细胞LDH相对表达量增加有助于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
C.低氧环境中高原鼠兔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消耗无氧呼吸产生的ATP
D.高原鼠兔血清中PC含量异常增高的原因是骨骼肌细胞受损
【答案】B
【分析】1、分析题图:乳酸脱氢酶(LDH)催化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丙酮酸可转变为草酰乙酸,新合成的草酰乙酸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参与有氧呼吸。
2、分析表格数据信息显示:骨骼肌细胞LDH相对表达量较高,但乳酸含量低,不存在PC表达;肝细胞胞LDH相对表达量较高,乳酸含量较高,存在PC表达。据此,以图示中的“文字信息和箭头指向”和表中呈现的“LDH与PC在骨骼肌细胞和肝细胞相对表达量、乳酸的含量”为切入点,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表中信息显示:骨骼肌细胞LDH相对表达量较高,但乳酸含量低,不存在PC表达,据此可知:高原鼠兔骨骼肌消耗的能量来自于乳酸生成丙酮酸的过程,A错误;
B、肝细胞LDH相对表达量高于骨骼肌细胞,肝细胞LDH相对表达量的增加,有助于乳酸转化为丙酮酸,进而转化为葡萄糖和糖原,B正确;
C、高原鼠兔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
D、高原鼠兔肝细胞的PC相对表达量高,骨骼肌细胞没有PC表达,据此推知:血清中PC含量异常增高的原因是肝细胞受损,D错误。
故选B。
19.投弹手甲虫腹部有一个“燃烧室”,里面有两个小囊,分别储存着过氧化氢和氢醌。当遇到捕食者时,甲虫便将腹部“燃烧室”对准捕食者,“燃烧室”壁细胞立刻分泌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分别催化过氧化氢和氢醌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和醌,并释放出大量的热。灼热难闻的醌以高速脉冲的方式喷射出来,以攻击和吓退捕食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燃烧室”壁细胞分泌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需经高尔基体的转运
B.释放出大量的热是因为两种酶通过提供大量能量来催化两种物质分解
C.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分别催化过氧化氢和氢醌分解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D.人类受甲虫喷射原理的启发研制出先进的二元化武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B
【分析】酶的高效性是和非酶的催化剂比较而言主要是指催化能力,蛋白质(环境适宜)的催化能力是普通化学催化物质的105 -108倍,生物分子之间的反应首先要进行分子碰撞接触,如果在没有酶作用的情况下,分子主要靠自然的热运动来随机进行接触, 这样的几率比较小,而在酶的作用下,由于酶和作用底物有特异性结合位点,相当于把反应需要的分子给拉到一起去了,所以这样的效率要高很多。
【详解】A、“燃烧室”壁细胞分泌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属于分泌蛋白,其转运和分泌过程需高尔基体的参与,A正确;
B、酶催化反应的机理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而不是给反应提供能量B 错误;
C、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而过氧化物酶催化氢醌反应体现了酶的专一性,C正确;
D、人类受甲虫喷射原理的启发研制出先进的二元化武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20.如图为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和②均能够能萌发形成幼苗
B.③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C.④和⑤是同一种物质,但是在细胞中存在形式不同
D.当种子休眠时,④/⑤的比值将下降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①为种子晒干的过程,②为种子烘干的过程,③为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分(即无机盐),其中④为自由水,⑤为结合水。
【详解】A、②为种子烘干的过程,烘干过程中结合水被破坏,②不能够萌发形成幼苗,A错误;
B、③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B正确;
C、④为自由水,⑤为结合水,故④和⑤是同一种物质,但是在细胞中存在形式不同,C正确;
D、④为自由水,⑤为结合水,自由水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当种子休眠时,④/⑤的比值将下降,D正确。
故选A。
21.某自然生长条件下随机授粉的XY型性别决定植物,X染色体非同源区上有一对等位基因N和n,N基因控制叶片宽阔,n基因控制叶片狭长。该植物的某个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雌雄植株各占50%,且狭长叶个体占12%,则有关该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花粉过程中,有等位基因N和n的分离现象
B.该种群阔叶雌株和所有雄株随机授粉,下一代狭长叶植株约为1/10
C.若再随机授粉一代,阔叶雄株约占20%,狭长叶雌株约占2%
D.阔叶雌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
【答案】B
【分析】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设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其中p2代表AA的基因型频率,2pq代表Aa的基因型频率,q2代表aa的基因型频率。
【详解】A、由题意可知,基因N和n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NY或XnY,所以形成花粉过程中,没有等位基因N和n的分离现象,A错误;
B、据题意可知,该植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且雌雄植株各占50%,那么雌雄中某基因频率与种群中该基因频率相等,假定种群中n基因频率为x,雌性个体中狭长叶个体占为x2,雄性个体中狭长叶个体占比为x,因为种群中狭长叶个体占12%,因此可得等式x2/2+x/2=12%,解得x=1/5,即n基因频率为1/5,N基因频率为1-1/5=4/5,该种群雌株中XNXN为4/5×4/5=16/25,XNXn为2×4/5×1/5=8/25,XnXn为1/5×1/5=1/25,雄株中XNY为4/5,XnY为1/5,该种群阔叶雌株产生得Xn为1/3×1/2=1/6,和所有雄株(产生Xn为1/5×1/2=1/10,Y为4/5×1/2+1/5×1/2=1/2)随机授粉,下一代狭长叶植株约为1/6×1/10+1/6×1/2=1/10,B正确;
C、该植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随机授粉一代,后代得基因型频率不发生改变,因此阔叶雄株约占4/5÷2=40%,狭长叶雌株约占1/25÷2=2%,C错误;
D、阔叶雌株中(XNXN:XNXn=2:1),能稳定遗传的占2/3,D错误。
故选B。
22.关于遗传物质DNA的经典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
D.格里菲斯的实验并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A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杂交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实质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DNA,两者化学本质相同,B正确;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酶解法去掉DNA或者DNA蛋白质,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DNA和蛋白质,两者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C正确;
D、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并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A。
23.下列有关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1/4
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40%:则复制三次该DNA片段时总共需要72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20个氨基酸,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720个碱基
D.用15N标记的精原细胞(含8条染色体)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8
【答案】B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详解】A、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来自细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普通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2/23=1/4,A正确;
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4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片段中A+T的比例也为40%,且A=T,因此A=T=20%,C=G=30%,则该DNA片段中含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300×2×30%=180个,复制三次该DNA片段时总共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3-1)×180=1260个,B错误;
C、若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20个氨基酸,根据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120×6=720个碱基,C正确;
D、用15N标记的细胞(含8条染色体)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由于DNA分子只复制一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8,D正确。
故选B。
24.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Notch”的蛋白质,它能快速修复受损的脑细胞。下列有关该蛋白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最多为20种
B.合成蛋白质时脱水缩合过程是在核糖体中完成的
C.该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血红蛋白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组成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各不相同
D.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mRNA上密码子数目和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相同
【答案】D
【分析】1.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自然界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2.mRNA上的密码子有64种,其中有3种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20种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有61种。
【详解】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A正确;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为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结构不同与氨基酸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相关,C正确;mRNA上的密码子有64种,其中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故密码子数目多于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识记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注意mRNA上的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
25.下列关于物种和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D.种群必须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
【答案】C
【分析】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联会紊乱,不可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二倍体与四倍体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
D、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但也有不经过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的,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相关概念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某哺乳动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下列有关该动物精原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
B.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不会为n
C.在有丝分裂后期会发生基因重组
D.经过染色体复制产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A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产生的子细胞与亲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亲代的一半。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
【详解】A、动物的精原细胞能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精原细胞数量,也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进行生殖,A正确;
B、精原细胞若进行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以及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为n,B错误;
C、在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C错误;
D、经过染色体复制产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27.如图为二倍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在a 点时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B.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 n= 2(组)
C.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 b 点时可发生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D.该曲线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部分曲线
【答案】B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
时期
染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
DNA分子数
有丝分裂
间期
2n
0→4n
2n→4n
分裂期
前、中期
2n
4n
4n
后期
2n→4n
4n→0
4n
末期
4n→2n
0
4n→2n
减数分裂
间期
2n
0→4n
2n→4n
减一
前、中期
2n
4n
4n
后期
2n
4n
4n
末期
2n→n
4n→2n
4n→2n
减二
前、中期
n
2n
2n
后期
n→2n
2n→0
2n
末期
2n→n
0
2n→n
【详解】A. 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在a →b过程发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消失,A错误;
B. 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对于二倍体细胞来说,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最多,达到4组,其他时候为2组,故图中 n= 2(组),B正确;
C.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C错误;
D. 二倍体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故该曲线不能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部分曲线,D错误。
故选B。
28.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某些技术可以分别将它们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则所用技术分别是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多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某些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②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③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④AAaaBBBB,采用的技术多倍体育种。
【详解】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
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
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
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
故选B。
29.如图所示的是某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其中A、a是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细胞是四倍体植物的根细胞,此时其中含有8个染色体组
B.图中A和a的分离可发生在后期Ⅰ和后期Ⅱ
C.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基因突变
D.基因A与a控制同一性状,但蕴藏的遗传信息肯定不同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染色体中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其上含有等位基因,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交叉互换(基因重组)。
【详解】A、植物根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若该细胞为四倍体植物的根细胞,则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此时其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若图示细胞进行的减数分裂,则图中两个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会随着着丝粒的分裂而分开,该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过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C错误;
D、基因A与a为等位基因,控制的是同一性状,但其中蕴藏的遗传信息肯定不同,D正确。
故选D。
30.下列各项变异中不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 )
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型菌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
B.在寒冷的环境中,某二倍体植物经低温诱导后形成四倍体植物
C.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得到无子番茄
D.在X射线诱变处理下,某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C
【分析】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型菌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属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不符合题意;
B、在寒冷的环境中,某二倍体植物经低温诱导后形成四倍体植物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不符合题意;
C、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得到无子番茄,该过程没有改变遗传物质,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符合题意;
D、X射线诱变处理下,某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1.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①→②→肝脏细胞
B.①中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③
D.肾炎导致①渗透压增加,②减少
【答案】D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图中,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详解】A、从外界环境摄入的O2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呼吸系统→A循环系统→①血浆→②组织液→肝脏细胞,A正确;
B、①是血浆,含有葡萄糖、胰岛素、血浆蛋白等物质,B正确;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②组织液和③淋巴,C正确;
D、肾炎导致①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②组织液增加,D错误。
故选D。
32.下列有关人体内的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D、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即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D正确;
B、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
C、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以不是所有液体都是细胞外液,如人体消化道内的液体属于外环境的成分,不属于细胞外液,C错误。
故选C。
33.如图表示不同条件下某种细菌种群数量变化模型。a、b表示曲线,c、d、e表示曲线或横坐标上的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代表的曲线增长率不变,b代表的曲线在20~40 min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74个细菌为此条件下的K值,且种群数量不能超过K值
C.调查此细菌数量时,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来估算种群数量
D.cd段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a曲线表示增长速率持续上升,说明此条件下细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曲线表示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说明此条件下细菌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详解】A、据分析可知,a曲线表示细菌的“J”型增长曲线,则增长率不变,b曲线表示细菌的“S”型增长曲线,在20~40 min时细菌数量持续性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
B、74个细菌为此条件下的K值,K值是某种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B错误;
C、调查此细菌数量时,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进而估算种群数量,C正确;
D、a曲线表示细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是理想状态下细菌的增长曲线,b曲线是细菌的“S”型增长曲线,是具有生存斗争的条件下,细菌的增长曲线,故cd段可以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D正确。
故选B。
34.切叶蚁中体型较大的蚂蚁将叶片咬下运回巢穴,交给体型较小的蚂蚁咬成小片,后者再交给体型更小的蚂蚁咬成更小的片,以此类推直至叶片被咀嚼为糊状,然后切叶蚁将叶糊平铺在巢穴中“养殖”真菌。真菌可以分解叶片中坚韧的组织,切叶蚁则以真菌为食。切叶蚁体表覆盖一层链霉菌,该菌可抑制本巢穴真菌寄生物的大量繁殖。由此能得出的推论是:
A.“植物→真菌→切叶蚁”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
B.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C.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组分之间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蚂蚁能长期控制巢内真菌寄生物是共同(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详解】A、真菌是分解者,在捕食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分解者,所以“植物→真菌→切叶蚁”不能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A错误;
B、互利共生关系描述的是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而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是同一个物种,B错误;
C、该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组分之间仅能体现部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不能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错误;
D、蚂蚁能长期控制巢内真菌寄生物是共同(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35.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不能由①→②传递
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只偏转一次,此过程不耗能
C.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与抗体的释放方式相同
D.图乙处能够体现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B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而不能由突触后膜释放,所以兴奋不能由①→②传递,A正确;
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电位计会偏转两次,但是先左后右两次偏转,B错误;
C、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方式是胞吐,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与抗体的释放方式相同,C正确;
D、图乙为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该过程的实现能够体现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胞吐)和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点睛】
36.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
D.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高浓度的血糖,②可能是胰岛素
【答案】C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2、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肝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A正确;
B、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
C、胰腺分泌的胰液,属于外分泌液,产生后直接进入导管,不进入血液,②不可能是胰液,C错误;
D、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高浓度的血糖,②可能是胰岛素,D正确。
故选C。
37.炎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从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一种疾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炎性甲亢患者体内细胞代谢旺盛,机体产生的热量增多
B.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种类多
C.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高
D.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分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
【答案】C
【分析】当感受器感受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了下丘脑和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详解】A、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较高,促进细胞代谢,机体产生的热量增加,A正确;
B、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而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因此,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比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数量多,B正确;
C、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根据负反馈调节,该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低,C错误;
D、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即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分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D正确。
故选C。
38.甲图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乙图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试分析甲图中C部位和D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分别相当于乙图中的哪一区间( )
A.Ⅰ~Ⅱ区间和Ⅱ~Ⅲ区间
B.Ⅱ~Ⅲ区间和Ⅰ~Ⅱ区间
C.Ⅲ~Ⅳ区间和Ⅰ~Ⅱ区间
D.Ⅰ~Ⅱ区间和Ⅲ~Ⅳ区间
【答案】C
【分析】生长素是植物产生的、对植物有调节作用的激素之一。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而且往往与发生作用的器官有密切关系。植物的不同部位对同样浓度的生长素有不一样的反应,如植物根的向地性,由于重力作用,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而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所以根向地生长,而茎对生长素浓度没有根敏感,所以茎向上(背地)生长。
【详解】甲图中C部位是植物根部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于A侧,且该浓度能抑制根部细胞的生长,则在乙图中相当于Ⅲ~Ⅳ区间;D部位是茎的近地侧,由于重力作用,其浓度较B侧高,对茎部的细胞促进作用更强,长得更快,该浓度为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Ⅰ~Ⅱ区间。C正确。
故选C。
【点睛】
39.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
A.鱼甲与鱼乙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
B.鱼甲在这四种生物中营养级最高
C.小球藻、水蚤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D.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答案】B
【分析】分析表格可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表中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河虾→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小球藻→河虾→鱼甲,小球藻→河虾→鱼乙→鱼甲,共5条。
【详解】A、根据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分析,鱼甲可以捕食鱼乙,同时两者都以河虾为食,所以鱼甲与鱼乙二者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错误;
B、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鱼甲,因为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鱼甲不被其它生物捕食,B正确;
C、小球藻属于低等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水蚤能吃小球藻,因此水蚤属于初级消费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D错误。
故选B。
40.习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叙述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A.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施
B.将作物秸秆当燃料燃烧,加快了物质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C.提高三江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
D.“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B
【分析】1、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如将秸秆作为燃料就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且导致大气污染,如果将秸秆作为牲畜的饲料,让牲畜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沼渣作为肥料,就能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2)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建立植物园、禁止采伐珍稀濒危植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可行措施,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将作物秸秆当燃料燃烧,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且会导致大气的污染,B错误;
C、提高三江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C正确;
D、“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
41.研究表明,光照过强可使猕猴桃叶绿体中的D1蛋白(光反应阶段的关键蛋白)受损,导致其光合速率大幅降低,出现光抑制现象,进而导致猕猴桃严重减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猕猴桃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上,分离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原理是______。
(2)D1蛋白受损会影响光反应的正常进行,使______的合成减少,并进一步影响暗反应中______的还原。
(3)研究表明,Ca2+能够缓解因光照过强引起的D1蛋白含量下降。某同学以猕猴桃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该结论:将生长状况______的猕猴桃植株______分成三组,分别在______条件下培养,其他条件______,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______。
【答案】(1) 类囊体薄膜 不同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2) NADPH和ATP C3
(3) 相同 平均 强光照、强光照加Ca2+处理和适宜光照 相同且适宜 各组D1蛋白含量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合作用的场所为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生成还原氢和氧气,以及ATP、NADPH的合成;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
【详解】(1)光合色素分布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分离光合色素的原理是不同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2)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以及NADPH和ATP的合成,D1蛋白受损会影响光反应的正常进行,并进一步影响暗反应中C3的还原。
(3)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Ca2+能够缓解因光照过强引起的D1蛋白含量下降,自变量是光照情况及Ca2+的有无,因变量是D1蛋白含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实验思路: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猕猴桃均分成三组,分别在强光照、强光照加Ca2+处理和适宜光照三种条件下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D1蛋白含量,比较得出结论。
42.图1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呼吸熵(RQ)是指放出的CO2量与吸收的O2量的比值,即呼吸熵=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呼吸底物是葡萄糖。图2是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图3是探究某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以萌发的小麦种子为材料(呼吸底物为葡萄糖)。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过程中,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是_____(填序号),b是_____,小麦种子的细胞中能产生b的场所有_____。
(2)图2中随着氧分压从A→B→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呼吸速率变化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在图中A、B、C三种氧分压中,A不适合储藏水果的原因是_____。三种氧分压中,无氧呼吸完全消失的是_____。
(3)图3所示的实验可以在光下进行,原因是_____。环境条件相对稳定时,如果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一、二中着色液滴移动的情况分别是_____。如果环境条件不稳定,为了排除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需要设量对照实验,该对照组的设置方法是_____(结合装置一、二设置)。
【答案】(1) ①② CO2 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2) 变快 变慢 A点氧气浓度低,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会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C
(3) 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细胞呼吸 左移、右移 在装置中装入煮熟的种子,其他反应条件不变
【分析】分析图1: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
分析图2: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RQ>1,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RQ=1,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1)图1所示为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是①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和②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b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物,也是无氧呼吸产物,可知是CO2,小麦种子的细胞中能产生CO2的场所有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
(2)氧分压在A时,氧气浓度低,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气浓度增大,有氧呼吸增强,无氧呼吸被抑制,所以随着氧分压从A→B→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呼吸速率变化情况分别是变快、变慢。A氧分压不适合储藏水果的原因是氧气浓度低,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三种氧分压中,无氧呼吸完全消失的是C点,因为此时RQ=1,放出的CO2量=吸收的CO2量,所以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3)图3所示的实验是探究某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细胞呼吸,光照在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即可。装置一种,导致液滴移动的只有氧气,而装置二中,导致液滴移动的可以是氧气也可以是二氧化碳。如果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在装置一中,由于消耗了氧气,液滴向左移动;装置二中,由于释放的二氧化碳比消耗的氧气量大,小液滴向右移动。如果环境条件不稳定,为了排除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需要设量对照实验,该对照组的设置方法是在装置中装入煮熟的种子,其他反应条件不变。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能正确分析细胞呼吸商的测定过程。
43.果蝇(2N=8)的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_____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型为AaBb的雌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填“减I”、“减Ⅱ”或“减I和减Ⅱ”)一定发生A和a的分开。
(3)某研究小组欲通过测交实验确定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位置上的关系: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用基因型为AaBb的雄果蝇(不发生交叉互换)与基因型为aabb的雌果蝇进行测交;
第二步:观察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与结论】
①若后代存在四种表现型,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如图甲;
②若后代存在两种表现型,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如图乙或丙;
请根据实验结果在下图中标出亲代雄果蝇基因B和基因b的位置。
(4)上图中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图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4 2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
(2)减I
(3)
(4) 甲 两对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果蝇(2N=8)体细胞含有8条4对染色体,间期复制后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不变,因此初级精母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一次分裂期间染色体数目不变,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相互分离,形成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2)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中,若不考虑交叉互换,A与a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I后期分开,如果考虑交叉互换,在减I和减Ⅱ中都存在A和a的分开,综上减数分裂过程中减I一定发生A和a的分开。
(3)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前提下,若后代中出现四种表现型,说明亲代产生四种配子,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如图甲);若后代中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亲代产生两种配子,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能是A和B位丁同一条染色体上(如乙),也可能是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如丙)。
(4)上图甲中,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存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因此图甲中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44.荔枝椿象吸食荔枝树嫩芽中的汁液,会造成荔枝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荔枝椿象的卵内,幼虫以椿象的卵液为食,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荔枝椿象重复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荔枝椿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填组成成分),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的关系可称为拟寄生,拟寄生、寄生和捕食三者的共同特征是______。
(2)平腹小蜂幼虫所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______。
(3)研究发现平腹小蜂可以通过“学习”将植物挥发物与寄主卵联系起来,从而利用植物挥发物作为信息定位寄主,这体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4)为控制荔枝蝽象种群数量,应用平腹小蜂进行生物防治的优势是______(回答两点)。
【答案】(1) 消费者 一方从另一方获取营养物质(能量)
(2)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可长期使害虫种群数量处于较低水平
【分析】1、能量流动的四个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
2、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信息传递的作用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分析题意,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属于消费者;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捕食通常指一种动物以另一种动物为食的现象,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荔枝椿象的卵内,幼虫以椿象的卵液为食,两者关系称为拟寄生,据此可知,三者的共同与特征是一方从另一方获取营养物质(能量)。
(2)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可知,平腹小蜂幼虫所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
(3)平腹小蜂和寄主卵属于两类不同生物,平腹小蜂可以通过“学习”将植物挥发物与寄主卵联系起来,从而利用植物挥发物作为信息定位寄主,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生物防治具有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就地生产就地应用,生产成本低,应用范围广阔等特点,与化学防治相比具有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有利于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在连续使用的情况下,对一些病虫也具有连续而持久的抑制作用等诸多优点。
45.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的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需要______酶,过程②需使用______技术(必须写中文名)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2)过程③最常用的方法是:首先用______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然后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完成转化过程。
(3)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Ⅱ.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会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我国科学家从康复者的浆细胞中克隆出针对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基因相关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并在相应系统中表达,可制备出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回答下列问题:
(4)传统抗体的制备是向生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生物体产生抗体,从动物的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但用这种方法提取的抗体,具有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等缺点,现在逐步被单克隆抗体取代。
(5)通过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后,还需进行_______________,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6)制备出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可否直接用于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请说明理由:_______。
【答案】(1) 逆转录 多聚酶链式反应
(2)Ca2+
(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4)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
(5)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抗体检测和克隆化培养
(6)否,因为用新冠病毒表面抗原制备出的单克隆抗体只能与新冠病毒相应蛋白特异性结合,而不能直接与核酸结合
【分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用来合成引物。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应包含:扩增缓冲液(含ATP和Mg2+)、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模板DNA、引物和Taq酶。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过程①表示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相应的DNA;过程②表示利用PCR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过程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过程④表示通过筛选获得工程菌。
【详解】(1)过程①表示利用mRNA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逆转录过程中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然后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从cDNA文库中获取的目的基因无启动子。实现②过程常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该技术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
(2)过程③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时,首先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
(3)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导入了受体细胞可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所以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大肠杆菌。
(4)传统抗体的制备,具有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等缺点,现在逐步被单克隆抗体取代。
(5)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及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6)用新冠病毒表面抗原制备出的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只能与新冠病毒相应蛋白特异性结合,而不能直接与核酸结合。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底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生物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生物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期中生物试题docx、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