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灯笼(2课时教案)

    灯笼(2课时教案)第1页
    灯笼(2课时教案)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把握理解文中内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丰富感情。
    3.品味文章典雅的用语,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把握理解文中内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包括灯笼的图片等)
    2.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背景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提到灯笼,大家都不陌生,那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的形象,总能让我们联想到喜气洋洋的景象。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检查预习
    1.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灯笼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2.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作者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 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在山东当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3.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争讼( sònɡ ) 斡旋(wò xuán) 静穆( mù )
    怅惘( chànɡ wǎnɡ ) 褪色( tuì ) 熙熙然( xī )
    (2)结合语境,了解词义。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事重重心。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三、朗读课文,把握节奏
    1.老师示范朗读第一段。读这一段时,注意语速的变化,开头不宜快,快了就流于飘忽;最后一句要读出深情。注意下文的节奏。
    虽不像/扑灯蛾,(连)爱光明/而至焚身,(停,转折)小孩子/喜欢火,(连)喜欢/亮光,(连)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连)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连)玩火/玩灯,(连)除夕/燃滴滴金,(连)放焰火,(连)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连)要说/ “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停)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2.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适合的朗读方式或齐读,或自读,要通过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语流语速、声调语气等,读出课文语言的美感。
    四、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eq \(○,\s\up1(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给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2)小时候喜欢灯笼的原因。
    第二部分(3--12)有关灯笼的回忆和联想。
    五、再读文本,体会感情
    1.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的意义和灯笼中蕴含的情感,请再读文本,体会文中的感情。
    【明确】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
    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2.细读文本,找出文中描写祖父和母亲的语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情
    祖父:“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对祖父的神态举止描写,表现出祖父的慈爱和博学。小小的灯笼就是温馨月夜中的长幼情笃。
    母亲:“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语言、动作描写方法表达出母亲的慈爱和关心,小小的灯笼就是母爱的光的闪射。
    课堂小结
    《灯笼》通过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灯笼的意义,以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对亲情、乡情的感念和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
    七、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围绕“灯笼”叙事的方法,以“过年的那些事”为题,写几件有关联的事,200--3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小孩子爱火天性
    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灯笼 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
    纱灯上描红, 承载传统文化
    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燎原的火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理解文中内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丰富感情。
    3.品味文章典雅的用语,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把握理解文中内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包括灯笼的图片等)。
    2.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背景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下列黑体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神龛( kǎn) 溺炕(nì) 斡旋(gàn)
    B.争讼( sòng) 锵然(jiāng) 怅惘(chàng)
    C.吠声(fèi) 焚声(fén) 恐吓(hè)
    D.源亨( hēng) 裴公(pèi) 马前卒(zú)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营造了感人至深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第1段开头说:“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这是议论。接下来说“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这是叙述。这种先议后叙,就是叙与议的结合。
    第2段叙述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末了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是议论,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
    第3段叙述祖父外出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说: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议论,如前所述,“静穆”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最重要的叙议结合是在课文末尾,在叙述“塞外点兵” “吹角连营” “将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顺势发出誓言: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最后一段同样是议论: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表达,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
    总之,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以叙为主,以议为辅,过渡转换自然融洽,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方法。
    2.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三、深入阅读,体会主旨
    齐声朗读最后三个段落,思考:
    1.“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
    壮——汉献帝的幽怨,将军的壮怀,我的宏愿。
    2.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悲壮激越,敢于担当,舍身革命洪流的豪情。
    3.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现出最高亢、最激越的感情: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
    4.材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四、课堂小结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五、布置作业
    阅读《土地的誓言》,并将它与本文进行比较,说说两文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
    写作特色
    灯笼 结构严谨

    文章主旨 爱国情怀

    相关教案

    语文人教部编版灯笼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灯笼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构想,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4 *灯笼/吴伯萧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4 *灯笼/吴伯萧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学课时,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灯笼吴伯萧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4 *灯笼/吴伯萧第1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学课时,课前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