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8379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8379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8379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8379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8379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683798/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PPT课件全套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2 *上图书馆优秀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2 *上图书馆优秀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第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基础篇
1.(2022·黑龙江·穆棱市第二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B.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理解错误。荀子为唯物主义思想者,不可能成为“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故选C。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B.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C.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D.读书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高尚、充实,越来越有意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D.语序不当。“充实”一词应移于“高尚”之前。
故选D。
3.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比喻)
B.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排比)
C.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比喻)
D.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设问)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D.该句中只问而没有回答,答于问中,属于“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D。
4.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心志成熟才可以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不论是对什么样身份的人,始终都彬彬有礼。读书,读好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勤读书,会读书,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你的思想就会变得丰盈。
A.心志 B.彬彬有礼 C.息息相通 D.丰盈
【答案】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心志:意思是意志、志气。心智:一指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结合“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分析,应该用“心智”。
B项,彬彬有礼:表示个人修养和作风的道德用语,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形容“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使用正确。
C项,息息相通:意思是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形容人和大千世界的关系密切,使用正确。
D项,丰盈:指体态丰满;富裕,丰富。结合“思想”分析,使用正确。
故选A。
5.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读书,认识古今有思想的人,让我们生活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生活在更加广阔的思想世界里。读历史,让我们突破自己狭隘的视角,站在社群、民族、国家以至文明的角度,了解文明的变迁、社会的兴衰。宋太宗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A.yì zhì xiá juàn
B.yì chì xiá juăn
C.ài zhì xiá juàn
D.ài chì xiá juăn
【答案】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隘:读作ài。属于常用字,本意是狭窄,引申指险要处。
帙:读作zhì,本意是指帛书用囊盛放,整理书籍,用于装套的线装书,后来帙指书画外面包着的套子,书一套叫做一帙。
暇:读音是xiá,是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
卷:juàn,机关里保存的文件。Juǎn,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裹成圆筒形的东西;用于成卷儿的东西等。“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读作juàn。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①,接受通过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达了引导并接纳网络文学发展。
然而,网络文学的特殊性,恰恰也在这里。从过去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网络文学表面上以某种“自在”而“自为”的状态在发展,实则其内在逻辑不无矛盾。
一方面,网络文学以②的气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简直称得上是“网罗文学”。随便点开一个网络文学网站,题材类型应有尽有,作品分类混乱芜杂。有人或许会认为,分类标准的杂乱反映出兼容并包的心态,这正是网络文学生长壮大的根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文学又始终表现出③的强烈冲动,以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学。他们发明了“传统网文”的概念,形成一套迥异于“传统文学”的评价方法。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8.材料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使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6.①与日俱增 ②海纳百川 ③标新立异 7.通过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达了接纳并引导网络文学发展的意愿。 8.构成:利用谐音仿和相类仿得到“网罗文学”。借助“罗”谐音“络”从“网络文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方面归纳为“网罗文学”。表达效果:仿词修辞的运用,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文学包含之广,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关注度越来越高,可用“与日俱增”。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②处,语境形容气度,后句有“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可用“海纳百川”。海纳百川: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也指心胸宽广)
③处,语境“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学”强调与众不同,可用“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原义为表明自己新颖的义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后来也指故意提出新奇的见解,表示自己与众不同。
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通过”是介词,“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是其宾语,“通过”应放在句首;“引导并接纳”不合逻辑,应先“接纳”再“引导”。
二是成分残缺,“表达”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上“的意愿”。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构成上,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罗”与“络”谐音,构成仿词,突出“网罗”之意,强化了“网罗文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的特点。
表达效果上,“仿词”就是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此处用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突出了网络文学题材、类型、风格等广泛而丰富的特点,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河南省多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表现为一种①______。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但②______,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老子的“无为”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庄子的“无为”是保全自我,遵从个性;而汉初采取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与民休养生息,不去扰民,让百姓安心恢复生产,以利于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
儒家的“有为”③______。《论语》中不仅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
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9.①顺应自然的退避精神
②事实证明
③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10.不仅《论语》中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的言论,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语境对比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不同,此处形式和内容上照应前文儒家“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一句,再结合道家“无为”“知其不可而不为”概括其精神特点,应填:顺应自然的退避精神。
②处,上句说“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强调思想不同,下句“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强调两家在历史上是互补的,“但”表转折,过渡到下句,应填:事实证明。
③处,此句位于句首,具有概括性,下文是举例,指出儒家的思想中也有对道家“无为”思想的肯定,据此应填: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连接的递进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主语“《论语》”后;
二是成分残缺,“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后加“的言论”。
提升篇
一、(2021·黑龙江·大庆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读书:目的和前提》)
11.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12.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13.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 )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14.文章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5.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1.D 12.B 13.D 14.①开头先列举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为下文批判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张本。接着对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提出批判,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阅读杰作。②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15.“自己的价值”是指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杰作的真正价值”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这句话阐明了阅读的态度,只有怀着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对杰作的敬畏之心,才能体会到杰作的真正价值。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错误,选项不合逻辑。第二段提到“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句话表明阅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能把真正的教养的内涵理解为“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错,第二段提到“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第三段提到“问题不在于数量”。选项与原文表意不符。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一生只读十来本书”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第三段提到“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可见“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并不是作者反对的。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和思路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最后一段共九句话,第一句用两个分句来列举当今很多的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如认为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花时间泡咖啡馆和娱乐等。为下文的批判及提出观点张本。
第二句为反问句,明确表明整天呆在“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等,不比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第三、四句提出批判,指出“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第五句发出呼吁“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第六句明确需要阅读杰作。第七句说明杰作特点。第八、九句讲我们应该如何阅读杰作。
结合“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分析,举例论证,列举了一些年轻人的错误做法,指出他们并不是真正珍惜时间的。
结合“‘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分析,运用对比论证,把时间花在“‘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和“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指出阅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接近生活。
结合“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分析,运用道理论证,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不断加强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样才能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自己的价值”就是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样才能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而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工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作者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二、(2021·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①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②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士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③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④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有删改)
16.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迫自己去阅读不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是很难建立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的。
B.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让自己反感的,无法读进去的作品。
C.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但这样的作品必须是杰作。
D.在丰富的世界文学殿堂里,没有必要大量阅读,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
17.根据文意,将“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一句插入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1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围绕如何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这一话题,阐述读书的路径。
B.材料二就阅读兴趣和阅读数量展开分析,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
C.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
D.对于阅读数量的多少,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所持观点是基本相同的。
材料三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19.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依物以类聚的原则将新知识汇入性质相近的系统里。
B.零星片断的知识,即使能与旧有知识联络贯串起来,也易忘且无用,没有必要归聚入系统。
C.人的记忆力有限,若读过的书不能储存在大脑里,过目即忘,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
D.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记笔记也应如此,且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
20.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作者提倡的读书方法。
【答案】16.D 17.C 18.C 19.A 20.①选择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杰作开始阅读;②读书要在精选的基础上深入阅读;③读书要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系统;④成就学问的书,要依据预定的计划与系统进行训练;⑤运用记笔记或制作卡片的方法使读过的书形成知识系统。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读得太多可能有害”可知,读的太多不是“一定”有害,而是“可能”有害。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处前文虽然有“路”字,看起来似乎可以放入“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但①后的句子意在诠释前一句的“义务”和“爱”,而非“路”;
②后的句子是对②之前句子中“喜爱”的诠释,如果放入“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会使这两句有割裂感;
④前后的句子形成严密的因果关系,也不适合放入此句;
③后“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句中“出发”和“终结”能体现路的特点,所以选③最恰当。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理解错误。材料二并未完全否定材料一的观点,依据材料二原文“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等内容可知,这些信息是说,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全凭自己的兴趣读书,而这和材料一的观点是一致的。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也易忘且无用”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等内容可知,“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的“零星片断的知识”,“会生根”“会开花结果”,已不再“易忘”“而且无用”。
C.“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等内容可知,题干中的“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跟原文用来比喻“笔记”“卡片”的“储藏室”意思不一致。
D.“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可知,题干说的“每个人”与原文“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不一致。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也就是说,要选择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杰作开始阅读。
材料二“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也就是说,读书要在精选的基础上彻底阅读。
材料二“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也就是说,抱有成就学问的书,要有预定的计划与系统进行训练和准备。
材料三“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也就是说,读书要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系统。
材料三“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也就是说,读书要学会运用记笔记或制作卡片的方法,使读过的书形成条理化和系统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3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检测原卷版docx、第13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精品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课时作业,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微写作,小阅读-课内,填空题,六两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