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1物质的分类及计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展开专题1 检测试题
选题表
难易度 知识点 | 易 | 中 | 难 |
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 | 3,4,8 | 16,17 |
|
物质的化学计量 | 6,7,9,10 | 12,14, 18 | 15,20 |
物质的分散系 | 1 | 13 |
|
综合应用 | 2,5 | 11,19 |
|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人设想通过特殊的加工方法使碳酸钙变为纳米碳酸钙(即碳酸钙的粒子直径是纳米级),这将引起建筑材料的性能发生巨变。下列关于纳米碳酸钙的推测正确的是( C )
A.纳米碳酸钙是与胶体相似的分散系
B.纳米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已与碳酸钙完全不同
C.纳米碳酸钙分散到水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纳米碳酸钙的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解析:纳米碳酸钙是纯净物,胶体是混合物,故A错误;纳米碳酸钙的成分就是碳酸钙,化学性质与碳酸钙完全相同,故B错误;将纳米碳酸钙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所以具有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与胶体中的胶粒能透过滤纸一样,纳米碳酸钙的粒子能透过滤纸,故D错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作化合物
B.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C.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解析:酸式盐(如NaHSO4)在水溶液中也能电离出H+;铵盐(如NH4Cl)一般不含金属元素;含氧酸、碱等化合物均含氧元素,只含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才是氧化物。
3.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HNO3应属于( B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强氧化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物 ⑨混合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⑥⑦⑧
C.①⑨ D.①④⑤⑥⑦
解析:①硝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所以硝酸属于酸;②氢化物要求组成元素为2种,而硝酸的组成元素为3种;③氧化物要求组成的元素为2种,而硝酸的组成元素为3种;④硝酸属于酸,且其组成元素中有氧,所以属于含氧酸;⑤硝酸易挥发,属于挥发性酸;⑥硝酸具有强氧化性,通常由硝酸根离子来表现强氧化性,为强氧化性酸;⑦每个硝酸分子最多能电离出一个氢离子,所以硝酸属于一元酸;⑧硝酸为纯净物,组成元素不是一种,所以硝酸属于化合物;⑨硝酸属于纯
净物。
4.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如图区域3的是( C )
A.Br2+2KII2+2KBr
B.2Fe(OH)3Fe2O3+3H2O
C.Cl2+H2OHCl+HClO
D.H2O+CaOCa(OH)2
解析:由图可知,区域3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Br2+2KII2+2KBr为置换反应,属于区域4,A错误;
2Fe(OH)3Fe2O3+3H2O为分解反应,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Cl2+H2OHCl+HClO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H2O+CaOCa(OH)2为化合反应,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应,D错误。
5.某一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家中进行实验,按照图甲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照图乙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了。由此得出的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D )
A.硝酸钾固体不导电
B.硝酸钾溶液能导电
C.硝酸钾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D.硝酸钾溶液是电解质
解析:硝酸钾属于盐,是电解质,其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使其溶液导电,但硝酸钾固体中无自由移动的离子,则硝酸钾固体不导电,故A、B、C均正确,硝酸钾溶液是混合物,而电解质是化合物,故D错误。
6.如图表示1 g O2与1 g X气体在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压强(p)与温度(T)的关系,则X气体可能是( A )
A.C2H4 B.CO2
C.HCl D.SO2
解析:相同温度下,相同质量的不同气体,其压强与摩尔质量成反比。由图可知,相同温度下X的压强比氧气的大,则X的摩尔质量比氧气小,A符合题意。
7.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下列与“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正确的是( D )
A.现有CO、CO2、O3三种气体,它们分别都含有1 mol O,则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
B.28 g CO和22.4 L CO2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一定相等
C.标准状况下,11.2 L X气体分子的质量为16 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32
D.a g Cl2中有b个氯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数值可表示为
解析:含有1 mol O的CO、CO2、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1 mol、 mol、 mol,其物质的量之比为6∶3∶2,A错误;未指明气体所处状况,
22.4 L CO2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B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C错误;由n==知,NA=N×=b×= mol-1,D正确。
8.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抗疟药青蒿素(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根据物质的分类,青蒿素属于( B )
A.碱性氧化物 B.有机物
C.含氧酸盐 D.酸性氧化物
解析:C15H22O5属于有机物,B正确。
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含0.1 mol BaCl2的溶液中Cl-数为0.1NA
B.22 g CO2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C.11.2 L CO2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常温下,NA个Cl2分子所占有的体积为22.4 L
解析:选项A中氯化钡溶液中含有0.2NA个氯离子;选项B中二氧化碳为0.5 mol,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选项C中没有指明二氧化碳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选项D中氯气不是在标准状况下。
10.一定量某营养液中溶质的配方分别如下:
配方一:0.3 mol KCl,0.2 mol K2SO4,0.1 mol ZnSO4。
配方二:0.1 mol KCl,0.3 mol K2SO4,0.1 mol ZnCl2。
对于两种营养液的成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只有n(K+)相同
B.只有n(Cl-)相同
C.完全相同
D.各离子的物质的量完全不同
解析:配方一和配方二中3种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为 n(K+)=0.7 mol,n(Cl-)=0.3 mol,n(S)=0.3 mol,n(Zn2+)=0.1 mol,所有离子的物质的量相同,C正确。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解析: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胶体都具有丁达尔效应,A正确;铁活泼性强于铜,铁置换铜属于湿法炼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B正确;青蒿素的提取用的是低温萃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不正确;铁中含碳量越高,硬度越大,含碳量越低,韧性越强,剂钢是铁与碳的合金,D正确。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D )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主要由其分子数目和分子间平均距离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均
相同
C.常温、常压下,1 mol SO2的质量是64 g
D.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N2和C2H4两种气体的电子数目不相同
解析: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是确定的,故气体的体积取决于分子数目,A错误;一定温度、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不一定均相同,例如氧气和臭氧等,B错误;常温、常压下,1 mol SO2的质量是1 mol×64 g/mol=64 g,C正确;N2和C2H4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含有的电子数分别是14和16,因此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N2和C2H4两种气体的电子数目不相同,D正确。
13.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现将淀粉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 D )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碘水变蓝
C.加入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
D.加入碘水不变蓝
解析: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若半透膜完好无损,则烧杯中液体无法检测到淀粉溶液,故选D。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标准状况下,6.02×1023个分子所占的体积约是 22.4 L
B.常温常压下,28 g CO与N2的混合气体所含的原子数为2NA
C.各种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 L/mol
D.标准状况下,体积相同的气体的分子数相同
解析:A.标准状况下,6.02×1023个分子为1 mol,但该物质不一定是气体,故占有的体积不一定是22.4 L,错误;B.28 g CO与N2的混合气体为1 mol,两者都是双原子分子,所含的原子数为2NA,正确;C.影响气体摩尔体积的因素有温度、压强,气体所处的状态不确定,各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不一定是22.4 L/mol,错误;D.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含有的分子数相同,正确。
15.如果a g某气体中含b个分子,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A )
A. L B. L
C. L D.L
解析:a g该气体中含b个分子,可知×NA mol-1=b,M=g·mol-1,则c g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其体积为V=n·Vm= L。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10分)(1)如图为一“铁链”图案,小明在图案上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
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两种物质都不是电解质
( )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 )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 )两种物质都是盐
(2)从H、O、S、Na四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
①碱性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 ;③含氧酸 ;④碱 ;⑤酸式盐 。
解析:(1)依据相邻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判断其分类依据。(2)Na与O形成的氧化物中Na2O为碱性氧化物,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1)A C B D
(2)①Na2O ②SO2、SO3
③H2SO4、H2SO3 ④NaOH
⑤NaHSO4、NaHS、NaHSO3
17.(13分)根据题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如下:
HClO4H++Cl;
Ba(OH)2Ba2++2OH-;
Fe2(SO4)32Fe3++3S;
Cu(NO3)2Cu2++2N。
属于酸的物质为 (填化学式,下同);属于碱的物质为 ;属于盐的物质为 。
(2)化工生产中常用到“三酸(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烧碱和纯碱)”。
①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 。
②上述物质中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 ,依据是 。
③写出纯碱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
解析: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不是碱;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答案:(1)HClO4 Ba(OH)2 Fe2(SO4)3、Cu(NO3)2
(2)①纯碱 ②盐酸 盐酸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
③Na2CO32Na++C
18.(11分)(1)0.2 mol Na2SO4能电离出 个Na+,0.04 mol 某物质的质量为7.2 g,则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2)等物质的量的SO3和CO2中所含O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两者的质量之比为 。
(3)标准状况下,1.204×1023个氧气分子的体积是 L。
解析:(1)0.2 mol Na2SO4能电离出Na+的物质的量n(Na+)=0.4 mol,
N(Na+)=n(Na+)NA=0.4NA;M==180 g·mol-1。
(2)等物质的量的SO3和CO2中所含O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m(SO3)∶m(CO2)=M(SO3)∶M(CO2)=80∶44=20∶11。
(3)V=nVm=×Vm=4.48 L。
答案:(1)0.4NA 180 g·mol-1
(2)3∶2 20∶11
(3)4.48
19.(17分)Ⅰ.现有以下物质:①NaOH溶液;②液氨;③明矾;④熔融KHSO4;⑤Fe(OH)3胶体;⑥铜;⑦CO2;⑧CH3COOH;⑨蔗糖;⑩冰水混合物。
(1)以上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 ;以上纯净物中能导电的是 。
(2)写出③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
。
(3)写出④的电离方程式: 。
Ⅱ.将少量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物质中,得到三种分散系。
甲:饱和Fe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
乙:饱和FeCl3溶液滴入冷水中;
丙: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
(1)用最简单的方法判断丙中是否成功制备胶体,请写出相关的操作、现象和结论:
。
(2)向经过检验后的丙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和甲中相同的现象,原因是
。
②随后发生变化得到和乙相同的溶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向丙中加入电极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移向 (填“阴极”或“阳极”)。
(4)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除去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来提纯
Fe(OH)3胶体,实验过程中需不断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若 (填实验现象),则说明该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
解析:Ⅰ.(1)电解质是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等;非电解质是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大多数有机物(蔗糖、乙醇等)、非金属氧化物、氨气等;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KAl(SO4)2·12H2OK++Al3++2S+12H2O。
(3)KHSO4K++HS。
Ⅱ.(1)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因此判断丙中是否成功制备胶体的操作是用一束光照射制得的液体,从侧面观察液体中是否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若有光亮的通路则已经制备成功。
(2)①Fe(OH)3胶体遇到电解质会发生聚沉,因而形成红褐色沉淀。
②氢氧化铁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沉淀溶解,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OH)3+3HClFeCl3+3H2O。
(3)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荷,因此向丙中加入电极通电后,
Fe(OH)3胶体粒子应该移向阴极。
(4)因银离子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更换蒸馏水若干次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不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Fe(OH)3胶体中的杂质离子已经完全除去。
答案:Ⅰ.(1)①⑤ ③④⑧⑩ ④⑥
(2)KAl(SO4)2·12H2OK++Al3++2S+12H2O
(3)KHSO4K++HS
Ⅱ.(1)用一束光照射制得的液体,从侧面观察液体中是否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若有光亮的通路则已经制备成功 (2)①由于Fe(OH)3胶体遇到电解质会发生聚沉,因而形成红褐色沉淀 ②Fe(OH)3+3HClFeCl3+3H2O (3)阴极 (4)不出现白色沉淀
20.(9分)过氧化钙(CaO2)曾作为食品添加剂在面粉中使用,我国于2011年5月1日起禁止使用。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安全无毒的物质,带有结晶水,通常还含有CaO。
(1)称取5.42g过氧化钙样品,灼烧时发生如下反应:2[CaO2·xH2O]
2CaO+O2↑+2xH2O,得到的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 mL,该样品中CaO2的物质的量为 。
(2)另取同一样品5.42 g,溶于适量稀盐酸中,然后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将溶液中Ca2+全部转化为CaCO3沉淀,得到干燥的CaCO3 7.0 g。
①样品中CaO的质量为 。
②样品中CaO2·xH2O的x的值为 。
解析:(1)n(CaO2)=n(CaO2·xH2O)=2n(O2)==0.06 mol。
(2)①n(Ca2+)总=n(CaCO3)==0.07 mol。
m(CaO)原=(0.07 mol-0.06 mol)×56 g·mol-1=0.56 g。
②x==。
答案:(1)0.06 mol (2)①0.56 g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