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芣苢》。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写出发去采摘芣苢的样子。第二章:描写开始采摘芣苢时的样子:掇、捋。第三章:写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的情景:袺、襭。
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可以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披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2、目这首诗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诗歌分别运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6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①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6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简单麻木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②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来概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这6个动作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非常连贯流畅。当几个单独的动作聚在一起进行系统内部优化之后,采摘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把日常的劳动升华成行为的艺术。先民们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原本生长于草野的车前草,经过劳动者的几道工序就成了盘中餐或者是治病的药,是对先民改造力的生动体现。③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的劳动者,即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在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给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求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他们也会采摘野菜来充饥。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他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共苦,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他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便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所以他们唱的诗歌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
3、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
①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②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③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复沓的章法4、四言为主的句式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A.改弦易辙 凝聚 渗透 包含B.革故鼎新 凝结 渗透 蕴含C.改弦易辙 凝结 浸透 包含D.革故鼎新 凝聚 浸透 蕴含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一空:“改弦易辙”指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革故鼎新”指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结合语境中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等分析可知,应选用“革故鼎新”,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三空:“渗透”指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浸透”指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液体渗透;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结合“辛勤汗水”分析可知,应选用“浸透”,据此排除B项。故选D。
2.按照要求对下联。平仄可不论,注意得体。(1)给学校劳动基地写一下联。上联:流汗方知拓荒苦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2)一位大学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请你为他写一下联。上联:干事创业,爱岗敬业,业业出奇迹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奋斗才懂幸福甜;【示例二】劳动更悟收获甜(2)【示例一】潜心谋事,精心做事,事事成辉煌;【示例二】修身齐家,积善成家,家家谋幸福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对联的基本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平仄相合,内容相关。因题干中点明平仄可不论,故拟写时要特别注意词语的对仗,重点注意第二副对联的第四个字、第八个字和第九、十个字要相同。从内容上看,第一副对联要紧扣“劳动”,第二副对联要紧扣“工作”。
3.班上要组织一次《诗经》中劳动场景的诗歌诵读会,请你为《芣苢》设计一个朗诵脚本,可以从情感基调、重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设计。
答案:示例:(女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停顿)(女生组)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停顿)(全体)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语气舒缓,“薄言”后微微停顿,“采”“有”等动词要读得清楚,随着重章叠句的推进,语调逐步提升,情绪越发喜悦,音色渐响。
4.下面是网友设计的武汉“雷神山医院”LOGO图案,请写出除文字部分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答案:从内容上看,春日人们在田野间采集车前草,或为药用,或为食用,有一种岁月静好的安然之乐。六个动词的变化,是采集渐丰的显现,采集者自然有一番喜悦。从诗歌节奏看,简单明快、往复回环。从群歌的角度想象,你唱我应,又别有一番愉悦。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之美简与丰,插秧歌,善于做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文内容ppt课件,共1页。
高中语文6.1 芣苢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6.1 芣苢图片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章叠句,补充介绍,初读感知,生活中的插秧过程,劳动本身的滋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