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二中高二8月质检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8月质检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内环境稳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处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的量总是平衡的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详解】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不断发生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需要经过淋巴回流进入血浆,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A错误;
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细胞质基质,B错误;
C、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血浆进入组织液的量增加,形成组织水肿,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2.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数值大小主要决定于胶体渗透压
B.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进而出现组织水肿
D.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0.9%的NaCl溶液,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数值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与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都有关,A错误;
B、水属于溶剂,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B错误;
C、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
D、0.9%的NaCl溶液与血浆渗透压浓度相等,因此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0.9%的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D错误。
故选C。
3.关于消化道神经支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支配消化道的自主神经系统不受大脑控制
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C.消化道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D.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答案】A
【分析】内脏神经系统功能上的特点是双重神经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既由交感神经支配,又由副交感神经支配,这两种作用往往是拮抗的。副交感神经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包括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液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等,故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消化道的各种活动。
【详解】A、支配消化道的神经受大脑的控制,A错误;
B、副交感神经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包括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液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等,B正确;
C、内脏神经系统功能上的特点是双重神经支配,大多数内脏器官既由交感神经支配,又由副交感神经支配,C正确;
D、一般而言,支配消化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D正确。
故选A。
4.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和氧气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4层生物膜
C.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D.体内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高等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②表示氧气进入内环境、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排泄系统来完成;④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⑤表示代谢废物排出细胞。
【详解】A、由分析可知,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和氧气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A正确;
B、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6层生物膜(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和线粒体2层膜),B错误;
C、代谢废物可以通过③排出体外,也可以由②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分的排出,C错误;
D、体内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5.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有氧呼吸酶、血红蛋白、糖蛋白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⑥
【答案】C
【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①血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血浆属于人体内环境,①错误;
②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
④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
⑤喝入胃中的牛奶位于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
⑥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发生在输卵管,输卵管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③④,故选C。
【点睛】
6.如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与蛋白质含量无关
B.A渗回B和渗入C的量相差不大
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高
D.若图示方框为肾脏,则B中Ⅱ端比Ⅰ端尿素含量低
【答案】D
【分析】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液,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称为内环境。Ⅰ|端为毛细血管动脉端,Ⅱ端为毛细血管静脉端。
【详解】A、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
B、组织液A中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浆B,少部分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C,B错误;
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血糖经I端到组织液并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所以Ⅱ端葡萄糖含量变低,C错误;
D、若图示方框为肾脏,则代谢废物经肾脏后被吸收,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所以Ⅱ端比Ⅰ端尿素含量低,D正确。
故选D。
7.媒体报告一大学生在1000米的体质检测后倒地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成分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运动中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D.长期不吃早餐,虽然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相对稳定,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答案】C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运动中大量流汗,内环境中水分大量流失,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不是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葡萄糖的分解产物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C错误;
D、长期不吃早餐,体内缺少能源物质糖类,导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虽然通过胰高血糖素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D正确。
故选C。
8.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
C.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CO2含量高于甲
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所以图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淋巴,丙表示组织液。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而甲表示血浆,其中没有血红蛋白,B错误;
C、血浆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氧气需要通过组织也进入细胞中被利用,而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产生,进入组织液,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所以丙(组织液)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血浆),而二氧化碳含量高于甲,C正确;
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管道直接分泌到消化腔中,不是通过血浆运输的,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静脉注射的药物,要经过组织液才能到达骨骼肌细胞
B.健康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含量会升高
C.机体失水多于失盐时,不及时补水,内环境的渗透压会降低
D.人体皮肤细胞都可以不经过内环境和外界发生气体交换
【答案】A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详解】A、静脉注射的药物,药液直接进入血浆,随血液运输运输,先要经过组织液才能到达骨骼肌细胞,A正确;
B、胰岛细胞能利用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健康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含量会下降,B错误;
C、机体失水多于失盐时,不及时补水,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C错误;
D、我们平时所说的皮肤指的是一层死细胞,相当于一层隔膜,将体内与外界隔开,而皮肤细胞则在这层膜下面,它们仍然生活在组织液,也就是内环境中,只能通过内环境与外界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A。
10.下列各组物质均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A.纤维蛋白原、尿素、抗体、乙酰胆碱
B.葡萄糖、O2、乳酸、呼吸酶
C.Na+、HPO42-、氨基酸氮、胰液
D.纤维素、甲状腺激素、脂肪、血清白蛋白
【答案】A
【分析】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 氨基酸、维牛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纤维蛋白原、尿素、抗体、乙酰胆碱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葡萄糖、O2、乳酸均是内环境的成分,而呼吸酶存在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Na+、HPO42-、氨基酸氮均是内环境的成分,而胰液存在于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甲状腺激素、脂肪、血清球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但是人体内不含纤维素,纤维素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A。
【点睛】
11.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
②发烧时应该加盖棉被,增加排汗来大幅度降低体温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B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增多,则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①正确;
②对高烧病人,可以采取辅助措施降低体温,但不能加棉被,否则会使散热渠道不畅,导致体温的上升,②错误;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增加,组织液回流形成淋巴,淋巴增加,③正确;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④错误。
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脑脊液是包围着脑和脊髓的无色透明液体,是脑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研究发现在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屏障:血-脑屏障,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较容易通过,而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的内环境
B.脑脊液可由脑毛细血管中的血浆渗出
C.脑脊液与组织液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
D.与血浆相比,脑脊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答案】D
【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据题可知,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生活的内环境。由于血-脑屏障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较容易通过,而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故脑脊液中脂质的含量相对较高,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少。
【详解】A、由题干可知,脑脊液是包围着脑和脊髓的无色透明液体,因此它是脑和脊髓的内环境,A正确;
B、脑脊液是脑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可由脑毛细血管中的血浆渗出,B正确;
C、脑脊液是脑和脊髓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脑脊液和组织液化学组成大致相同,C正确;
D、由题干可知,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严格的选择性,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因此与血浆相比,脑脊液含有较少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13.组织液也称为细胞间隙液,过量的组织液滞留在细胞间隙可引发组织水肿。水肿的形成与内环境液体交换异常以及全身多个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下列关于组织水肿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如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合成减少时,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可引发组织水肿
B.淋巴管发生细胞癌变引起淋巴管占位性堵塞可引发组织水肿
C.当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并阻碍组织液回流至毛细血管时可引发组织水肿
D.局部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到组织液可引发组织水肿
【答案】A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血红蛋白不属于血浆蛋白,A错误;
B、淋巴管堵塞,淋巴回流受阻,可引发水肿,B正确;
C、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并阻碍组织液回流至毛细血管,可引起组织液和血浆的液体交换失去平衡,组织液增多,引发水肿,C正确;
D、局部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到组织液,组织液渗透液升高,相对吸水增多可引发水肿,D正确。
故选A。
14.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每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不必再进行重复实验
B.实验一般以滴数为纵轴,pH变化为横轴,绘制实验结果
C.滴定时,要戴手套;有酸或碱溅到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
D.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都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
【答案】C
【分析】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实验中,探究的是酸或碱对pH的影响,酸碱为自量,pH的变化为因变量,应该以自变量为横坐标,因变量为纵坐标;在本实验中,根据加的酸碱不同,呈现出不同的pH变化,形成了前后自身对照。
【详解】A、实验过程中每组实验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也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避免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A错误;
B、本实验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变化为纵轴,绘制实验结果,B错误;
C、滴定时,要戴手套;有酸或碱溅到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立即用水冲洗15min,C正确;
D、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只是通过体液调节,没有通过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D错误。
故选C。
15.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物质组成和含量测定的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随之减少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B
【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是组织液。
【详解】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组织液增加,B错误;
C、④属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C正确;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16.如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B.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③,儿童尿床的相关中枢是⑤
C.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能导致呼吸骤停
D.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⑤中的某些中枢
【答案】B
【分析】据图示脑的结构可知,①为下丘脑,②为脑干,③为大脑皮层,④为小脑,⑤为脊髓。
【详解】A、①为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A正确;
B、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调节,相关中枢是③和⑤,婴儿经常尿床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造成的,B错误;
C、②为脑干,具有呼吸中枢等,故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C正确;
D、③大脑皮层为人体最高级的中枢,其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D正确。
故选B。
17.如图所示为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B.高位截瘫的人一定不能完成缩手反射活动
C.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D.脑溢血病人不能完成自主缩手反射活动说明乙对甲具有调控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因B上有神经节,故可判断B为传入神经,进一步可确定A是感受器、C是中间神经、D是传出神经、E效应器,甲、乙是神经中枢,且甲是高级中枢。
【详解】AC、由图可知,B为神经节,是位于传入神经纤维上的,所以反射弧为A→B→C→D→E,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的,甲中含有两个突触,乙中含有三个突触,一共有5个突触,A错误,C正确;
B、缩手反射是由低级中枢控制的,故高位截瘫的人可能完成缩手反射活动,B错误;
D、脑溢血病人不能完成自主缩手反射活动,说明甲高级中枢对乙低级中枢具有调控作用,D错误。
故选C。
18.下图为反射弧中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兴奋时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
B.反射活动中兴奋可由②处传到①处
C.②处兴奋一定引起骨骼肌收缩
D.③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a、b是两个神经元,其中①②是a神经元轴突上的两个位点,④是b神经元轴突上的位点,③是a、b两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结构。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构成效应器。
【详解】A、①处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形成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A错误;
B、反射活动中兴奋沿反射弧由感受器向效应器单向传递,故兴奋不能由②处传到①处,B错误;
C、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故②处兴奋不一定引起骨骼肌收缩,C错误;
D、③处为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D正确。
故选D。
19.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以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引起味觉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作用通常相反
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即使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后也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
【答案】A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食物引起味觉反射弧结构不完整,不属于反射,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作用通常相反,B正确;
C、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动物学习的过程,都需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即使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后也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如直接刺激神经中枢,效应器应答,没有经过完成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20.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占优势,代谢增强,支气管扩张
B.交感神经占优势,血管收缩,胃肠蠕动减慢
C.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呼吸减慢,瞳孔扩张
D.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代谢降低,胃肠蠕动加快
【答案】D
【分析】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可以增进胃肠的活动,所以胃肠蠕动加快;呼吸和代谢减慢,瞳孔缩小,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1.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
B、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
C、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D。
【点睛】
22.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图甲中a处释放的递质都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图乙所示膜电位会低于+40 mV
D.当神经纤维处于图乙中②对应状态时,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答案】C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A、在a处(突触前膜)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
B、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乙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B错误;
C、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所以若将该神经置于低Na+溶液中,Na+内流的更少,动作电位的峰值更小,则③的位点将会向下移,低于+40 mV,C正确;
D、②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C。
23.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
A.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答案】B
【详解】肉毒杆菌毒素能够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由于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不是由核糖体合成,故A错误;
由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不能与突触后膜融合,那么乙酰胆碱就不能释放,故B正确;
根据题意,该毒素能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故突触间隙没有乙酰胆碱,故CD错误。
24.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
【分析】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
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
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5.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施加适宜的刺激,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先到达左电极接触点,再到达右电极接触点.将电极均置于膜外,当兴奋传至左电极接触点时,其发生一次电位变化(从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而右电极接触点电位未变化,表现为正电位,这时电流会从右电极流向左电极;当兴奋传至右电极接触点时,其也发生一次电位变化(从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而左电极接触点已恢复为正电位,这时电流会从左电极流向右电极.当两电极接触点发生电位变化时,两极之间电位差的绝对值会先增大再减小,表现为波形曲线,而兴奋先后通过两电极接触点时,电流方向相反,反映两极电位变化相对值的波形曲线则分布在横轴上下两侧。
【详解】由分析可知,适宜的刺激是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向两侧传递.将电极均置于细胞外,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左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就有电位会形成电流;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右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也会形成电流,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传导过程中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6.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其原因是( )
A.反射弧结构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答案】D
【分析】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从接受刺激,直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
大脑是高级中枢,对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会不明显。
【详解】A、反射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
B、传出神经没有受阻,B错误;
C、感受器正常,没有受到抑制,C错误;
D、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D正确。
故选D。
27.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图2中C物质的释放需要图1中A物质作载体
C.图2中E为突触前膜,F为突触后膜
D.图2中C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答案】C
【分析】分析图示:图1中A为蛋白质,B为磷脂双分子层,根据Ⅰ侧有糖蛋白,确定Ⅰ侧为膜外,Ⅱ侧为膜内。图2中根据突触小泡位置可确定E为突触前膜、C为神经递质、D为受体、F为突触后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的方式是胞吐,依靠膜的流动性。
【详解】A、由图可知,图1中Ⅰ侧有糖蛋白,为细胞膜的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
B、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胞吐,不需要载体,但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图2中E为突触前膜,F为突触后膜,C正确;
D、图2中C为神经递质,D为受体,当神经递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C。
28.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躯体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答案】A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A正确;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D错误。
故选A。
【点睛】
29.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3个神经元参与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D.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的过程:一定的刺激被感受器所感受, 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神经中枢的兴奋又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详解】A、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A错误;
B、不同反射弧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不同,有的是相同的组织或器官,有的则是不同的组织或器官,如寒冷等刺激冷觉感受器,可支配腺体(效应器)分泌肾上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就是分布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B错误;
C、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不一定都位于脊髓,如缩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憋尿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错误;
D、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兴奋都可传到效应器,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D正确。
故选D。
30.排尿反射弧不同部分受损引起的排尿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消失
B.脊椎胸椎段损毁,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
C.膀胱传入神经受损,一旦膀胱充盈就引起排尿反射
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不能储存尿液,发生随时漏尿现象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详解】A、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并未消失,A错误;
B、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脊髓胸段以下损毁,神经中枢不受大脑皮层控制,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大小便失禁,B正确;
C、若膀胱传入神经受损,即使膀胱充盈也不会引起排尿反射,C错误;
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能储存尿液,但反射弧不完整,也不会引起排尿反射,D错误。
故选B。
二、综合题
31.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某些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功能下降相关。下图表示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表示_________,细胞X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_________。
(2)蛋白M是Y细胞膜上的一种_________,若图中的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会导致细胞Y兴奋,比较结合前后细胞Y的膜内Na+浓度变化和电位的变化:_________。
(3)单胺氧化酶是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据图分析,该药物能改善抑郁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
(4)根据上述资料及突触的相关知识,下列药物开发思路中,也能改善抑郁症状的有_________。
A.促进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B.阻止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
C.促进兴奋传导到脊髓产生愉悦感
D.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绝对值
【答案】 突触前膜 胞吐 受体 膜内Na+浓度由低变高,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提高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起抗抑郁作用 AD
【分析】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肌肉细胞之间形成的结构,我们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形成。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转化为化学信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其对应的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1)①能将突触小泡中的物质释放出来,①表示突触前膜。细胞X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
(2)蛋白M可以和神经递质结合,是Y细胞膜上的一种受体。若图中的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会导致细胞Y兴奋,膜外Na+内流,细胞Y的膜内Na+浓度增大,原来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兴奋后细胞Y的电位变为膜外为负膜内为正,因此膜内的电位的变化由负变正。
(3)据图分析,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提高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起抗抑郁作用,该药物能改善抑郁症状。
(4)根据上述资料及突触的相关知识,患者某些脑神经元兴奋性下降,促进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绝对值的药物都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阻止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不利于提高兴奋性,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因此下列药物开发思路中,也能改善抑郁症状的有AD。
【点睛】本题以图形及文字信息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了解,考查学生对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部分系统的名称为:Ⅰ _________,Ⅲ__________,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稳态的基础,否则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若图中的Ⅳ中的某器官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素氮升高、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即________,最终会引起死亡
(2)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___(填“甲”、“乙”或“丙”),若A过程受阻,引起__________________(症状)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尿毒症
(2) 乙 组织水肿
(3) 温度、PH(酸碱度)、渗透压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分析】Ⅰ、Ⅱ、Ⅲ、Ⅳ、Ⅴ依次表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肾脏)和皮肤;①②③④⑤依次表示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尿液、汗液;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依次是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A表示淋巴液转化为血浆,B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1)
外界的物质进入组织细胞或者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运出细胞需要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Ⅰ是循环系统;Ⅲ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Ⅲ是呼吸系统。若图中的Ⅳ中的肾脏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素氮升高、呕吐等一系列症状,即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2)
图中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中血浆乙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若A淋巴液转化为血浆过程受阻,组织液不能继续转化为淋巴液,组织液积累,引起组织水肿。
(3)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酸碱度)、渗透压,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部分的知识,解决本题需熟练掌握参与物质交换的各个系统与内环境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33.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例
(1)图中A是______,B是______;A兴奋则①______,⑤______;B兴奋则④______,⑥______。
(2)人在剧烈运动时,此时会发生______。
A.①瞳孔缩小 B.胆汁分泌增加
C.③支气管扩张 D.唾液淀粉酶分泌增加
(3)从图中A和B在调节大多数内脏器官或者组织时具有______。
(4)A和B在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部位______(不同、相同),都是______(传出、传入、混合)纤维。
【答案】(1)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使瞳孔扩张 使心跳加快 使支气管收缩 使心跳减慢
(2)C
(3)双重支配
(4) 不同 传出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例,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活动的,不受意识支配,但同时也会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
(1)
图中①表示使瞳孔扩张,②表示是瞳孔收缩,③表示使支气管扩张,④表示使支气管收缩,⑤表示使心脏加速,⑥表示使心跳减慢,⑦表示抑制胃肠蠕动,图中A表示交感神经,B表示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当交感神经A兴奋则会引起瞳孔扩张,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B兴奋则会引起支气管收缩,同时使心跳减慢,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使内脏的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
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此时支气管舒张,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等。由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引起的活动是相反的,因此在剧烈运动时,发生的变化是瞳孔扩张、胆汁分泌减少、唾液淀粉酶分泌减少,支气管扩张,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图中A和B共同调节大多数内脏器官或者组织的活动,说明大多数内脏器官或者组织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4)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A和B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发出的部位不同,都但都属于传出神经纤维。
34.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①③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物进化过程中_______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④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______多样性。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经过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生态系统 55% 70% 是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分析】①种群,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③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1)生物进化的单位是①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③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60%×1/4=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1/4=15%,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5%+1/2×30%=70%。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0% +1/2×30%=35%,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点睛】连续自交的过程中,若无选择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生物没有进化;若有选择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则生物进化。
2023晋中平遥县二中校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晋中平遥县二中校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二中高二8月质检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二中高二8月质检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榆次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中市榆次第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