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3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时学案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3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时学案第1页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3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时学案第2页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3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时学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3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时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3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时学案,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能够结合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综合思维: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地理实践力: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知识体系导图]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表现形式
    资源耗竭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生态破坏
    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耗竭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耗竭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耗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2.全球性环境问题 ❷
    环境问题
    原因
    影响
    酸雨、酸雾
    煤炭大量燃烧释放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与大气中水汽结合而形成
    使草木枯萎、土壤及水体酸化、建筑物被腐蚀
    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
    加速了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并导致沿海低地遭海水侵扰,以及持续高温、干旱、飓风、特大暴雨与暴雪等灾害事件的发生
    臭氧层空洞
    氯氟烃等人造化学物质使大气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局部地区(如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大气层温度发生变化并出现气候异常,威胁地球上的生命
    ❷全球性环境问题从工业革命之后逐渐出现,并不断增强。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❸
    (1)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
    (2)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
    (3)从环境污染事件向全面生态破坏发展。
    ❸城市或发达国家(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或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1.含义: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内涵 ❹
    (1)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
    (2)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3)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
    ❹“绿水青山”反映了生态可持续发展,“金山银山”反映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3.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同代人之间、全球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平等 ❺
    持续性原则
    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
    ❺公平性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共同性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
    1.主要途径: 技术途径、制度途径、经济途径、教育途径等。 ❻
    2.国际合作
    (1)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中国:针对本国国情提出“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战略。
    3.公众参与 ❼
    (1)社会: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公众参与,有利于形成关心、爱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2)个人:应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❻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然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❼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各国政府参与还需普通民众参与。

    考点一 环境问题及成因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获取信息】
    ①图示主题是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
    ②图中显示华东地区城市大气PM2.5大多数时段大于东北地区,都在10时后下降;东北地区SO2浓度大多数时段大于华东地区。
    【尝试解答】(1)C (2)A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②可知,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主要是因为此时段后城市受太阳辐射影响增大,加上人为原因排热增加,气温上升迅速,热岛效应增强,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第(2)题,由信息②可知,东北地区SO2浓度大多数时段高于华北地区。从资源状况看,东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SO2排放量大;华东地区煤炭资源少,我国为其实施了西气东输工程,其能源消费以油气为主,SO2 的排放量少

     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主要表现为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具体分析如下:
    1.资源短缺
    环境问题
    举例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耗竭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2.环境污染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典型实例简介
    大气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的排放
    洛杉矶市的大气污染状况
    水体污染
    多瑙河的污染
    土壤污染
    常熟市农田重金属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
    市区垃圾场
    噪声污染
    工矿企业、交通工具
    机场附近的噪声
    放射性污染
    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3.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典型实例简介
    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毁林开荒
    热带雨林的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砍伐森林、开垦草原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北方冬、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
    有害气体(温室气体、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南极臭氧层空洞
    生物物种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
    珍稀动物的减少,如大熊猫、华南虎等
    【备选要点】
    【拓展延伸】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成因
    ①人为原因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人类掠夺自然资源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②自然原因
    自然条件
    具体分析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条件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耗竭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2021·沈阳模拟)互花米草是一种适应海滩潮间带环境的耐盐植物,植株高密,根系发达,繁殖能力强,在海滩潮间带可以形成草滩。自20世纪90年代末互花米草被成功引入天津滨海滩涂以来,该物种表现出快速扩散的趋势。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天津当初引种互花米草是为了( )
    A.保护海岸滩地 B.防止泥沙淤积
    C.形成沿海草滩 D.增加植株密度
    2.互花米草现成为天津海滩的强势植被,给滨海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A.海滩面积不断扩大
    B.海水对海滩侵蚀减弱
    C.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D.大型船只航行受阻
    1.A 2.C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互花米草是一种适应海滩潮间带环境的耐盐植物,其在海滩潮间带可以形成草滩。因此可推测天津引种互花米草是为了促淤造陆,保护海滩,A正确;引种互花米草不能消除泥沙淤积,B错误;形成沿海草滩、增加植株密度都是为了保护海滩,C、D错误。第2题,互花米草成为天津海滩的强势植被,会导致海滩植被结构单一,生物的多样性减少,C正确;海滩面积不断扩大不是互花米草生长造成的,A错误;海水对海滩侵蚀减弱是有利影响,B错误;互花米草生长在陆地上,不影响大型船只航行,D错误。
    【备选题】
    空气质量指数(AQI)是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数,其数值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读我国沿海三个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统计图,完成1~3题。

    1.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指数始终大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经济发达 ②产业结构
    ③居民生活 ④法律法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三地区空气质量指数夏季最低,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B.夏季台风的频繁影响
    C.夏季空气湿度大、降水多
    D.夏季太阳辐射强
    3.不利于降低图示各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措施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C.治理污染,节能减排
    D.改分散供暖为集中供暖
    1.B 2.C 3.D 解析:第1题,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业比重偏大,消耗能源、原料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能源浪费严重,冬季当地居民生活燃煤量大,大气污染严重,②③正确。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发达,①错误;法律法规适用于全国各个地区,④错误。第2题,图示三个地区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夏季风强弱无明显差别,A错误;台风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较小,发生频率也很低,B错误;图示各地区夏季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空气湿度大、降水多,加上空气对流强烈,空气中污染物扩散快,C
    正确;太阳辐射对大气污染没有直接影响,D错误。第3题,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业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A、B错误;治理污染,节能减排可直接减少大气污染物含量,C错误;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普遍需要供暖,南方冬季较温暖,一般不需要供暖,所以集中供暖只对京津冀地区有效。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

    (2019·全国卷Ⅲ)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肥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获取信息】
    ①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需要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②图示主题是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③图中显示,厨余垃圾先经过分拣之后再进一步进行分类处理。
    【尝试解答】(1)B (2)C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②③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生产沼气等,说明厨余垃圾是自动处理系统中的原料。第(2)题,结合信息①②③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最后剩余废渣,利用提取的生物油脂可以生产工业油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必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完成1、2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1.D 2.A 解析:第1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2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备选题】
    某网站用户在该网站发起“光盘”行动,该行动是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据此完成1、2题。

    1.“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 D.生活可持续发展
    2.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B 2.A 解析:第1题,“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降低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B项正确。第2题,响应号召,共同参与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A项正确。 
    考点三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2002年~2015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获取信息】
    ①2002年~2015年,该地区的人均GDP不断增长。
    ②2005年后,该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增大。
    ③工业废水排放量2005年前不断增加,2005年之后排放量不断下降。
    【尝试解答】(1)C (2)C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①可知,控制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由信息①③可知,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不同步增长,由信息②③可知,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第(2)题,由信息②③可得,出现转折的最可能原因是环保政策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增大,工业生产不断扩大,而人口规模主要影响生活污水排放量,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无关。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分析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2.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在产品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
    (1)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2)特点:
    农业资源得到再生
    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
    综合效益突出
    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合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

    (2020·青岛模拟)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炭产地。读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
    A.原料丰富 B.科技发达
    C.市场广阔 D.交通便利
    2.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是( )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
    D.实现粉尘和酸性气体的零排放
    1.A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电解铝厂发展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富。第2题,循环经济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但仍会有污染物的排放。
    【备选题】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完成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D 2.B 解析:第1题,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甘蔗,处于亚热带地区。据此判断该农业模式最适宜的地区为闽浙丘陵。第2题,该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治理
    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问题。许多农村家畜还是放养式或半放养式,猪圈牛栏用的排污沟也裸露于地面,下雨时与雨水混杂,造成满地湿泥。生活垃圾大都堆积于房前屋后的空地,或直接倒入水沟之中,任雨水冲洗,人畜用水和灌溉用水多未处理直接进入河道。
    [问题]
    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主要的环境问题及解决的具体措施。
    提示: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农业生产用水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措施: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规范下水道的建设,完善排污设施;建立指定的垃圾倒置点,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家畜实施圈养,减少污染源;加大环境宣传,树立村民环保意识等。
    [探究思路二] 新农村建设中厕所改进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广使用源分离厕所,以取代传统旱厕。源分离厕所将尿、粪分离,提高了尿、粪的利用率,改善了农村的环境。下图为源分离厕所和传统旱厕示意图。

    [问题]
    分析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源分离厕所对当地环境保护的作用。
    提示:尿液滴灌还田和沼渣、沼液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有利于保护土壤和水体环境;沼气作为燃料使用,减少了薪柴、秸秆的使用,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避免了传统旱厕的臭味;阻断了粪便中病菌的传播;避免了粪便造成的污染。(任答四点)
    [探究思路三] 绿水青山新农村
    2019年阳春三月,某节目摄制组沿着合铜黄高速来到皖南山区,过去七八个小时的车程,现在三四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路过县城小镇,矗立的商务高楼,鳞次栉比的商品住宅,以及初具规模的工业园区,让人感觉到一个小城市的功能分区正在形成。
    到了乡村,我们参观了养猪场、养鱼场,蔬菜大棚基地,香菇木耳基地……我们还参观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新农村住宅,家家户户崭新的二层小楼,真是让人羡慕。尤其是城乡结合的厨房,更是富有特色。除了和城里人一样使用的电饭锅、燃气灶外,还保留了传统的锅台,不过统一换成了省柴灶,村里还为家家户户搭建了沼气池。问起村民的生活,老百姓更是笑得合不拢嘴,都说:“现在条件好多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田种得少了,粮却不愁了,住得宽敞了,腰包鼓了……我们要赶上城里人了。”
    [问题]
    1.分析安徽农村“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的原因。
    提示:加大了环保理念教育和宣传力度,促进了生态协调、平衡发展;加强了对农业和林业的监察、管理,切实保护了森林资源,减少了水土流失;农村使用了电能、生物能、液化气等生活能源,减少了对薪炭林的砍伐;新农村推广使用省柴灶,节约能源;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效。
    2.分析安徽农村“田种得少了”“粮却不愁了”“腰包鼓了”的原因。
    提示:城镇化、工业化、交通占用大量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比重下降,林业、渔业、副业比重上升;随着生活的好转,食物结构发生变化,菜篮子工程实施,肉蛋奶等食品增多,直接食用的粮食减少;农村大量人口外出,常住人口减少,也减少了农村家庭对粮食的直接消耗;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效益高的产业,如林业、渔业、大棚蔬菜等给农民带来高于种植业的收入;生产力发展,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青壮年外出务工,回乡创业,接受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年收入;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研究结论】
    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农村规划得到科学的发展。
    1.因地制宜--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2.量力而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3.突出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
    【案例应用】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 m2。下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
    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2.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
    3.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
    A.不同自然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1.B 2.C 3.A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因此 “小规模”要求主要集中在人均土地方面,体现了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故B正确。“因地制宜”体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故排除A、C、D。第2题,与过去的松散分布相比,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距离不超过30米,相对聚集,可以整合各要素,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故C正确,A、D项表述没有C项完整。居民点靠近,未必靠近农田,故B错误。第3题,农村和城市景观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故A正确,B、C、D错误。
    【备选题】
    下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概念模式图,我国新农村建设合理的做法是( )

    A.①农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
    B.②中心村和集镇人口向偏僻的空心村分散
    C.③县城人口向周边的空心村分散
    D.④乡镇工厂从工业园区向周边地区分散
    A 解析:新农村建设原则是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各自集中分布,使农田集中连片、工厂集聚,便于规模化经营;居住区相互集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选项A正确。

    相关学案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1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1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时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❸,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第2节城镇化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第2节城镇化课时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及其过程,三产业转移,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单元第2节中国地理分区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单元第2节中国地理分区课时学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四大区域地理特征,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