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CO2、血红蛋白、H+、尿素 D.Ca2+、载体、氨基酸、神经递质
【答案】A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A、Na+、O2、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因此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呼吸氧化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载体只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A。
【点睛】
2.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
B.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
C.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液中
D.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答案】C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A、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A正确;
B、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B正确;
C、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可以进入淋巴,因此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可能会出现在淋巴液中,C错误。
D、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D正确;
故选C。
3.下列过程中,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②⑤ B.①⑤ C.①③④ D.①③
【答案】C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生化反应也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都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符合题意;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血浆内,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②不符合题意;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③符合题意;
④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内环境,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水解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④符合题意;
⑤乳酸与血浆中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⑤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的是①③④,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保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不变即可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因此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A正确;
B、内环境稳态包括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的相对稳定,B错误: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故选B。
5.下图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①~④表示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由①②④等组成
B.①中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②到达③
C.血浆蛋白进入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细胞通过①②③④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分析】根据图示: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①②④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内环境。
【详解】A、由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淋巴,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由①②④组成,A正确;
B、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①血浆中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②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③,B正确;
C、血浆蛋白进入②组织液,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吸引水的力量增大,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①②④属于内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媒介,③是细胞内液,D错误。
故选D。
【点睛】
6.某人因感染链球菌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疾病初期由于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出现肾炎性全身水肿等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疾病初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导致内环境无机盐含量上升
B.组织水肿程度加重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患者调节内环境稳态过程中,其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保持不变
D.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
【答案】C
【分析】全身水肿说明组织液增加,尿血说明血细胞通过肾小球过滤到了肾小囊中;尿蛋白说明肾小球的滤过性增加,导致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会被过滤到肾小囊中。
【详解】A、患者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排出的水盐减少,而人体每天从食物和饮水中不断地获取水盐,因此会导致内环境水盐含量上升,A正确;
B、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程度加重,B正确;
C、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会影响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会出现波动,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
故选C。
【点睛】
7.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变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 B.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
C.泪水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 D.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降解
【答案】B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看做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A、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发生在宿主细胞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内环境指机体内主要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机体内细胞外的环境,组织液间隙属于机体内细胞外,即内环境,故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
C、泪液存在于与外界环境相通的地方,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肠道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点睛】
8.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或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详解】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细胞体 ,图中轴突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膜相连接,B正确;
C、图中左侧是突触前神经元,右侧是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只能由左传递至右,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D正确。
故选C。
9.下图表示两个神经元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图中字母表示相关的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d可表示神经元的轴突
B.a点兴奋时,该处的Na+从膜外大量流向膜内
C.c结构中存在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刺激d点,b点动作电位比c点出现的早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两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代表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详解】A、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a、b、d可表示神经元的长的轴突,A正确;
B、神经元兴奋时,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所以a点兴奋时,该处的Na+从膜外大量流向膜内,B正确;
C、c属于突触,在突触后膜上存在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
D、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故刺激d点,兴奋不会传向b、c,D错误。
故选D。
10.如图,在神经纤维上有A、B、C、D 4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
A.偏转一次,方向向左 B.偏转一次,方向向右
C.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D.偏转两次,方向相同
【答案】C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部位受到刺激,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详解】电流计连接到A和B两点的细胞膜外表面,若在C点未给刺激,此时为零电位;若在C点给一适宜刺激,兴奋沿神经纤维两侧传导,到达B处,此点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A处的电位为外正内负,AB之间存在电位差,电流计向右偏转;当兴奋达到A处,此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点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AB之间存在电位差,电流计向左偏转。即发生两次偏转,且方向相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1、4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答案】D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方向是双向的。
【详解】A、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a、b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2、3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如图4,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A正确;
B、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3、2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B正确;
C、在a、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不会出现指针的偏转,如图4、1所示,因此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C正确;
D、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2情况,然后b点后兴奋,电位如图中3情况,即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D错误。
故选D。
【点睛】
12.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心跳加速、汗腺分泌增加,是由于( )
A.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B.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C.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D.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答案】A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利副交感神经对同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到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制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交感神经能使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增加等,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所以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心跳加速、汗腺分泌增加,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组成是( )
A.淋巴 B.淋巴和组织液
C.血浆和组织液 D.血浆和淋巴
【答案】B
【分析】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等,但某一个具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要具体分析。如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就是血浆。毛细淋巴壁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这层细胞的内侧是淋巴,外侧是组织液,毛细淋巴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详解】A、淋巴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有淋巴,A错误;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没有血浆,C错误;
D、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D错误;
故选B。
【点睛】
14.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
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A
【分析】据图分析: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故使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或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使受刺激点不能兴奋,保持静息电位。
【详解】A、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但有机磷对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没有影响,在a处给予刺激,突触前膜b处能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A正确;
B、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导致神经递质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刺激突触后膜c处,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c处会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C、蝎毒能破坏膜上钠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因此在a点给予刺激,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会产生神经冲动,突触前膜b处没有电信号的作用,则不释放神经递质,C错误;
D、突触后膜c处不会产生神经冲动,D错误。
故选A。
15.下列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引起降低血糖的作用
B.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C.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的调节
【答案】C
【分析】1、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4、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胰岛素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是指药物经皮下注入人体,该方法比皮内注射吸收快),且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B正确;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C错误;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功能;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识记神经中枢的组成及各中枢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直接给甲狗喂食,会刺激其初级唾液分泌中枢而使该中枢兴奋,从而引起唾液的分泌;每次给乙狗喂食前,先让其听到铃声,然后立即喂食,一段时间后,乙狗一受到铃声刺激就会引起唾液的分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狗所完成的反射是先天形成的,永久存在的
B.乙狗所完成的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永久存在的
C.乙狗所完成的反射是形成甲狗所完成反射的基础
D.甲狗和乙狗所完成反射的神经中枢的位置相同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甲狗直接喂食刺激,所完成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永久存在的,A正确;
B、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乙狗所完成的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会消失,B错误;
C、甲狗所完成的非条件反射是形成乙狗所完成条件反射的基础,C错误;
D、甲狗和乙狗所完成反射的神经中枢的位置不相同,甲狗所完成的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脊髓,乙狗所完成条件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点睛】
17.下列事例中,不能体现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生命现象是( )
A.成年人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但婴幼儿不能
B.人脑言语区的S区受损,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
C.强忍着疼痛,小明指尖被针刺时没有把手缩回去
D.观看美妙、难度极高的杂技表演时,小华屏住呼吸
【答案】B
【分析】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成年人能有意识的排尿,是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但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所以不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A不符合题意;
B、语言功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人脑言语区的S区受损,病人患运动性失语症,没有涉及相应的低级中枢,不能体现神经系统分级调节,B符合题意;
C、缩手反射低级中枢在脊髓,强忍着疼痛,小明指尖被针刺时没有把手缩回去,说明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C不符合题意;
D、呼吸中枢在脑干,观看美妙、难度极高的杂技表演时,小华屏住呼吸是受大脑皮层的控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D
【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及其调节机制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错误。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C选项的解答,解答的关键在于理解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①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③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④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导致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⑤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19.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B.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最少需要两个神经元
C.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一定会产生兴奋
D.反射弧中任何环节结构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到的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只有在完整的时候,反射才能完成。
【详解】A、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都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都是脊髓,A正确;
B、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B正确;
C、感受器需接受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C错误;
D\、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反射就不能完成,D正确。
故选C。
20.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④,乙—②,丙—①,丁—③
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C.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D.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答案】C
【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图甲虚线的峰值(动作电位大小)降低,动作电位大小与钠离子内流有关,说明处理后Na+内流量减少,对应④;
图乙虚线没有波动,动作电位无法产生,说明处理后Na+内流受阻,对应①;
图丙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与钾离子外流有关,说明处理后K+外流受阻,对应②;
图丁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大,即静息电位变大,若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处理后Cl-内流,会使静息电位变大,对应③。
综上分析可知,C正确。
故选C。
21.5-羟色胺是一种与睡眠调控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还与人的多种情绪状态有关。如果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C.氯西汀可以减缓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故可用于治疗抑郁症
D.麦角酸二乙酰胺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故会加重抑郁症
【答案】B
【分析】突触小体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可以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接触形成突触结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会进入受体细胞内,只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详解】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5-羟色胺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而使其膜电位发生改变,A正确;
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
C、根据题干:如果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 氯西汀可以减缓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则其可缓解5-羟色胺数量不足,可用于治疗抑郁症,C正确;
D、麦角酸二乙酰胺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则5-羟色胺不能发挥作用,发生类似于5-羟色胺数量不足的效应,故会加重抑郁症,D正确。
故选B。
22.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可以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答案】A
【分析】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且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说明该药物可以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详解】A、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且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A正确;
B、如果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B错误;
C、如果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C错误;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D错误。
故选A。
23.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
【答案】B
【分析】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大脑皮层有学习和记忆能力;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A、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错误;
C、大脑皮层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看不懂文字,C正确;
D、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24.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大脑皮层通过对低级中枢不断调整才能使机体的运动更加精准
【答案】D
【分析】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对肢体运动的调节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
【详解】A、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A错误;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
D、大脑皮层通过对低级中枢不断调整,才得以使机体的运动更加精准,D正确。
故选D。
25.如下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和C为非兴奋部分。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兴奋部位是A,B和C为非兴奋部分,A错误;
B、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可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
C、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C错误;
D、在生理条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实验条件下,刺激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D错误。
故选B。
26.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
B、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
C、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D。
【点睛】
27.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 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 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
D、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故选C。
28.下面是科学家为揭开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以狗为实验动物进行研究的结果,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实验组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A
切除胰腺
出现糖尿
B
结扎胰管,胰腺大部分萎缩,胰岛细胞活着
不出现糖尿
C
切除胰腺,注射胰岛提取液
不出现糖尿
A.由A、C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可防止糖尿的出现
B.由A、B实验可知:胰腺由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组成
C.由B、C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
D.该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胰岛细胞的分泌物有关
【答案】B
【分析】胰腺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主要分泌胰液,内含胰蛋白酶等,参与食物的消化。内分泌部又称为胰岛参与体液调节,主要含有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胰液的分泌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A、A和C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为是否注射了胰岛提取液,注射的狗不出现糖尿,不注射的狗出现糖尿,说明胰岛提取液可防止糖尿的出现,A正确;
B、A和B实验也能形成对照,变量是有无胰岛素,A组切除了胰腺,胰岛随着被切除,出现了糖尿,B组结扎了胰管,胰腺萎缩,不能产生胰液,但胰岛细胞活着,没有出现糖尿,说明胰岛细胞的存在可以防止糖尿的产生,B错误;
C、综合分析BC实验、胰岛提取液中含胰岛素,由胰岛分泌,C正确;
D、B和C实验中动物的体内都有胰岛素,动物都不出现糖尿,而A切除了胰腺即没有胰岛素,出现了糖尿,说明了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胰岛细胞的分泌物有关,D正确。
故选B。
29.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①②③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①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②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③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①②③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B
【分析】生长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包括细胞增大与数量增多;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含量降低的作用;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详解】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注射激素①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注射激素②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注射激素③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因此,激素①②③分别为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综上,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0.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
C.成年人若缺乏甲状腺激素,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升高
D.人体血糖平衡调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答案】C
【分析】1、反馈调节: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生理效应,而当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又反过来抑制或促进这种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叫反馈调节。若这种反馈作用是促进原来激素的分泌称正反馈,若这种反馈作用是抑制原来激素的分泌称负反馈,其中以负反馈较为常见。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B正确;
C、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就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成年人若缺乏甲状腺激素,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降低,C错误;
D、人体血糖平衡调节,水盐调节,体温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D正确。
故选C。
31.下图表示信息分子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表示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可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可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C.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可促进乙中储能物质水解
D.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可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X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乙细胞,该过程应属于体液(激素)调节。
【详解】A、若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而图示为体液调节,A错误;
B、甲是甲状腺细胞,其分泌的X是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乙肝细胞,加快肝细胞代谢,B正确;
C、甲是胰岛A细胞,其分泌的X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细胞中的肌糖原分解,C错误;
D、甲是下丘脑细胞,X是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乙垂体细胞,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D错误。
故选B。
【点睛】
3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面有关学习和记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D
【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是一种能力的体现,B正确;
C、学习和记忆是在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同时需要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故选D。
33.下列激素中,由同一种腺体分泌的是( )
A.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C.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孕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答案】B
【分析】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激素等激素;雄性激素由睾丸分泌,雌性激素、孕激素由卵巢分泌。
【详解】A、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由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A错误;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均由下丘脑分泌,B正确;
C、雄性激素由睾丸分泌,雌性激素、孕激素由卵巢分泌,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D错误。
故选B。
34.下列关于常见激素及激素类药物的作用,错误的是( )
A.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
B.运动员服用睾丸酮——影响生殖功能
C.给雌雄亲鱼饲喂促性腺激素类药物——促进雌雄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
D.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按时注射胰岛素
【答案】C
【分析】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
【详解】A、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A正确;
B、睾丸酮是雄性激素,长期服用雄性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会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睾丸萎缩,会影响生殖功能,B正确;
C、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能被消化液消化,饲喂起不到作用,C错误;
D、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按时注射胰岛素,D正确。
故选C。
35.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都是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
D.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B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详解】A、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错误;
B、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都能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
C、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此后立刻被灭活或运走,因此,二者不会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C错误;
D、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去甲肾上腺素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不会引起细胞膜对Na+通透性的改变,因而不会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B。
36.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即③分泌增多,A正确;
B、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含量少,反馈作用弱,①②浓度升高,B正确;
C、图中共有2处负反馈调节,为③→下丘脑和③→垂体,C错误;
D、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③都能促进生长,D正确。
故选C。
37.下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3时前仅进食了早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B.B点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C.C点时,血糖浓度接近基础血糖水平,没有相关激素调节
D.C点时,肝糖原和肌糖原正在水解,补充血糖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某健康人早饭后的血糖变化情况,A点时,进食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的含量增加,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B点时,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又增加,使血糖含量又有所提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
【详解】A、由图可知,A点时,早餐过后不久,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A错误;
B、B点时,血糖浓度较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以升血糖,调节血糖平衡,B正确;
C、C点时,较长时间没有外源糖,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解下,体内的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C错误。
D、C点时,体内血糖浓度低,肝糖原水解,但肌糖原不会水解,D错误。
故选B。
【点睛】
38.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B为胰岛素
C.图中丙为胰岛A细胞,C表示胰高血糖素
D.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分泌胰岛素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丙为肾上腺,C为肾上腺素。
下丘脑对血糖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分泌激素,所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详解】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题图分析可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参与了血糖调节,A正确;
BC、甲表示胰岛B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乙表示胰岛A细胞,能产生胰高血糖素,丙为肾上腺,C为肾上腺素,两者协同使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C错误;
D、由题图可知,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大分子分泌蛋白,分泌方式为胞吐,D正确。
故选C。
【点睛】
39.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褪黑素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调节机制不同
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该过程中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
B、褪黑素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调节机制相同,都是抑制其分泌相应激素,B错误;
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
D、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D正确。
故选B。
40.某人爬楼梯时脚下一滑,突然后仰导致头部着地,致使呼吸和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结合所学生物知识,你认为受伤部位可能是( )
A.脑干 B.大脑 C.小脑 D.脊髓
【答案】A
【分析】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2、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脑干的灰质中具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因此某人因头部受伤而导致心跳和呼吸突然停止,受伤的部位可能是脑干,A正确;
B、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如大脑有语言中枢、感觉中枢、运动中枢等,B错误;
C、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C错误;
D、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二、综合题
41.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系统
(2)CO2的排出要经过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系统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组织细胞通过______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5)内环境相对稳定,除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的网络调节下进行。
【答案】(1) 呼吸 消化 泌尿
(2) 循环 呼吸
(3) 降低 NaHCO3
(4)内环境
(5)神经-体液-免疫
【分析】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
(1)
由题图可知,通过系统a与外界完成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通过系统b养料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c能将细胞代谢废物运出机体,为泌尿系统。
(2)
CO2的排出要经过血液运输和肺的呼吸运输排出,因此需要经过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细胞。
(3)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进入血液会使血浆中pH降低,但血浆中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碳酸易分解,形成的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使血液的pH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
(4)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5)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下进行的。
42.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神经元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________外套有一层髓鞘,构成 ________ ,它的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_______。
(3)缩手反射弧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为____________。无意间,某同学被钉扎时有缩手反应,而医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4)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生理盐水溶液中,适当增加溶液的Na+浓度,有效电刺激后其动作电位的峰值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 细胞体 树突 轴突
(2) 轴突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3) 脊髓 大脑皮层 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4)增大
【分析】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
(1)
神经元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分为长的轴突和短的树突。
(2)
在轴突外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它的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
(3)
缩手反射弧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无意间,某同学被钉扎时有缩手反应,而医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4)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生理盐水溶液中,适当增加溶液的Na+浓度,则钠离子内流增加,有效电刺激后其动作电位的峰值将增大。
43.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填字母)。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该处从未兴奋变成兴奋时膜内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该科研小组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
给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表指针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___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答案】(1) B 传出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abc
(2) h 由负变正
(3)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4) 不会 不变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3中g和i是静息电位,h是动作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1)
根据图1中神经节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则B是效应器,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图2中的突触由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构成。
(2)
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由于兴奋时钠离子内流,该处的膜电位变化为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膜内电位的变化是由负变正。
(3)
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4)
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是单向的,给e点一个强刺激,产生兴奋,由于兴奋不能传到乙电流表所在的神经纤维上,因此乙电流表不能发生偏转。静息电位主要与钾离子外流有关,故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不变。
44.如图表示某种雌性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A是________,结构C是________;结构A、B、C中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是________(填字母)。物质b是________,物质e是________。
(2)过程①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细胞质受体、核受体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物质属性及功能相似,因此,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的物质成分是________.
(3)如果C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那么靶细胞能否为垂体细胞?试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丘脑 卵巢 A 促性腺激素 mRNA 自由扩散 蛋白质 能 当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时会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
【分析】以某种雌性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为素材,考查了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传递信息过程和诱导基因表达的机制,进而考查了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详解】(1)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所以结构A、C分别是下丘脑和卵巢;其中下丘脑A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物质b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物质e在细胞核中合成,与核糖体结合合成蛋白质,所以是mRNA。
(2)过程①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是自由扩散,细胞膜上受体是蛋白质,因此,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的物质成分也是蛋白质.
(3)甲状腺激素可以反馈调节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所以垂体能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
【点睛】激素分泌的调节中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两种机制;性激素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激素通过诱导基因表达,影响生物的性状。
勃利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勃利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探究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勃利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勃利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