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体内物质的运输(二)(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科学讲练课堂(浙教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3958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3.2体内物质的运输(二)(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科学讲练课堂(浙教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39584/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3.2体内物质的运输(二)(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科学讲练课堂(浙教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39584/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3.2体内物质的运输(二)(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科学讲练课堂(浙教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395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3.2体内物质的运输(二)(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科学讲练课堂(浙教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395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4.3.2体内物质的运输(二)(练习)-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科学讲练课堂(浙教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35395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科学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课一练
展开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体内物质的运输(二)
物质循环与血液运输
【同步练习-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虚线表示体循环途径,实线表示肺循环途径
B.当血液流经①时,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C.左心房中流的是动脉血,右心房中流的是静脉血
D.当血液流经②后,血液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
【答案】C
【解析】
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A.图中虚线表示肺循环路线而不是体循环路径,实线表示体循环路线而不是肺循环路径,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因此当血液流经①时,血液中的氧气增多,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而不是分离,B错误。
C.据图可见:左心房中流的是动脉血,右心房中流的是静脉血,C正确。
D.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当血液流经②时,血液由鲜红色变成暗红色,D错误。
2.某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在药物注射时,护士先在患者的手臂上扎一根橡皮管,等橡皮管靠近手掌的一侧血管会隆起,再将针尖刺入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药物到达病灶部位要两次进入心脏
B.橡皮筋的功能类似静脉瓣、都能阻止血液回流到心脏
C.隆起的血管属于静脉血管,内流动脉血
D.如果针尖没有刺准血管,则药物就无法进入血液循环
【答案】A
【解析】
A.从肌肉注射的药物在首次到达发病部位时,需经过心脏2次,药物到达发病部位的途径: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病灶,正确。
B.橡皮筋的功能是阻止静脉内的血液向心脏流动,静脉瓣的作用是保证血液向心脏流动,防止血液倒流。因此,静脉瓣和橡皮筋的功能是不同的,错误。
C.隆起的血管属于静脉血管,内流静脉血,错误。
D.如果针尖没有刺准血管,则药物也能进入血液循环,比如肌肉注射的药物,也能进入血液循环,错误。
3.下图是血管内血压和血液流速以及各类血管总面积的曲线图,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B.毛细血管血压最低有利于气体扩散
C.连接左心室血管的血压大于连接右心房血管的血压
D.毛细血管的面积最大有利于物质交换
【答案】B
【解析】
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毛细血管的有三个: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毛细血管的结构是适于人体内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如图是人体内血液循环示意图(部分),箭头表示血管内血液流动方向。据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因为小肠内有多种功能的消化液
B.从生物代谢角度分析,人体内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同化作用
C.体循环从右心室开始到左心房结束,经此循环血液从暗红色变成鲜红色
D.相比血管甲,血管乙的管壁更厚,弹性更大,血管内血液流速更快
【答案】B
【解析】
A.小肠内有多种功能的消化液,这与消化功能相适应,不是吸收功能相适应,故A错误。
B.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或能量储存的过程。所以人体内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同化作用,故B正确。
C.体循环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房结束。体循环的结果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变为暗红色的静脉血,故C错误。
D.血液从右心室流出通过血管甲进入肺再通过血管乙进入左心房可知,血管甲是肺动脉,血管乙是肺静脉。静脉的血管特点是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故D错误。
5.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 A,B 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表示流经组织细胞前的血液,② 表示流经组织细胞后的血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②比①O2浓度高
B.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饭后物质B会增加
C.若组织细胞为小肠绒毛细胞,则B可代表葡萄糖和氨基酸
D.若组织细胞为肺泡细胞,则②为动脉血,①为静脉血
【答案】A
【解析】
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通过新陈代谢,消耗氧O2,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则②比①处O2浓度低,故A错误;若是胰岛细胞,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则饭后物质B会增加,故B正确;若组织细胞为小肠绒毛细胞,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则B可代表葡萄糖和氨基酸,故C正确;若组织细胞为肺泡细胞,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通过气体交换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静脉血,则①为肺动脉,流静脉血,②为肺静脉,流动脉血,故D正确。故选A。
6.如图所示,护士在给病人挂点滴前会先用橡皮软管绑住病人的上臂位置。此时,橡皮软管与手掌之间的部分静脉会鼓起而有利于护士扎针。下列有关此时静脉鼓起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血液流向手掌的途径受阻,使静脉内血量增多
B.血液流向手掌的途径受阻,使静脉内血量减少
C.血液流向心脏的途径受阻,使静脉内血量增多
D.血液流向心脏的途径受阻,使静脉内血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在静脉血管内,血液是从远心端流向近心端的,因此用乳胶管扎紧上臂后,在结扎处的静脉会因流向心脏的途径受阻,使静脉内血量增多,同时,又因静脉内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所以血液不会倒流而会出现结状突起。
7.如图为乐乐画的人体心脏与血管和人体血液中某物质浓度的变化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血液由①向③流动,则该血管内流的是静脉血,且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B.若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②处喷涌而出,应马上按压①处止血
C.如果Y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则C一定不是左心房
D.如果Y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则AB段一定是肺周围的毛细血管
【答案】C
【解析】
A.若血液由①向③流动,则该血管是静脉,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A错误。
B.动脉出血的特点,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动脉出血应在近心端按压止血。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②处喷涌而出,应马上按压③处止血,B错误。
C.经过体循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静脉血最后经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因此如果Y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则C可能是右心房、右心室,一定不是左心房,C正确。
D.吸收葡萄糖的器官是小肠,因此如果Y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则AB段可能是小肠,而不是肺周围的毛细血管,D错误。
8.如图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A、B是两种不同的气体,①②是两种不同的液体。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和②的成分完全相同
B.A是氧气,B是二氧化碳
C.据图判断此血管为小动脉
D.组织细胞中B浓度低于②处
【答案】B
【解析】
A、①是红细胞,红细胞呈红色,那是因为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②是血浆,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①和②的成分完全不同,A错误;
B、在物质交换的同时,发生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因为血液内的氧气含量大于组织内的氧气浓度。所以氧气由血液再到组织。由于同样的原理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代谢的废物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走。所以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气体。B正确。
C、图中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故血管为毛细血管,C错误;
D、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细胞代谢产生的,从细胞向外扩散,B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②处, D错误;
9.如图为人的心脏结构示意图,有关心脏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流动脉血的结构是④⑤⑥⑧ B.心脏的四个腔中,心肌壁最厚的是③
C.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首先进入心脏的②腔 D.用静脉滴注药物时,药物首先进人心脏的④腔
【答案】A
【解析】
A、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对照两图可知,④左心房、⑤左心室、⑥主动脉、⑧肺静脉内流动脉血,A正确。
B、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该组织强有力的收缩,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其中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距离最远,需要的动力最大,因此在心脏的四个腔中肌肉壁最厚的是⑤左心室,B错误。
C、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吸气进入肺泡,经过肺循环,含氧丰富的血液由肺静脉首先进入④左心房,C错误。
D、对照血液循环图可知,用静脉滴注药物时,药液随血液流动的途径是: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发病部位,即药物最先进入②右心房,D错误。
10.随着“灰霾”天气频频来袭,PM2.5逐渐进入公众视线。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为PM2.5,PM2.5颗粒能直接进入人的气管和肺泡,并随着肺泡内气体交换由血液循环进入人体内。请结合血液循环示意图判断其最先进入心脏的(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答案】A
【解析】
血液循环途径如图所示:
从血液循环图中看出,PM2.5颗粒进入气肺泡后,随着肺泡内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后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因此“PM2.5颗粒能直接进入气管和肺泡”,并随着肺泡内气体交换随血液循环最先进入心脏的左心房。
11.如下图,观察猪心并进行灌流实验。下列分析有误的是( )
A.[⑨]是左心室,壁最厚,为体循环动力起点
B.[②][③]内流静脉血,[⑤][⑦]内流动脉血
C.[⑤][⑨]间有动脉瓣,[⑧][⑨]间有房室瓣
D.若紧扎④,从①向心脏灌水,水将从⑤流出
【答案】D
【解析】
A、心脏四个空腔中,⑨左心室的壁最厚,肌肉发达,收缩和舒张的能力最强,为体循环动力起点
是主动脉,内流动脉血,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较大,血流速度最快,A正确;
B、心脏四个空腔中,⑧、⑨内流动脉血,②、③内流静脉血,⑤是主动脉内流动脉血,B正确;
C、⑤是主动脉⑨是左心室之间流动脉血,有动脉瓣;⑧是左心房⑨是左心室之间有房室瓣。C正确;
D、如果进行灌流实验,将血管④扎住,由血管①灌水,水会从血管⑥肺动脉流出,D错误。
12.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a、b 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B.过程 c、d 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C.与血管甲相比,血管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氧气
D.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方
【答案】D
【解析】
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正确;乙是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c、d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B正确;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所以甲内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与丙相比,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C正确;根据气体扩散原理,二氧化碳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而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地方,D错误。
13.图中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A、B表示人体身上的两个器官,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A是小肠,则血管②中的血液与血管①中相比营养物质较丰富。
B.若A是肾脏,则血管②中的血液与血管①中相比不存在无机盐。
C.器官B是肺,血管③中流静脉血,血管④中流动脉血。
D.器官B是肺,血管③将动脉血送回右心房,血管④将静脉血从左心室送往肺
【答案】A
【解析】
A、若A是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时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血管②中的血液与血管①中相比营养物质较丰富,A正确。B、若A是肾脏,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代谢废物经过肾脏的滤过作用,尿素和无机盐量会减少,血管②中的血液与血管①中相比不是不存在无机盐。B错误。C、器官B是肺,在肺循环中血液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静脉血会变成动脉血,故③中流动脉血,血管④中流静脉血。C错误。D、肺循环的路线是:血管③将动脉血送回左心房,血管④将静脉血从右心室送往肺。D错误。所以答案选择A。
14.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解剖观察猪的心脏后,总结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对应的关系,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
A.与②连通的血管是主动脉,能将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处
B.④的壁最厚,为长距离输送血液提供动力
C.①和②之间有瓣膜,使血液从①流向②
D.①和③、②和④不相通,使动、静脉血完全隔开
【答案】A
【解析】
②右心室连通肺动脉,A错误;④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体循环路线最长,与此相适应,④左心室壁最厚,为长距离输送血液提供动力,B正确;①右心房和②右心室之间有瓣膜,使血液从①流向②,而不会倒流,C正确;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使动、静脉血完全隔开,D正确。
15.下表中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器官与组织,其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 )
选项
器官与组织
结构特点
功能
A
心脏
左心房壁的肌肉最厚
使血液获得的动力越大,向前流动越远
B
主动脉
血管内有动脉瓣
可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C
毛细血管
管径细白细胞呈单行通过
有利于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D
血液
含有红细胞的数量最多
有利于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运输大量氧气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左心室壁的肌肉最厚,使血液获得的动力大,血液流动的远。A错误。在心室和动脉之间的动脉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回心室。B错误。毛细血管的官腔最细,细到只准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液中的白细胞不能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血液中有三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红细胞的作用运输氧气。有利于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运输大量氧气。D正确。
16.下列有关血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全身所有的毛细血管都是一端连接小动脉,一端连接小静脉
B.肺静脉是全身含氧量最高的静脉,肾静脉是全身含尿素最少的静脉
C.动脉和静脉内的血液都不会倒流,因为动脉内有动脉瓣,静脉内有静脉瓣
D.被毒蛇咬伤后,要用止血带在伤口的远心端包扎,以防止蛇毒沿静脉流回心脏
【答案】B
【解析】
并不是所有的毛细血管都是一端连着小动脉,一端连着小静脉,如肾小球两端连接的都是小动脉,A错误;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经过肺循环,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多的动脉血。当血液流经肾脏时形成尿液,尿素随尿液被排出体外,导致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含量最少,B正确;静脉的管壁薄、弹性小、官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四肢静脉的内表面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动脉内没有瓣膜,C错误;某同学手臂被毒蛇咬伤,不论是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为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近心端。才能防止血液流向心脏,D错误。
17.小张得了肠炎,医生将药物与生理盐水从他的前臂静脉输入,当药物运于小肠时,经过的途径依次是①肺动脉,②肺静脉,⑧上静脉,④左心房,⑤小肠毛细血管,⑥肺部毛细血管,⑦主动脉,⑧右心房,⑨右心室,⑩左心室,正确的顺序是( )
A.③→⑧→⑨→①→⑥→②→④→⑩→⑦→⑤
B.③→⑧→⑨→②→⑥→①→④→⑩→⑦→⑤
C.③→④→⑩→⑦→⑥→②→⑧→⑨→①→⑤
D.③→④→⑩→①→⑥→②→⑧→⑨→⑦→⑤
【答案】A
【解析】
体循环的路线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小张患了急性肠炎,医生在他的前臂静脉注射药物与生理盐水进行治疗,药物到达患病部位需要经过前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肠动脉一肠内毛细血管。因此医生将葡萄糖液从他的前臂静脉输入,当运送到小肠时,葡萄糖液经过的途径依次是③上腔静脉→⑧右心房→⑨右心室→①肺动脉→⑥肺部毛细血管→②肺静脉→④左心房→⑩左心室→⑦主动脉→⑤小肠毛细血管。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
18.下列有关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B.小肠绒毛襞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小肠对食物的消化
C.心室与动脉之间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有利于防止血液倒流
D.植物根成熟区的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有利于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答案】B
【解析】
毛细血管的特点有: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血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毛细血管的结构是适于人体内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A正确;小肠绒毛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小肠对食物的吸收,B错误;在心室和动脉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动脉瓣,使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C正确;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 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根毛细胞的体积大,细胞质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D正确。
19.中医中的“切脉”是指医生切按患者的脉搏,由脉搏跳动来了解病情。西医中,病人挂盐水时,针头插入的是手背上的一条“青筋”。这里所说的“切脉”的“脉”和“青筋”分别是指( )
A.神经和静脉 B.静脉和动脉
C.动脉和静脉 D.动脉和毛细血管
【答案】C
【解析】
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类。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最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快,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到心脏;毛细血管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径较细,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数量最多,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动脉一般埋藏在身体较深的部位,不易从体表看到,静脉有的埋藏较深,有的埋藏较浅,在体表容易看到,呈“青色”,俗称“青筋”。因此“切脉”的“脉”和“青筋”分别是指动脉和静脉。
20.下列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器官与组织,其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
A.心脏的左心房壁的肌肉最厚,为了使血液获得足够大的动力
B.主动脉血管内有动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C.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单行缓慢通过,有利于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D.血液含有白细胞的数量最多,有利于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运输大量氧气
【答案】C
【解析】
A.心脏心壁的肌肉最厚的是左心室,不是左心房,故A选项错误;
B.动脉瓣存在于心室和动脉之间不是在动脉血管中,动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动脉流向心室,故B选项错误;
C.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单行缓慢通过,有利于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故C选项正确;
D.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红细胞有利于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运输大量氧气,故D选项错误;
二、填空题
21.某校正在开展“急救”项目化学习,小组绘制了人体心脏与血管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若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b处喷涌而出,应马上按压________(填a或c,下同)处止血;
(2)若b处为静脉抽血时针刺入的部位,应该在________处扎上胶皮管。
【答案】 a a
【解析】
(1)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b处喷涌而出,是动脉出血,应马上按压近心端a处止血。
(2)抽血或者输血时,要用橡皮管捆扎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这主要是因为让静脉积血膨胀,便于寻找;若b处为上肢抽血时针刺入部位,那么应该在a点扎上胶皮管。
22.为了挽救心肺功能意外受损的病人,科技人员研发了人工心肺机,可以代替病人的肺进行体外气体交换,人工心肺机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经过人工心肺机气体交换的血液流回心脏的______(填心脏结构名称);
(2)人工肺内有大量的氧合器,其功能相当于人体的肺泡,血液流经肺泡后,肺泡内气体变化是______;
(3)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人体肺泡具有壁薄、______的结构特征,有利于气体交换;
(4)当人体血液中含氧量下降后,人容易疲劳,原因是______。
【答案】 左心房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数量多 大脑供氧不足,细胞有氧呼吸受到影响
【解析】
(1)由血液循环图可知,经过人工心肺机气体交换的血液流回心脏的左心房;
(2)血液流经肺泡后,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故肺泡内气体变化为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3)人体肺泡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征为壁薄、数量多;
(4)当人体血液中含氧量下降后,大脑供氧不足,细胞有氧呼吸受到影响,容易造成疲劳。
23.如图是毛细血管模式图:
(1)血液流动方向为从A→C→B,A处的血管叫______,B处的血管______,AB之间的C叫______,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呈______通过。
(2)如果它是肺部的毛细血管模式图,那么A端流入的______血。______含量较高(选填“氧气”或者“二氧化碳)。
(3)如果它是肌肉内的毛细血管模式图,那么A端流入的是______血。
【答案】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单行 静脉 二氧化碳 动脉
【解析】
(1)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从图中可以看出A血管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B是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C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故而是毛细血管。
(2)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流方向是: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所以若C表示肺部毛细血管,则血管B的名称是肺静脉,血管A是肺动脉。由于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至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所以A内流静脉血,二氧化碳含量较高;B内流动脉血。
(3)血液流经组织里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所以A端流入动脉血,B端流出静脉血。
24.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物质,①、②、③表示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食物所含的营养素成分中,均不经过过程①、②过程的是_____。
(2)当A气体进入肺泡时,短时间内血液的PH将_____(填“变大”、“减小”或“不变”);当甲细胞运载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气体时,血液呈_____色。
(3)若某同学早上只喝一瓶纯牛奶,则牛奶中的主要成分经过①后分解成_____,而该同学获得的能量均是从物质在图中_____(甲或乙)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的。
【答案】 膳食纤维 变大 鲜红 氨基酸 乙
【解析】
(1)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消化,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分析图示可知: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过程②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2)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人体,二氧化碳就会和体内水化合成碳酸,碳酸呈酸性,使血液酸性增强pH减少,所以当A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了,短时间内血液的pH将增大。当甲细胞运载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气体时,血液呈红色。
(3)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而该同学获得的能量均是从物质在图中乙细胞内氧化分解释放的。
三、简答题
25.如图为人体消化、呼吸、循环系统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当外界气体进入肺泡时,外界气压___________(选填“>”、“<”或“=”)肺内气压。
(2)图中a气体是___________,血液中运输它的细胞是___________。
(3)健康人进食一段时间后,葡萄糖通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上升,胰岛素分泌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
【答案】 > 氧气##O2 红细胞 增加
【解析】
(1)当外界气体进入肺泡时,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外界大气高于压肺内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2)图中a通过肺泡进入血管,所以a是氧气,血细胞中的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3)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分解,葡萄糖被吸收后,血糖含量暂时上升,这时,内分泌系统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使血糖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26.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图甲表示心脏局部结构与主动脉弹性作用示意图,图乙表示各类血管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心脏有四个腔,除图甲中所示的两个腔外,还包括___________;
(2)由图甲可知,左心室收缩时,①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关闭,②动脉瓣打开,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左心室→___________→各级动脉→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3)由图甲可知,左心室舒张时,②动脉瓣关闭,但血液还在连续流动,是因为血管A中暂时储存着部分血液,此时血管A弹性回缩,使暂存的血液继续流向组织细胞。由血管A的功能可推断它的结构,图乙中表示血管A的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
(4)图甲和图乙表明,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请你说出与人体小肠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___________。(写出两种即可)
【答案】 右心房、右心室 房室瓣 主动脉 ③ 小肠很长,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毛绒、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
【解析】
(1)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心脏有四个腔,除图甲中所示的两个腔外,还包括右心房、右心室。
(2)①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属于房室瓣。②在心室和动脉之间,属于动脉瓣。由图甲可知,左心室收缩时,①房室瓣关闭,②动脉瓣打开,血液的流动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3)动脉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在行程中断分支,形成大、中、小动脉。动脉由于承受较大的压力,管壁较厚,管腔断面呈圆形。
静脉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小静脉起于毛细血管网,行程中逐渐汇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开口于心房。静脉因所承受压力小,故管壁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均较少,弹性和收缩性均较弱,管腔在断面上呈扁椭圆形。故图乙中③表示的是动脉。图甲中血管A表示主动脉。图乙中表示血管A的是③。
(4)人体小肠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小肠很长,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毛绒、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332体内物质的运输二讲义解析版docx、332体内物质的运输二讲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册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课后测评,文件包含331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讲义解析版docx、331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讲义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课时作业,文件包含431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练习解析版docx、431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