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的有关知识。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液,淋巴属于内环境,A正确;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内的液体都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C、D错误。故选A。
【点睛】学生容易将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内液体也认为是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
2.下列过程发生于内环境的是( )
A.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 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C.淀粉水解成葡萄糖 D.抗原和抗体结合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答案】D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
【详解】A、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发生于红细胞中,A错误;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于细胞内,B错误;
C、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发生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抗原和抗体在内环境中结合成沉淀或细胞集团,D正确。
故选D。
3.下列过程或反应,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蔗糖水解转变成葡萄糖和果糖
B.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发生交换重组
C.R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D.肌肉注射青霉素
【答案】D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的过程发生在消化道,而消化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A错误;
B、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发生交换重组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R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4.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答案】D
【详解】细胞外液包括淋巴、组织液、血浆。组织液可直接进入淋巴、血浆,淋巴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先进入血浆,之后才能进入组织液。血浆可以进入组织液不能直接进入淋巴。所以ABC项表述都正确。D项错: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浆中,淋巴中含量很少。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外液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
5.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方式和特点是( )
A.神经冲动,单向传导 B.神经冲动,双向传导
C.神经递质,单向传递 D.神经递质,双向传递
【答案】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只能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的,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B.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骨骼肌细胞和内分泌腺
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
D.反射中枢由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组成
【答案】C
【分析】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和效应器。膝反射的反射弧是只有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运动神经元组成的二元反射弧,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股四头肌。
【详解】A、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中,A错误;
B、在膝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股四头肌,B错误;
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两者之间可以形成突触,C正确;
D、膝反射弧是二元反射弧,没有中间神经元,它的神经中枢在脊髓,D错误。
故选C。
7.人在演讲、排尿、维持躯体平衡时所涉及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大脑、脑干、脊髓 B.小脑、大脑、脊髓
C.大脑、脊髓、小脑 D.大脑、脊髓、下丘脑
【答案】C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演讲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枢位于大脑;排尿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
故选C。
【点睛】脊髓属于低级中枢,大脑皮层属于高级中枢。
8.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体液调节
【答案】B
【分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浆 B.淋巴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答案】D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血细胞生存的内环境,A正确;
B、淋巴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淋巴等细胞生存的内环境,B正确;
C、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C正确;
D、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D。
10.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晕、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C
【分析】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
B、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缺氧导致内环境失调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一人屏息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果,C符合题意;
D、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平衡失调引起的疾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水肿
B.小肠腔内的葡萄糖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有生长激素、抗体等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B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回流受阻,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A正确;小肠腔内的葡萄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人体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液运送的物质(血糖、生长激素、抗体等),C正确;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而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等,所以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包括细胞代谢产物、代谢废物及营养物质等;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掌握几种引起组织水肿的情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针刺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兴奋类神经递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能够升血糖的激素只有胰高血糖素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答案】C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2、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①严重腹泻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后,严重腹泻后既需要补充水,也要补充无机盐,故只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正确;
②针刺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更不属于非条件反射,因为无完整反射弧,只是从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②错误;
③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产热的作用。垂体受损,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少,从而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进而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兴奋类神经递质结合后,会使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正确;
⑤在血糖偏低时能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
⑥甲亢病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通过负反馈作用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含量低于正常值,⑥正确;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能力弱、速率慢,使得血糖 浓度维持较高水平,⑦错误。
故选C。
13.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②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 Na+
③内环境占体液的 2/3,细胞内液占体液的 1/3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⑤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就是内环境的稳态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A
【分析】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①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①错误;
②严重腹泻、呕吐(会丢失水和钠离子),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也需要补充Na+,②错误;
③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细胞外液(内环境)占体液的1/3,③错误;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④正确;
⑤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就是内环境的稳态,⑤错误。
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的只有一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4.下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且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题图分析,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神经递质;③为突触后膜;④为受体。
【详解】A、①为突触前膜,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③也可以位于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
B、②为神经递质,其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该过程需消耗能量,B正确;
C、②是神经递质,其发挥作用后往往被快速清除,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C正确;
D、②神经递质与④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改变,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③的膜电位不一定呈现外负内正,D错误。
故选D。
【点睛】
15.从神经系统组成的角度,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支配躯体运动的全部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
C.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D.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答案】D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A错误;
B、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B错误;
C、交感神经不一定加强内脏器官的活动,例如交感神经抑制胃肠蠕动,而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的蠕动,C错误;
D、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正确。
故选D。
16.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运动后,要喝些淡盐水;患急性肠胃炎时,要及时注射生理盐水;受伤时,常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所用盐水的主要作用依次是( )
①降温 ②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③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④消毒 ⑤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并有清洁作用
A.①②④ B.③②⑤ C.②③⑤ D.③②④
【答案】B
【分析】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运动后,要喝淡盐水维持水和无机盐代谢平衡;在患急性肠胃炎时要及时补充生理盐水维持水代谢平衡;不慎受外伤后,要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是细胞的等渗溶液并有清洁作用。
【详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在失去水分的同时也失去了较多的无机盐,所以要喝淡盐水,以维持体内无机盐代谢的平衡,对应③;
急性肠胃炎病人肠道吸收功能下降,不及时补充水分会造成脱水,所以给肠炎病人注射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水分代谢平衡,对应②;
受外伤后,为防止病菌感染,所以要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保持细胞形态,并清洁伤口,对应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7.给猫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猫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猫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
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联系
【答案】B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详解】A、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
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其反射弧不同,C正确;
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突触),D正确。
故选B。
18.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
B.与醛固酮、血红蛋白一样,氧气也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
D.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A、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除了丢失水分外还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以保持渗透压的稳定,A正确;
B、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即氧气含量的突然增加导致内环境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的过程,C正确;
D、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因此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B。
19.下列关于对稳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贝尔纳认为,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B.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认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
C.长跑比赛时,大量出汗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
D.稳态只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等个体层次,其他生命系统层次不存在稳态
【答案】D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最初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A正确;
B、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B正确;
C、大量出汗增加散热,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C正确;
D、稳态不仅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等个体层次,其他生命系统层次例如生态系统、种群数量也存在稳态,D错误。
故选D。
20.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
【答案】A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中。
【详解】A、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经呼吸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A错误;
B、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B正确;
C、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C正确;
D、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D正确。
故选A。
21.呼吸中枢、平衡中枢、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渗透压感受器依次位于( )
A.脑干、大脑、大脑、下丘脑
B.脑干、小脑、大脑、下丘脑
C.脑干、小脑、大脑、脑干
D.小脑、脊髓、脑干、大脑皮层
【答案】B
【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
【详解】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平衡中枢位于小脑;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2.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答案】B
【分析】大脑皮层有相应的感觉中枢,若传入神经元和神经中枢没受到侵染,则相应的刺激仍会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
【详解】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受损,则对相应的刺激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但是因为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对刺激还是有感觉的,B正确,
故选B。
23.下列关于神经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小脑受损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C.中枢神经系统中有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
D.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答案】D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下丘脑和脑干等)和脊髓,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脊髓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
B、小脑有身体平衡中枢,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B正确;
C、脑和脊髓中有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脑干中有呼吸中枢,小脑有平衡中枢,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有关的中枢等,C正确;
D、下丘脑中没有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D错误。
故选D。
24.关于外周神经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外周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
B.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分布在头面部,没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C.脊神经有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D.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答案】B
【分析】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主管接收、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其中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此外,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详解】A、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A正确;
B、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B错误;
C、脊神经有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C正确;
D、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5.小萌听到上课铃声,立刻走进教室。该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类型分别是( )
A.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 B.反射弧 条件反射
C.脊髓 条件反射 D.大脑 非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学生听到老师叫他的名字后立刻站起来,是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形成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B正确。
故选B。
26.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
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
C.手掌上长出水泡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
【答案】D
【分析】 1、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2、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由此可以说明,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反射是通过反射弧结构来完成的。反射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3、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可以将反射看做是应激性的一种高级形式,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神经系统参与。
【详解】A、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界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含羞草是植物,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是感性运动,体内没有神经系统,不属于反射,A错误;
B、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体内没有神经系统,它的趋利避害行为属于应激性,B错误;
C、手掌上长出水泡,该过程没有神经系统参与,不属于反射,C错误;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这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对外界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D。
27.下列情况中,能引起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的是 ( )
A.动脉血压降低 B.血容量减少 C.由直立变成平卧 D.肌肉活动
【答案】C
【分析】交感神经是动物体内的“应急性神经”,交感神经的活动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可理解为心脏活动减弱。
【详解】A、血压降低,心交感神经的活动会加强,提高血压,A错误;
B、血容量降低时,交感神经的活动也会加强,使血流量增加,B错误;
C、直立时的血压要高于平卧,是为了脑部有足够的血压,平卧时血压会低一点,人放松了,交感神经的活动就减弱了,C正确;
D、肌肉活动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以增加肌肉的活动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CD选项解答时解答要明确心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是指心脏活动减弱,肌肉活动会增加心脏工作量,所以会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平躺使心脏供血负担减小,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28.如表为某患者的一张血液化验单,表中仅显示了部分项目,未显示出的项目指标均正常。该患者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项目名称
项目代码
提示
结果
单位
参考区间
钠
Na
141.0
mmol/L
136.0~146.0
氯
Cl
108.0
mmol/L
96~108.0
钙
Ca
↓
2.04
mmol/L
2.10~2.60
总蛋白
TP
↓
53.0
g/L
60~78
白蛋白
ALB
↓
23.5
g/L
34~48
球蛋白
GLB
29.5
g/L
15.0~30.0
A.肌肉受到刺激时表现为肌无力
B.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
C.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使尿量明显增多
D.白蛋白减少,氧气运输能力减弱
【答案】B
【分析】1、渗透压:
(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分析表格数据,该患者的血钙偏低,肌肉受到刺激时表现为抽搐,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蛋白含量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由Na+和Cl-决定,血浆中Na+和Cl-含量正常,不能得出患者的尿量明显增多的结论,C错误;
D、白蛋白没有运输氧气的能力,氧气由血红蛋白运输,D错误。
故选B。
29.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A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A、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
B、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
C、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
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A。
二、多选题
30.“望梅止渴”“听梅止渴”“吃梅止渴”相关的反射活动见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吃梅止渴"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反射活动,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
B.从“望梅止渴”的反射过程中能看出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特点
C.在“听梅止渴”的反射过程中,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H区起着重要的作用
D.“吃梅止渴”和“听梅止渴”引起的反射,其效应器不同
【答案】AD
【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
【详解】A、吃酸梅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反射活动,是非条件反射,由题图判断其中枢在延髓,A错误;
B、看见酸梅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反射活动,说明低级中枢延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即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特点,B正确;
C、“听梅止渴”与听觉有关,故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H区起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
D、“吃梅止渴”和““听梅止渴”引起的反射,其效应器均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D错误。
故选AD。
三、综合题
31.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
(2)①与血浆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区别与_____、_____有关。
(3)目前普遍认为调_____ 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血浆中pH的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着_____物质。
【答案】(1) 组织液 细胞 内环境##细胞外液
(2) 蛋白质 Na+ Cl-
(3)神经—体液—免疫
(4) 不会 缓冲物质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组织液,②表示细胞,③表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
据图分析:①表示组织液,②表示细胞,③表示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2)
①表示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在成分上最大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区别与蛋白质、无机盐有关。
(3)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
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血浆中pH的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
32.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图甲中e、f表示的结构是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传导方向是_____,它的信号物质是_____。这一信号物质的运出突触前膜方式是_____,这一现象主要利用膜的结构特性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_____点可产生兴奋。
(4)图乙中A、B的结构为_____,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A细胞的外排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答案】(1) 传入神经、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从A传到B 神经递质 胞吐 (一定的)流动性
(3) 神经中枢 acde
(4) 突触 高尔基体
【分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图乙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其中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图丙中①-⑤依次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
据图可知,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乙图中的B(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A)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A传到B。
(3)
丙图中由于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所以③为神经中枢;若刺激图丙中b点,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递,图中acde均可产生兴奋。
(4)
图乙中的A表示突触前膜,B表示突触后膜,两者与突触间隙一起构成突触结构;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A细胞的胞吐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33.下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据图答题。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反射弧通常由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和⑤组成。当针刺手指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3)在未受刺激时,②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处于_________状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图中的③、④属于两个不同神经元,联系两个神经元的结构称为____________。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该物质以____________的形式释放到两神经元之间后,与后一神经元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产生兴奋。
【答案】(1)神经元
(2)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单向
(3) 静息 外正内负
(4) 突触 胞吐 受体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2)
由图可知,由于②结构中有神经节,所以是传入神经,因此①是感受器、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4)
③与④属于两个不同神经元,图示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称为突触。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经电信号刺激,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相结合,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感受器的是由__________组成(填字母)。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__________。
(3)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__________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__________(向左/向右/不变)。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流引起的是__________区段的变化。
(4)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此反射属于__________(“条件”或“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__________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__________,但还会受__________控制。
【答案】(1)A
(2) h 协助扩散
(3) AB 向左 BC
(4) 非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 脊髓 大脑皮层
【分析】图1是反射弧结构,根据神经节可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
图2是突触结构,其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
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1)
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根据图1中突触结构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
(2)
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属于兴奋部位即动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兴奋时钠离子内流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需要蛋白质协助,故方式是协助扩散。
(3)
①图4测得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5的AB段,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电表会向左偏转。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 +内流引起动作电位,对应图中的BC段。
(4)
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此反射与生俱来,属于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虽然感觉到疼痛,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这说明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控制。
35.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_____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非条件 反射弧 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1)
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是一种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
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