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第2节城镇化课时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第2节城镇化课时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城镇化及其过程,三产业转移,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城镇化
❶描述指标是根据指标衡量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❷城镇化率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
2.城镇化的发展
(1)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2)三个阶段 ❸
3.城镇化意义
(1)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4)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4.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资源问题、污染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社会问题。❺
❸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
❹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比例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
❺解决城镇内涝的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强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等。
(5)增强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显著
❻
2.郊区化、过度城镇化与滞后城镇化
(1)郊区化:随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和郊区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郊区人口增加;而商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向郊区转移,导致中心城区衰落的现象。❼
(2)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
(3)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❽
❻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较低。
❼郊区化使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不是城镇化的衰退,而是城镇化“质”的变化, 是城镇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
❽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通过增加就业、城市用地等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发展背景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城市发展不平衡。
(2)我国城镇化率低,城镇化任务艰巨,发展空间大。❾
2.新型城镇化
(1)含义
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典型模式
珠三角模式在突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
(3)意义
①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②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因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③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❾目前,我国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新时代要求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考点一 城镇化及其进程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速度快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获取信息】
①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②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③图中显示第一条高铁运营的时间约为 1965年;2000~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的城镇化率在四个国家中最低。
【尝试解答】(1)B (2)A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②③可知,第一条高铁运营的时间约为1965年,该年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约为60%~70%,由此可推出该国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0%~40%。第(2)题,由信息③可知,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的城镇化率在四个国家中最低,结合信息①可推知,该国为中国,此阶段中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城镇化
(1)内涵
(2)标志
(3)动力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备选要点】
中国城镇化特点
一般认为城镇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镇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 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 )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
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
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
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2.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 ②提高制造业水平 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④延迟退休年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A 2.C 解析: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第2题,图示 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备选题】
如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读图,完成1、2题。
1.2007~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镇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口
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镇化的进行
2.据图可知( )
A.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镇化水平随着逆城镇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年世界城镇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
1.B 2.D 解析:第1题,2007~2050年,预计世界城镇人口增加数量比世界人口增加数量多6亿,主要是城镇化导致的。第2题,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以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主;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镇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镇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
考点二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 km B.15~20 km
C.20~25 km D.25~30 km
(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获取信息】
①城市不透水面的概念。
②图中显示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由市中心向外降低;从1989年到2015年间,距市中心同样距离范围内,不透水面比例增加。
【尝试解答】(1)B (2)C
解析:第(1)题,由信息②可知,从1989年到2015年间,距市中心同样距离范围内不透水面比例均增加,比较1989年和2015年的两条折线,可以看出距市中心15~20 km范围内,两折线的垂直间距最大。第(2)题,由信息①②可知,不透水面比例增加,会使地表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补充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地表气温升高。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2)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2)有利影响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备选要点】
【拓展延伸】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答题思路
(2020·北京模拟)绿道是一套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绿色步行通道系统,连接城市内各个大小绿地。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建设局限于局部公园、道路绿化,与城市整体景观及市民休憩活动联系不强,呈散点状分布,景观质量有待提高。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城市绿道的目的主要是( )
A.改善城市景观,提升环境质量
B.构建新型道路系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
D.合理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规划建设滞后
B.城区人口密度较大
C.城区土地价格较高
D.城市建设资金不足
1.A 2.A 解析:材料“绿道是一套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绿色步行通道系统,连接城市内各个大小绿地”,且绿道建设“局限于局部公园、道路绿化”说明我国目前的城市绿道主要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提升环境质量,A对。第2题,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规划建设滞后,不能实现绿道与城市各交通线路有机整合。选A。
【备选题】
(2020·烟台模拟)下面左右两图示意中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现状。据此完成1、2题。
1.相对于左图绿化方式,右图的优点是( )
A.防止人为破坏
B.节省人力成本
C.减轻道路积水
D.提升城市形象
2.城市道路绿化带植被对地理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①降低气温 ②吸烟滞尘 ③减弱噪声 ④涵养水源 ⑤保持水土 ⑥美化环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C 2.C 解析:第1题,相对于左图绿化方式,右图中绿化带低于路面,地表径流会往地势较低处汇聚,绿化带植被有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减轻道路积水,能够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C项正确。第2题,城市人口密集,车辆较多,城市道路绿化带植被可吸烟滞尘、减弱噪声、美化环境,②③⑥正确;绿化带面积较小,降低气温作用较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不是城市道路绿化带植被的主要作用。故选C。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某些城市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郊区城镇化对居民住房选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你是选择住在郊区还是市中心呢?
【探究思路】
[探究思路一] 分析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
某市三个住宅小区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问题]
表中住宅小区分别适合城市中哪一类人群居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从选择者的年龄、收入水平,个性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探究思路二] 居住郊区化的条件及影响
按照国际惯例,城市居民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就会出现居住向郊区扩散的现象。2019年,广州人均GDP为22 676美元。目前广州市居住区有向郊区扩散的倾向,而郊区的低地价、低房价,进一步刺激了居民的住房消费欲望。居住区向郊区扩散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交通。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专家说:人们的日常出行耗时忍受时限是45分钟,单程超过45分钟的距离,人们就不太愿意每天往返奔波。
[问题]
1.广州市居住区呈现向郊区扩散的倾向。这个现象的出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综合思维)
提示:城区房价高,郊区房价低,基础设施好,环境好,人均收入高,交通便利。
2.分析一下,居住区向郊区扩散对土地利用方式带来哪些影响?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提示:影响:使郊区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有利影响:①使市中心人口密度降低,减少了人口压力,有利于环境的改善。②可以刺激汽车消费,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①私家车大量使用增加交通压力。②汽车的增加会加剧污染。
【研究结论】
1.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
(1)自然环境:居住区的位置与环境。
(2)社会经济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性、房价与收入的对比、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小区治安环境、居住者的个人偏好等。
2.郊区城镇化
(1)表现:人口、产业向郊区迁移。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
(2)成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等。
【案例应用】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巴黎,巴黎与周边地区发展差异大。对此,法国实施了以均衡化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分析其可能采取的措施。
解析:从材料来看,实施均衡化发展的措施,主要从发展周边地区,转移巴黎的一部分城市职能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实施产业转移;建设卫星城;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扶持周边地区发展;引导人口外迁。
[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科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运用城镇化过程规律,分析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利弊,探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举措。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通过区域图,辨认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认识两类区域城镇化的差异。
[知识体系导图]
含义
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描述指标
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 eq \(❶)
衡量指标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❷
三个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
加速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城镇化率
低于30%
超过30%
达到70%
速度 ❹
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
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
趋于缓慢甚至停滞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逐步上升
城乡差距缩小,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国家类型
特点
发达国家
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出现大城市带
发展中
国家
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大部分国家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
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 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郊区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 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要素
影响
人口转化
城镇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
①城镇化过程能够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②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交流
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镇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管理城市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储存、分析、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城市管理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位置
房价
交通
环境
文、教、卫等设施
玺园小区
近市中心
26 000左右
最便捷
繁华、喧闹
齐全、知名度高
兰亭小区
近化肥厂
10 000左右
较便捷
工业污染
齐全
恒大绿洲
山南新区
15 000以上
较便捷
安静,空气清新
较齐全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第2节人口迁移课时学案,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迁移及其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案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单元第2节中国地理分区课时学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四大区域地理特征,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6单元第1节中国地理概况课时学案,共2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