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浙科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同步训练题全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阶段综合测评5(第5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阶段综合测评5(第5章)含答案,共16页。
阶段综合测评(五) (第五章)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科学家根据血红蛋白α链中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推测“鲤→马→人”的蛋白质分子进化速率,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C [胚胎学证据指的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同源器官发育情况的比较证据,A错误;比较解剖学证据是指对同源或同功器官进行解剖比对进而得出亲缘关系远近与否的结论,题中所列的证据不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B错误;生物化学证据是指对不同生物体内担负同一功能的物质如蛋白质的组分与结构进行比对,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题中证据就是生物化学证据,C正确;古生物化石证据是从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古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等,与题中所列证据不符,D错误。]
2.大熊猫体型与熊相似,但在分布地区和喜食竹子方面又与小熊猫相似。科学家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测定三者DNA片段之间核苷酸的差异,并由此判断亲缘关系的远近,这属于进化的( )
A.胚胎学证据
B.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B [科学家测定了大熊猫、熊和小熊猫三者的DNA片段之间核苷酸的差异,测定该基因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这是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故选B。]
3.下列叙述中哪项不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
A.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神造的
B.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
C.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A [拉马克认为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物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A符合题意;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B不符合题意;拉马克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C不符合题意;根据用进废退学说的理论,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D不符合题意。]
4.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A.鼹鼠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的作用退化
B.南美大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舌头又细又长
C.长颈鹿长期取食高处树叶,脖子变得很长
D.猎豹与瞪羚等动物相互选择,奔跑速度特别快
D [鼹鼠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不用而退化,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不符合题意;南美大食蚁兽的舌头经常伸进洞穴里舔食蚂蚁,其舌头变得又细又长,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不符合题意;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C不符合题意;生活在草原上的瞪羚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体现了不同物种之间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符合题意。]
5.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B.不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C.蛇的四肢长期不用退化而获得匍匐的习性为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
D [达尔文进化理论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A错误;达尔文进化理论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作出科学的解释,B错误;环境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蛇的四肢退化不是因为长期不用,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会导致生物间的差异增大,当生物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时,就产生了新物种,D正确。]
6.下图是根据最适觅食策略的理论,预测一种捕食者在被提供低、中、高三种食物量的状态下,L、M、S 三种食物取食量的情形。依照此图的内容,下列符合最适觅食策略的预测的是( )
A.L 种食物是最被喜爱的食物种类
B.S 种食物是最被喜爱的食物种类
C.S 种食物量的多寡会影响捕食者选择食物的种类
D.食物量少的时候捕食者比较挑食
A [从图中看出高食物量时,只取食L种食物,因此L种食物是最被喜爱的食物种类,A正确;L种食物是最被喜爱的食物种类而不是S种食物,B错误;S种食物量的多寡不会影响捕食者选择食物的种类,C错误;食物量少的时候捕食者不挑食,D错误。]
7.某种白色蚜虫的部分个体,由于与真菌进行基因交换而获得合成色素的基因,所以有了绿色、橙色等类型。有研究表明,在光下绿色个体较白色个体产生更多的ATP,橙色个体在光下较在黑暗处产生更多的ATP。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可能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力
C.绿色和橙色性状的出现为蚜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A [某种白色蚜虫的部分个体,由于与真菌进行基因交换而获得合成色素的基因,所以有了绿色、橙色等类型。由此可知,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项错误。]
8.下列关于细菌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细菌定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自然选择学说阐明了基因突变在细菌抗药性产生中的作用
C.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的抗药性成为有利变异并逐代积累
D.抗药性强的细菌产生的后代都具有更强的抗药性
C [抗药性变异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先有变异后有选择,A不符合题意;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基因突变在细菌抗药性产生中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的抗药性成为有利变异并逐代积累,C符合题意;变异是不定向的,抗药性强的细菌产生的后代不一定都具有更强的抗药性,D不符合题意。]
9.“多重耐药性细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多重耐药性细菌的出现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基因突变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根本原因
C.抗生素的选择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进化的动力
D.滥用抗生素能够使病菌微小耐药性变异积累成为显著的耐药性变异
A [多重耐药性细菌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正确;抗生素的选择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进化的动力,C正确;滥用抗生素能够使病菌微小耐药性变异积累,成为显著的耐药性变异,D正确。]
10.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B [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正确。]
11.将苍蝇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皆相同(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等量)。8天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 )
甲 乙
A.甲瓶苍蝇在选择作用下会产生定向变异
B.乙瓶内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发生了突变
C.甲瓶苍蝇中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为零
D.由此实验可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
C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乙瓶内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没放捕蝇纸,即乙瓶内没有发生选择作用,B错误;由于不清楚苍蝇有翅与无翅的显隐性关系,若有翅为隐性性状,则甲瓶苍蝇中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为零,C正确;不能由此实验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D错误。]
12.2020年2月据报道,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在东非蔓延,估计约有3 600亿只蝗虫肆虐。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学说称为( )
A.遗传变异 B.繁殖过剩
C.生存斗争 D.适者生存
B [蝗虫大量繁殖导致成灾,这在自然选择学说中称为过度繁殖,B正确。]
13.所有种类的家犬与灰狼同属于同一物种——犬科犬属灰狼种,这是因为家犬都是由灰狼经过漫长的过程培育出来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灰狼培育成家犬的过程是进化
B.灰狼与家犬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C.人工选择为家犬形成提供动力
D.家犬培育过程是一种适应进化
D [灰狼培育成家犬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是进化,A正确;灰狼与家犬属于同一物种,所以能产生可育的后代,B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均是种群进化的动力,都可能改变基因的频率,C正确;家犬培育过程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比灰狼更能适应环境,D错误。]
14.稳定性选择和单向性选择是自然选择中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中间型的个体,后者是在种群中保留趋于某个性状中某一极端的个体,而淘汰另一极端的个体。下列关于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受工业发展影响,桦尺蠖黑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桦尺蠖黑化现象是工业污染导致其发生定向变异
B.工业污染前后由于桦尺蠖物种没有改变,则其没有发生进化
C.单向性选择导致某基因频率逐代增加,其等位基因频率逐代下降
D.桦尺蠖黑化现象属于自然选择中的稳定性选择
C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工业污染前后由于桦尺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物种发生了进化,B错误;单向性选择导致某基因频率逐代增加,保留趋于某个性状中某一极端的个体,中间型的个体逐步淘汰,C正确;桦尺蠖黑化现象属于自然选择中的单向性选择,D错误。]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间的双向迁移,会使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变大
B.只要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变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C.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
D.达尔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发现了人工选择
C [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即种群间互有迁出和迁入,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种群内变异量增大,A错误;只有个体的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B错误;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C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是自然条件对生物的选择,达尔文并没有研究人工选择的作用,D错误。]
1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和生物变异共同决定的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则不能
C.喷洒农药可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使害虫朝抗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错误;农药可以对害虫进行选择,保留抗药性个体,淘汰不抗药的个体,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进而使害虫朝抗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C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
17.公元前500年,绿头鸭在中国中部被驯化,后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地方鸭品种。其中,北京鸭就是几百年高强度人工选择的结果,具有白羽、体型较大、饲料转化率较高的特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驯养让相关基因发生了突变
B.驯养过程中绿头鸭发生了进化
C.绿头鸭和北京鸭属于两个物种
D.控制羽色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先有基因突变,后有驯养的选择作用,A错误;绿头鸭在中国中部被驯化,后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地方鸭品种,说明驯养过程中绿头鸭发生了进化,B正确;绿头鸭和北京鸭属于同一个物种,C错误;控制羽色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人工选择的结果,D错误。]
18.设一种草莓毒镖蛙的雌性更喜欢与橙红色的雄性交配。在另一个种群中,雌性更喜欢黄色皮肤的雄性。以下对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被喜欢的肤色雄性难以进行交配,相关基因频率会降低
B.结果两个异地种群的个体难以互相交配,基因交流会变少
C.选择作用使两者的基因库差异会不断变大,直到最后产生生殖隔离
D.异地种群间环境不同,因而突变的方向不同
D [不被喜欢的肤色雄性难以进行交配,相关基因会被淘汰,则基因频率会降低,A正确;结果两个异地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个体难以互相交配,基因交流会变少,B正确;选择作用使两者的基因库差异会不断变大,直到最后产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C正确;异地种群间环境不同,因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D错误。]
19.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窄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b基因使花粉致死。现用等量的宽叶、窄叶雄株与杂合雌株杂交,所得子代个体中b基因的频率为( )
A.25% B.33.3%
C.37.5% D.40%
C [由题意可知,等量的宽叶、窄叶雄株即XBY∶XbY=1∶1,因为b基因使花粉致死,所以XB∶Y∶Xb(致死)=1∶2,即雄配子XB=1/3,Y=2/3;杂合雌株为XBXb,XB=Xb=1/2,所以子代基因型为1/6XBXB,1/3XBY,1/6XBXb,1/3XbY,故Xb的概率= Xb/(Xb+XB)=(1/6+1/3)/(1/6×2+1/3+1/6×2+1/3)=3/8,C正确,A、B、D错误。]
20.某草原一条公路两旁生活着甲、乙两个地鼠种群,种群个体数和基因型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甲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总数100)
20
22
4
20
12
3
9
8
2
乙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总数400)
196
168
36
A.甲、乙两个种群因地理隔离而属于不同的物种
B.甲、乙两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相等
C.假设地鼠有104对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率均为10-5,则乙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40
D.种群中基因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了生物进化
B [甲、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无法判断是否达到生殖隔离,A错误;甲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22+8+12+6+8+4)/200=30%,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168+72)/800=30%,故甲、乙两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相等,B正确;种群的基因突变数=基因突变率×基因数×个体数。假设地鼠有104对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率均为10-5,则乙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2×104×10-5×400=80,C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基因突变的可遗传性有利于生物进化,D错误。]
21.某昆虫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环境中,决定有翅的基因为A,决定残翅的基因为a,从该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45、40和15。将抽取的昆虫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上该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10、20和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岛上的昆虫已经发生了进化,成为一个新物种
B.经常刮大风的海岛环境能促进残翅果蝇的产生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原有环境中的种群和海岛环境中的种群存在着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两年后的种群与原种群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种群中原有残翅昆虫,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翅的昆虫容易被吹到海中,残翅昆虫容易存活下来,环境只是选择残翅昆虫,而不是促进残翅昆虫产生,B项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错误;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原有环境中的种群和海岛环境中的种群存在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项正确。]
22.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
B.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形成了明显差异且两者间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该事例说明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有地理隔离、变异、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B [土壤酸碱度对个体产生的不同变异有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A错误;题意显示两种群已经进化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显然它们之间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即两个种群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但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D错误。]
23.基因pen、基因kdr都是突变产生的抗药性基因,如图分别是两种昆虫细胞对杀虫剂吸收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pen基因突变型细胞 kdr基因突变型细胞
A.由于长期喷施杀虫剂,pen基因突变型细胞膜上产生了抗药靶位点
B.某昆虫种群中kdr基因频率明显升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C.pen基因和kdr基因突变型的昆虫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抗药机理相同
D.昆虫细胞发生pen基因还是kdr基因突变,受杀虫剂种类的影响
B [抗药靶位点的产生是由于基因突变,而不是由于喷施杀虫剂造成的,A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kdr基因频率明显升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pen基因突变后、杀虫剂的靶位点发生变化形成了抗药靶位点,而kdr基因突变后导致细胞膜上杀虫剂的靶位点减少,二者机理不同,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不受杀虫剂影响,D错误。]
24.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基因型
B.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则该种群有可能发生进化
D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型,而不是基因型,A错误;细菌的抗性突变发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抗性突变进行选择,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但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
2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因基因突变、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等因素的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过程,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B正确;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而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和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基因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个,共50分)
26.(10分)大约一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其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物种进化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其中a表示________。
(2)①~③过程由于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导致新性状出现,进而形成了品系11;由种群1→品系11→品系12→物种1的过程说明了在________的作用下使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群1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为A、a,其基因型AA、Aa和aa的数量占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48%、48%和4%。若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基因型个体自由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基因型AA、Aa、aa个体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照此繁殖方式,预测A的基因频率变化趋势为________。
解析:(1)a表示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种群1与种群2。
(2)①②③过程发生了不同的可遗传变异导致新性状的出现;由种群1到物种1的过程说明了自然选择使生物朝向一定方向进化,其实质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3)排除无繁殖能力的aa后,AA、Aa各占1/2,A基因频率3/4,a基因频率1/4,交配下一代中9/16AA,6/16Aa,1/16aa;照此繁殖方式,A基因频率将会逐渐升高。
答案:(1)地理隔离 (2)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9∶6∶1 逐渐升高
27.(10分)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某地区出现一种超强抗药细菌——“全抗性鲍氏不动杆菌”(PDRAB菌)。PDRAB菌通过接触传染,会造成人体患严重的败血症与肺炎,死亡率很高。请回答:
(1)PDRAB菌的抗药性变异主要来源于________,其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对细菌逐代进行选择的结果,这种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菌群体中天然存在抗药性个体,但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容易产生抗性纯系。与之相比,有性生殖的生物要淘汰一个频率较低的隐性致病基因,得到由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却需要很多代培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PDRAB菌的抗药性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其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逐代进行选择的结果,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大,选择了抗药性强的细菌,淘汰了抗药性弱的细菌,这种进化的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増加。
(2)细菌群体中天然存在抗药性个体,但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抗药性个体数量极少。
(3)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容易产生抗性纯系。与之相比,有性生殖的生物要淘汰一个频率较低的隐性致病基因,隐性致病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因此得到由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却需要很多代培育。
答案:(1)基因突变 抗生素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2)抗药性个体数量极少 (3)其隐性致病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28.(10分)原产某地春季开花的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依次得到新种群b和c。很多年以后,将b和c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间分别比a滞后和提前了许多天。回答下列问题。
(1)移植到原产地后,a、b、c是否为同一物种?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移植到原产地后,a、b、c开花时间出现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b和c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间分别比a滞后和提前了许多天”,可知a、b、c种群开花时间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交配,产生了生殖隔离,为不同物种。
(2)移植到原产地前,a、b、c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a、b和c移植后地域原因形成地理隔离,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由于三地区的气候等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得作用就有差别,a、b、c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导致移植到原产地后开花时间不同。
(3)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1)否 因为开花时间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交配,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 (2)移植到原产地前,a、b、c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由于三地区的气候等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得作用就有差别,a、b、c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导致移植到原产地后开花时间不同 (3)否 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29.(10分)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海龟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海龟游泳能力较弱。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W的基因频率变为0.2,w的基因频率变为0.8。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种群中海龟多种多样的类型来源于可遗传的变异,但由于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因此只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进化的方向则由__________决定。
(3)该海龟种群________(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由题意可知,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WW的基因型频率=0.2×0.2×100%=4%,ww的基因型频率=0.8×0.8×100%=64%,Ww的基因型频率=1-64%-4%=32%,因此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32%÷(4%+32%)=8/9。(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海龟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海龟发生了进化。
答案:(1)基因库 8/9 (2)不定向 自然选择
(3)是 种群基因频率已经改变
30.(10分)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且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五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得出结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测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纯种长翅雄果蝇与残翅雌果蝇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自由交配得子二代,子二代去除残翅果蝇后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2,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B∶b=2∶1,故自由交配后子三代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2/3×2/3=4/9,Bb的个体占2×2/3×1/3=4/9,即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1/2。
(2)若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则子二代中BB∶Bb∶bb=1∶2∶1,子二代产生的配子B∶b=1∶1,子三代中BB∶Bb∶bb=1∶2∶1,故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1/3。
(3)由于该实验没有设置对照,因此该实验过程的设计不科学。
(4)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步骤为: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将子一代果蝇随机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五代,同时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甲组子六代所有果蝇自由交配,乙组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逐代淘汰bb残翅个体,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b基因的基因频率减小。
答案:(1)1/2 (2)1/3 (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果蝇随机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五代,同时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甲组子六代所有果蝇自由交配,乙组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b基因的基因频率减小
阶段综合测评(五) (第五章)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科学家根据血红蛋白α链中氨基酸组成上的差异,推测“鲤→马→人”的蛋白质分子进化速率,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C [胚胎学证据指的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同源器官发育情况的比较证据,A错误;比较解剖学证据是指对同源或同功器官进行解剖比对进而得出亲缘关系远近与否的结论,题中所列的证据不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B错误;生物化学证据是指对不同生物体内担负同一功能的物质如蛋白质的组分与结构进行比对,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题中证据就是生物化学证据,C正确;古生物化石证据是从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古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等,与题中所列证据不符,D错误。]
2.大熊猫体型与熊相似,但在分布地区和喜食竹子方面又与小熊猫相似。科学家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测定三者DNA片段之间核苷酸的差异,并由此判断亲缘关系的远近,这属于进化的( )
A.胚胎学证据
B.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B [科学家测定了大熊猫、熊和小熊猫三者的DNA片段之间核苷酸的差异,测定该基因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这是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故选B。]
3.下列叙述中哪项不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
A.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神造的
B.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
C.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A [拉马克认为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物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A符合题意;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B不符合题意;拉马克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C不符合题意;根据用进废退学说的理论,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D不符合题意。]
4.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A.鼹鼠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的作用退化
B.南美大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舌头又细又长
C.长颈鹿长期取食高处树叶,脖子变得很长
D.猎豹与瞪羚等动物相互选择,奔跑速度特别快
D [鼹鼠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不用而退化,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不符合题意;南美大食蚁兽的舌头经常伸进洞穴里舔食蚂蚁,其舌头变得又细又长,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不符合题意;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长颈鹿脖子会越来越长,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C不符合题意;生活在草原上的瞪羚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体现了不同物种之间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符合题意。]
5.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B.不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C.蛇的四肢长期不用退化而获得匍匐的习性为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
D [达尔文进化理论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A错误;达尔文进化理论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作出科学的解释,B错误;环境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蛇的四肢退化不是因为长期不用,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会导致生物间的差异增大,当生物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时,就产生了新物种,D正确。]
6.下图是根据最适觅食策略的理论,预测一种捕食者在被提供低、中、高三种食物量的状态下,L、M、S 三种食物取食量的情形。依照此图的内容,下列符合最适觅食策略的预测的是( )
A.L 种食物是最被喜爱的食物种类
B.S 种食物是最被喜爱的食物种类
C.S 种食物量的多寡会影响捕食者选择食物的种类
D.食物量少的时候捕食者比较挑食
A [从图中看出高食物量时,只取食L种食物,因此L种食物是最被喜爱的食物种类,A正确;L种食物是最被喜爱的食物种类而不是S种食物,B错误;S种食物量的多寡不会影响捕食者选择食物的种类,C错误;食物量少的时候捕食者不挑食,D错误。]
7.某种白色蚜虫的部分个体,由于与真菌进行基因交换而获得合成色素的基因,所以有了绿色、橙色等类型。有研究表明,在光下绿色个体较白色个体产生更多的ATP,橙色个体在光下较在黑暗处产生更多的ATP。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可能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力
C.绿色和橙色性状的出现为蚜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A [某种白色蚜虫的部分个体,由于与真菌进行基因交换而获得合成色素的基因,所以有了绿色、橙色等类型。由此可知,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项错误。]
8.下列关于细菌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细菌定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自然选择学说阐明了基因突变在细菌抗药性产生中的作用
C.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的抗药性成为有利变异并逐代积累
D.抗药性强的细菌产生的后代都具有更强的抗药性
C [抗药性变异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先有变异后有选择,A不符合题意;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基因突变在细菌抗药性产生中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的抗药性成为有利变异并逐代积累,C符合题意;变异是不定向的,抗药性强的细菌产生的后代不一定都具有更强的抗药性,D不符合题意。]
9.“多重耐药性细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多重耐药性细菌的出现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基因突变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根本原因
C.抗生素的选择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进化的动力
D.滥用抗生素能够使病菌微小耐药性变异积累成为显著的耐药性变异
A [多重耐药性细菌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正确;抗生素的选择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进化的动力,C正确;滥用抗生素能够使病菌微小耐药性变异积累,成为显著的耐药性变异,D正确。]
10.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B [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正确。]
11.将苍蝇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皆相同(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等量)。8天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 )
甲 乙
A.甲瓶苍蝇在选择作用下会产生定向变异
B.乙瓶内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发生了突变
C.甲瓶苍蝇中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为零
D.由此实验可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
C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乙瓶内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没放捕蝇纸,即乙瓶内没有发生选择作用,B错误;由于不清楚苍蝇有翅与无翅的显隐性关系,若有翅为隐性性状,则甲瓶苍蝇中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为零,C正确;不能由此实验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D错误。]
12.2020年2月据报道,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在东非蔓延,估计约有3 600亿只蝗虫肆虐。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学说称为( )
A.遗传变异 B.繁殖过剩
C.生存斗争 D.适者生存
B [蝗虫大量繁殖导致成灾,这在自然选择学说中称为过度繁殖,B正确。]
13.所有种类的家犬与灰狼同属于同一物种——犬科犬属灰狼种,这是因为家犬都是由灰狼经过漫长的过程培育出来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灰狼培育成家犬的过程是进化
B.灰狼与家犬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C.人工选择为家犬形成提供动力
D.家犬培育过程是一种适应进化
D [灰狼培育成家犬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是进化,A正确;灰狼与家犬属于同一物种,所以能产生可育的后代,B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均是种群进化的动力,都可能改变基因的频率,C正确;家犬培育过程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比灰狼更能适应环境,D错误。]
14.稳定性选择和单向性选择是自然选择中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中间型的个体,后者是在种群中保留趋于某个性状中某一极端的个体,而淘汰另一极端的个体。下列关于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受工业发展影响,桦尺蠖黑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桦尺蠖黑化现象是工业污染导致其发生定向变异
B.工业污染前后由于桦尺蠖物种没有改变,则其没有发生进化
C.单向性选择导致某基因频率逐代增加,其等位基因频率逐代下降
D.桦尺蠖黑化现象属于自然选择中的稳定性选择
C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工业污染前后由于桦尺蠖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物种发生了进化,B错误;单向性选择导致某基因频率逐代增加,保留趋于某个性状中某一极端的个体,中间型的个体逐步淘汰,C正确;桦尺蠖黑化现象属于自然选择中的单向性选择,D错误。]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间的双向迁移,会使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变大
B.只要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变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C.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
D.达尔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发现了人工选择
C [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即种群间互有迁出和迁入,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种群内变异量增大,A错误;只有个体的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B错误;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C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是自然条件对生物的选择,达尔文并没有研究人工选择的作用,D错误。]
1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和生物变异共同决定的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则不能
C.喷洒农药可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使害虫朝抗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错误;农药可以对害虫进行选择,保留抗药性个体,淘汰不抗药的个体,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进而使害虫朝抗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C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
17.公元前500年,绿头鸭在中国中部被驯化,后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地方鸭品种。其中,北京鸭就是几百年高强度人工选择的结果,具有白羽、体型较大、饲料转化率较高的特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驯养让相关基因发生了突变
B.驯养过程中绿头鸭发生了进化
C.绿头鸭和北京鸭属于两个物种
D.控制羽色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先有基因突变,后有驯养的选择作用,A错误;绿头鸭在中国中部被驯化,后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地方鸭品种,说明驯养过程中绿头鸭发生了进化,B正确;绿头鸭和北京鸭属于同一个物种,C错误;控制羽色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人工选择的结果,D错误。]
18.设一种草莓毒镖蛙的雌性更喜欢与橙红色的雄性交配。在另一个种群中,雌性更喜欢黄色皮肤的雄性。以下对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被喜欢的肤色雄性难以进行交配,相关基因频率会降低
B.结果两个异地种群的个体难以互相交配,基因交流会变少
C.选择作用使两者的基因库差异会不断变大,直到最后产生生殖隔离
D.异地种群间环境不同,因而突变的方向不同
D [不被喜欢的肤色雄性难以进行交配,相关基因会被淘汰,则基因频率会降低,A正确;结果两个异地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个体难以互相交配,基因交流会变少,B正确;选择作用使两者的基因库差异会不断变大,直到最后产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C正确;异地种群间环境不同,因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D错误。]
19.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窄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b基因使花粉致死。现用等量的宽叶、窄叶雄株与杂合雌株杂交,所得子代个体中b基因的频率为( )
A.25% B.33.3%
C.37.5% D.40%
C [由题意可知,等量的宽叶、窄叶雄株即XBY∶XbY=1∶1,因为b基因使花粉致死,所以XB∶Y∶Xb(致死)=1∶2,即雄配子XB=1/3,Y=2/3;杂合雌株为XBXb,XB=Xb=1/2,所以子代基因型为1/6XBXB,1/3XBY,1/6XBXb,1/3XbY,故Xb的概率= Xb/(Xb+XB)=(1/6+1/3)/(1/6×2+1/3+1/6×2+1/3)=3/8,C正确,A、B、D错误。]
20.某草原一条公路两旁生活着甲、乙两个地鼠种群,种群个体数和基因型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甲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总数100)
20
22
4
20
12
3
9
8
2
乙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总数400)
196
168
36
A.甲、乙两个种群因地理隔离而属于不同的物种
B.甲、乙两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相等
C.假设地鼠有104对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率均为10-5,则乙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40
D.种群中基因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了生物进化
B [甲、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无法判断是否达到生殖隔离,A错误;甲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22+8+12+6+8+4)/200=30%,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168+72)/800=30%,故甲、乙两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相等,B正确;种群的基因突变数=基因突变率×基因数×个体数。假设地鼠有104对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率均为10-5,则乙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2×104×10-5×400=80,C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基因突变的可遗传性有利于生物进化,D错误。]
21.某昆虫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环境中,决定有翅的基因为A,决定残翅的基因为a,从该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45、40和15。将抽取的昆虫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上该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10、20和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岛上的昆虫已经发生了进化,成为一个新物种
B.经常刮大风的海岛环境能促进残翅果蝇的产生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原有环境中的种群和海岛环境中的种群存在着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两年后的种群与原种群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种群中原有残翅昆虫,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翅的昆虫容易被吹到海中,残翅昆虫容易存活下来,环境只是选择残翅昆虫,而不是促进残翅昆虫产生,B项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错误;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原有环境中的种群和海岛环境中的种群存在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项正确。]
22.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
B.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形成了明显差异且两者间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该事例说明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有地理隔离、变异、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B [土壤酸碱度对个体产生的不同变异有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A错误;题意显示两种群已经进化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显然它们之间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即两个种群已经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但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D错误。]
23.基因pen、基因kdr都是突变产生的抗药性基因,如图分别是两种昆虫细胞对杀虫剂吸收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pen基因突变型细胞 kdr基因突变型细胞
A.由于长期喷施杀虫剂,pen基因突变型细胞膜上产生了抗药靶位点
B.某昆虫种群中kdr基因频率明显升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C.pen基因和kdr基因突变型的昆虫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抗药机理相同
D.昆虫细胞发生pen基因还是kdr基因突变,受杀虫剂种类的影响
B [抗药靶位点的产生是由于基因突变,而不是由于喷施杀虫剂造成的,A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kdr基因频率明显升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pen基因突变后、杀虫剂的靶位点发生变化形成了抗药靶位点,而kdr基因突变后导致细胞膜上杀虫剂的靶位点减少,二者机理不同,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不受杀虫剂影响,D错误。]
24.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基因型
B.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则该种群有可能发生进化
D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型,而不是基因型,A错误;细菌的抗性突变发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抗性突变进行选择,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但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
2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因基因突变、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等因素的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过程,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B正确;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而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和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基因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个,共50分)
26.(10分)大约一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其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物种进化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其中a表示________。
(2)①~③过程由于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导致新性状出现,进而形成了品系11;由种群1→品系11→品系12→物种1的过程说明了在________的作用下使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群1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为A、a,其基因型AA、Aa和aa的数量占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48%、48%和4%。若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基因型个体自由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基因型AA、Aa、aa个体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照此繁殖方式,预测A的基因频率变化趋势为________。
解析:(1)a表示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种群1与种群2。
(2)①②③过程发生了不同的可遗传变异导致新性状的出现;由种群1到物种1的过程说明了自然选择使生物朝向一定方向进化,其实质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3)排除无繁殖能力的aa后,AA、Aa各占1/2,A基因频率3/4,a基因频率1/4,交配下一代中9/16AA,6/16Aa,1/16aa;照此繁殖方式,A基因频率将会逐渐升高。
答案:(1)地理隔离 (2)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9∶6∶1 逐渐升高
27.(10分)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某地区出现一种超强抗药细菌——“全抗性鲍氏不动杆菌”(PDRAB菌)。PDRAB菌通过接触传染,会造成人体患严重的败血症与肺炎,死亡率很高。请回答:
(1)PDRAB菌的抗药性变异主要来源于________,其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对细菌逐代进行选择的结果,这种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菌群体中天然存在抗药性个体,但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容易产生抗性纯系。与之相比,有性生殖的生物要淘汰一个频率较低的隐性致病基因,得到由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却需要很多代培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PDRAB菌的抗药性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其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逐代进行选择的结果,随着抗生素浓度的增大,选择了抗药性强的细菌,淘汰了抗药性弱的细菌,这种进化的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増加。
(2)细菌群体中天然存在抗药性个体,但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抗药性个体数量极少。
(3)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容易产生抗性纯系。与之相比,有性生殖的生物要淘汰一个频率较低的隐性致病基因,隐性致病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因此得到由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却需要很多代培育。
答案:(1)基因突变 抗生素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2)抗药性个体数量极少 (3)其隐性致病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
28.(10分)原产某地春季开花的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依次得到新种群b和c。很多年以后,将b和c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间分别比a滞后和提前了许多天。回答下列问题。
(1)移植到原产地后,a、b、c是否为同一物种?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移植到原产地后,a、b、c开花时间出现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b和c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间分别比a滞后和提前了许多天”,可知a、b、c种群开花时间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交配,产生了生殖隔离,为不同物种。
(2)移植到原产地前,a、b、c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a、b和c移植后地域原因形成地理隔离,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由于三地区的气候等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得作用就有差别,a、b、c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导致移植到原产地后开花时间不同。
(3)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1)否 因为开花时间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交配,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 (2)移植到原产地前,a、b、c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由于三地区的气候等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得作用就有差别,a、b、c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导致移植到原产地后开花时间不同 (3)否 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29.(10分)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海龟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海龟游泳能力较弱。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W的基因频率变为0.2,w的基因频率变为0.8。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种群中海龟多种多样的类型来源于可遗传的变异,但由于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因此只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进化的方向则由__________决定。
(3)该海龟种群________(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由题意可知,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WW的基因型频率=0.2×0.2×100%=4%,ww的基因型频率=0.8×0.8×100%=64%,Ww的基因型频率=1-64%-4%=32%,因此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32%÷(4%+32%)=8/9。(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海龟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海龟发生了进化。
答案:(1)基因库 8/9 (2)不定向 自然选择
(3)是 种群基因频率已经改变
30.(10分)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且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五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得出结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测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纯种长翅雄果蝇与残翅雌果蝇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自由交配得子二代,子二代去除残翅果蝇后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2,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B∶b=2∶1,故自由交配后子三代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2/3×2/3=4/9,Bb的个体占2×2/3×1/3=4/9,即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1/2。
(2)若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则子二代中BB∶Bb∶bb=1∶2∶1,子二代产生的配子B∶b=1∶1,子三代中BB∶Bb∶bb=1∶2∶1,故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1/3。
(3)由于该实验没有设置对照,因此该实验过程的设计不科学。
(4)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步骤为: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将子一代果蝇随机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五代,同时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甲组子六代所有果蝇自由交配,乙组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逐代淘汰bb残翅个体,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b基因的基因频率减小。
答案:(1)1/2 (2)1/3 (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果蝇随机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五代,同时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甲组子六代所有果蝇自由交配,乙组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b基因的基因频率减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