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PPT+教学设计+学案全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9.美丽的颜色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三峡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与朱元思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三峡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课件,共45页。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熟读并背诵,积累文言词语。(重点)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学习写景技法。(难点)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兴趣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课程导入 日月星辰,雷电风雨,河流山川,花鸟鱼虫……大自然多姿多彩,美的无与伦比,她吸引着我们的眼睛,浸润着我们的情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痴迷自然、赞美自然!他们投身自然,享受山水的乐趣;他们亲近自然,排遣内心的失意。今天,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去欣赏“山中宰相”陶弘景迷恋的山水之美。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有《陶隐居集》。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在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类作品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美学价值的精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2.交流背景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特别是唐宋以后,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3.知识链接与其奇 夕日欲颓 沉鳞 (yù) (tuí) (lín)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4.读准字音一、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读准字音和停顿,读出韵律。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理解标题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zhēng),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1.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字词,做到准确流畅。有翻译不出来的可以小组讨论。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二、疏通文意 2.重难点字词翻译。(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梳理重点字词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念(2)自:自康乐以来: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第一部分:(第1句)总领全文,点明从古至今山水美景人人喜爱。第二部分:(“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具体描写山川秀美的景色。第三部分:(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三、划分结构,概括内容补充资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作者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1.“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言语中带有自豪之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结尾的议论表达出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四、情感探究五、写法探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点拨:文章主要通过仰视、俯视等多种角度的立体感受相结合写景,兼顾四季、晨昏,并且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通过分析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置身于山水的快乐,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参考示例:(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课堂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拓展延伸 下面的文字也是写景散文,请你与课文对比阅读,说一说二者的相同点。 桑干枝水①又东流,长津委②水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③水,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④水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⑤,潜跃其下。俯仰⑥池潭,意深鱼鸟⑦,所寡惟良木⑧耳。(《水经注·漯水》)【注】①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②委:曲折。③浦(pǔ):水边。④凫(fú):野鸭。⑤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色。⑥俯仰:代指“观望”。⑦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⑧良木:美木。 短文描绘了两湖水面开阔,水极清澈,鱼鸟繁多的景象。与《答谢中书书》的相同点:都描写大自然的美;写了水的清澈、幽深;鸟儿和鱼儿繁多、充满生机和活力。写法上,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凝练准确优美。拓展延伸 参考译文: 桑干支水向东流去,长长的河流弯弯曲曲,连通两水边,东湖和西面湖泊一水相连,潭水极清且深,早晚都有野鸭在湖上浮游,鱼鳖等水族潜游于水下。观望池潭,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美中不足的只是缺少美木而已。《记承天诗夜游》 学习目标 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熟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重点)2.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景物的特点,领略文章的写景手法。(难点)3.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难点)课程导入 说说你所知道的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1.走进作者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衙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跟流放差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本文。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2.交流背景藻 荇 竹 柏 相 与 (zǎo xìng) (bǎi) (yǔ)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3.读准字音一、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准字音和停顿,读出韵律。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2.理解标题,标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3.本文虽然短小,但叙事、写景、抒情皆备。试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第一层(1—3句):叙述夜游之事。第二层(第4句):描写所见之景。第三层(5—7句):抒发感慨。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有问题可以同桌小声交流。)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二、疏通文意 重难点字词翻译(1)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5)盖:大概是。 (6)但:只。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两这样的闲人罢了。 参考译文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古今异义(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念头。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和,跟。)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1.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词?参考示例:①“解衣欲睡”的“欲睡”,和“欣然起行”的“起行”:天晚了,作者就睡下,看到月色美觉得高兴,就再起来。可见作者的潇洒自在。②“怀民亦未寝”的“亦”:作者欣赏美好月色之时想到张怀民,而张怀民“亦未寝”,可见二人心意相通,很有默契,“亦”字表现出作者看到怀民未寝时的喜悦。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三、内容探究2.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示例:月光皎洁如透明清澈的水,竹柏的影子就像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2.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你看到这样的月色后的感受? 示例:空灵、皎洁、明净、澄澈、清凉。作者用几句精炼的话就描绘出了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将冷月清光描摹到了极处,令人赞叹。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三、内容探究赏析写景部分1.你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示例: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示例: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赏析抒情议论部分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4.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什么感情?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的感慨,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副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月光的清凉明净,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四、语言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写景而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在月光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闲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松节奏中。作者访寺寻友,写月夜美景,然后由眼前景物生发议论,产生感慨,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写了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和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感,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郁闷的豁达心胸。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五、写法探究课堂小结 苏东坡才华横溢而仕途坎坷。一生几次遭受贬谪,这次更是“莫须有”的罪名而且差点丧命。但他豁达洒脱,乐观积极,从未放弃进取之心。这种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拓展延伸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①忭(biàn):高兴,喜欢。 ②荐饥:连年歉收。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疏通文意,然后谈一谈这篇文章中的苏轼给你怎样的印象?拓展延伸 参考译文: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歉收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作者关心民众疾苦,与民同乐。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熟读并背诵,积累文言词语。(重点)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学习写景技法。(难点)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兴趣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课程导入 日月星辰,雷电风雨,河流山川,花鸟鱼虫……大自然多姿多彩,美的无与伦比,她吸引着我们的眼睛,浸润着我们的情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痴迷自然、赞美自然!他们投身自然,享受山水的乐趣;他们亲近自然,排遣内心的失意。今天,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去欣赏“山中宰相”陶弘景迷恋的山水之美。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有《陶隐居集》。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在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类作品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美学价值的精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2.交流背景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特别是唐宋以后,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3.知识链接与其奇 夕日欲颓 沉鳞 (yù) (tuí) (lín)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4.读准字音一、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读准字音和停顿,读出韵律。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理解标题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zhēng),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1.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字词,做到准确流畅。有翻译不出来的可以小组讨论。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二、疏通文意 2.重难点字词翻译。(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梳理重点字词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念(2)自:自康乐以来: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第一部分:(第1句)总领全文,点明从古至今山水美景人人喜爱。第二部分:(“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具体描写山川秀美的景色。第三部分:(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三、划分结构,概括内容补充资料: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作者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1.“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言语中带有自豪之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结尾的议论表达出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四、情感探究五、写法探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点拨:文章主要通过仰视、俯视等多种角度的立体感受相结合写景,兼顾四季、晨昏,并且动景与静景相结合。通过分析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置身于山水的快乐,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参考示例:(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课堂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拓展延伸 下面的文字也是写景散文,请你与课文对比阅读,说一说二者的相同点。 桑干枝水①又东流,长津委②水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③水,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④水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⑤,潜跃其下。俯仰⑥池潭,意深鱼鸟⑦,所寡惟良木⑧耳。(《水经注·漯水》)【注】①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②委:曲折。③浦(pǔ):水边。④凫(fú):野鸭。⑤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色。⑥俯仰:代指“观望”。⑦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⑧良木:美木。 短文描绘了两湖水面开阔,水极清澈,鱼鸟繁多的景象。与《答谢中书书》的相同点:都描写大自然的美;写了水的清澈、幽深;鸟儿和鱼儿繁多、充满生机和活力。写法上,都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凝练准确优美。拓展延伸 参考译文: 桑干支水向东流去,长长的河流弯弯曲曲,连通两水边,东湖和西面湖泊一水相连,潭水极清且深,早晚都有野鸭在湖上浮游,鱼鳖等水族潜游于水下。观望池潭,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美中不足的只是缺少美木而已。《记承天诗夜游》 学习目标 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熟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重点)2.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景物的特点,领略文章的写景手法。(难点)3.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难点)课程导入 说说你所知道的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1.走进作者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衙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跟流放差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本文。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2.交流背景藻 荇 竹 柏 相 与 (zǎo xìng) (bǎi) (yǔ)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3.读准字音一、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准字音和停顿,读出韵律。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2.理解标题,标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3.本文虽然短小,但叙事、写景、抒情皆备。试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第一层(1—3句):叙述夜游之事。第二层(第4句):描写所见之景。第三层(5—7句):抒发感慨。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有问题可以同桌小声交流。)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二、疏通文意 重难点字词翻译(1)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5)盖:大概是。 (6)但:只。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两这样的闲人罢了。 参考译文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古今异义(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念头。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和,跟。)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1.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词?参考示例:①“解衣欲睡”的“欲睡”,和“欣然起行”的“起行”:天晚了,作者就睡下,看到月色美觉得高兴,就再起来。可见作者的潇洒自在。②“怀民亦未寝”的“亦”:作者欣赏美好月色之时想到张怀民,而张怀民“亦未寝”,可见二人心意相通,很有默契,“亦”字表现出作者看到怀民未寝时的喜悦。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三、内容探究2.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示例:月光皎洁如透明清澈的水,竹柏的影子就像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2.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你看到这样的月色后的感受? 示例:空灵、皎洁、明净、澄澈、清凉。作者用几句精炼的话就描绘出了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将冷月清光描摹到了极处,令人赞叹。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三、内容探究赏析写景部分1.你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示例: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示例: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赏析抒情议论部分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4.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什么感情?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的感慨,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副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月光的清凉明净,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四、语言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写景而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在月光下,二人“相与步于中庭”,信步漫游,闲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轻松节奏中。作者访寺寻友,写月夜美景,然后由眼前景物生发议论,产生感慨,兼及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写了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和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感,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郁闷的豁达心胸。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五、写法探究课堂小结 苏东坡才华横溢而仕途坎坷。一生几次遭受贬谪,这次更是“莫须有”的罪名而且差点丧命。但他豁达洒脱,乐观积极,从未放弃进取之心。这种品格,值得我们学习。拓展延伸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①忭(biàn):高兴,喜欢。 ②荐饥:连年歉收。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疏通文意,然后谈一谈这篇文章中的苏轼给你怎样的印象?拓展延伸 参考译文: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歉收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作者关心民众疾苦,与民同乐。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