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名师说课,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名师说课】: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1单元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的时期。改革与争霸并存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春秋和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又有很大的不同。这500多年的纷争战乱,中华民族在痛苦的呻吟中脱胎换骨,在优胜劣汰的大潮中拼搏前进,完成了历史发展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学情分析:对于这段历史,学生有零星的感性认识,如纸上谈兵、将相和、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西施、商鞅、孙子等历史人物,学生可能略知一二。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可通过这些知识导入本课。对于春秋、战国的分界,春秋战国争霸与改革并存的特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具体情况,学生需要借助本课的学习去进一步了解和厘清。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用分析比较法分析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影响,运用归纳分析法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改革使国家强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此起彼伏。使学生初步认识大国之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就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与战国战争的不同特点和影响;了解改革可以富国强兵。培养学生改革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
过程与方法:
1、用学生熟知的历史故事或相关内容导入本课,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有熟悉感和认同感。
2、本课分“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两目介绍。春秋时期可以按五霸顺序讲解,结合争霸战争和相关成语去学习,既加强了历史与语文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比较条理,合乎学生认知规律。
3、教材中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实例,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可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管仲改革等改革,理解改革可以使国家富强,坚定改革信念,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精神。
2、通过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融合的意识,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
3、学习齐桓公宽容大度、招贤纳士的胸怀,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知耻后勇的情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这两人是五霸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且都进行了改革;
2、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这两战既是当时规模较大的战役,又是改变七雄格局的战役,所以是重点。
难点:春秋、战国纷争的原因;改革与争霸并存,改革对争霸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整理教材中的图片,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春秋战国时的故事或成语,准备课堂上讲解。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卧薪尝胆是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稍停。越王勾践。)勾践还有一件十分了得的兵器大家也许不知道,请看教材第三面彩图一:越王勾践剑。(同时多媒体出示)这把剑离现在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年,依然锋利无比,可吹毛断发!大家知道这把剑现在在哪里吗?这把剑现在珍藏在武汉“湖北博物馆”里,与战国编钟一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大家猜猜这把剑能值多少钱?据说,上世纪末,东南亚某国借此剑展览,运输途中,外包装不小心被碰了一下。就这么碰了一下,该国为此赔偿了一千多万元!足见此剑为无价之宝。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与此剑有关的一段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
设计意图:用“越王勾践剑”实物图片导入,形象直观。介绍勾践剑的花边知识,提高学生注意力,直接给学生以巨大震憾,让学生有赶快学习新课的急切冲动。
·2、讲授新课:
一、春秋争霸
教师导引: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习惯上我们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赢政统一六国止为战国时期。那么春秋和战国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
学生在教材上找答案并回答:春秋因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得名。战国则因各诸侯国连年征战而得名。
学生活动:学生研读教材P35-37面。
问题探究:1、小组讨论:春秋出现争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强大,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大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
2、小组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他称霸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齐桓公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关键是能任用以管仲为首的一批贤才。管仲顺应当时王室衰微、大国崛起的形势,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外也有一套成功的政策。(学生引用书中原文回答)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是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
设计意图:讨论一的设置是要了解春秋争霸的原因,突破本课难点。同时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讨论二的设置是为了突出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这一重点,同时要理解改革可以富国强兵,国富兵强有利于称霸,即突破改革对争霸的影响这一难点。还要通过齐桓公不计私仇,重用贤才以成就霸业的史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齐桓公重用管仲的故事。
学生讲讲春秋时的其他故事(如退避三舍、问鼎中原、纸上谈兵、卧薪尝胆、西施、负荆请罪等)。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通过历史学成语,通过成语学历史。(此环节老师要控制好时间和节凑,如果学生准备充分,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故事会)
问题探究:晋文公为什么能称霸中原?
学生讨论后明确:晋文公重用人才,救济贫弱,减轻赋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上在城濮之战中采用退避三舍的策略大败楚军。
讨论: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措施中有哪些相同点?
明确: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正确的军事策略等。
设计意图:突出晋文公称霸这一重点。锻炼学生归纳比较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改革对称霸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活动:在书上勾画出春秋五霸。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越王勾践尝胆”、“越王勾践剑”、“苏州盘门”等图片。
学生活动:讲一讲:越王勾践称霸的经历(若前面故事中已讲,教师就只需点一下即可)。
问题探究:议一议:诸侯争霸产生了什么影响?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理解。学生讨论后明确:消极影响: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给生产和经济带来破坏。积极影响:诸侯国减少,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正确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二、战国七雄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问题探究:
1、战国七雄是哪七雄?
2、春秋时中原大国晋国哪儿去了?
3、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一下战国七雄分布图
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
1、战国七雄是秦、楚、燕、韩、赵、魏、齐。
2、春秋时晋国被分为赵、魏、韩三国,史称“三国分晋”。
燕
3、示意图如下:
赵
魏
齐
秦
韩
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战国七雄有个了解,大概明了七国的位置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活动:1、研读课文,然后说一说齐魏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若前面讲故事环节学生已讲,则只需点一下即可)
2、阅读“史海拾贝”内容,讲一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进一步了解改革的作用,了解民族融合的趋势。
设计意图: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是战国时重要战例。马陵之战使魏国衰落,长平之战则使赵国衰落,秦国确立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孙膑与庞涓,廉颇与赵括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人物却又对他们一知半解。通过此环节,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问题探究:讨论:比较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异同。
小组交流后明确:目的和影响相似,都是为了争霸,都带来灾难。不同点:战国时战争投入人数更多,时间更长,规模更大,更残酷。为争取战争胜利,各大国纷纷变法改革,而改革成败也决定了国家的强盛与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改革创新的认识。
·3、课堂小结:
历史进入东周后,周天子衰微,诸侯国强大,诸侯已不听从周天子号令。各诸侯为了人口、土地和支配别国展开争霸战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采取一系列措施依次称霸,被称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也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不断东进。改革与争霸构成了这段历史中的两道特殊风景。在改革中,我国由奴隶社会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改革成功的秦国,又最终完成了统一任务,建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板书设计: 春秋战国的纷争
原因:周王室衰落,土地、人口、支配权
齐桓公:管仲改革 葵丘会盟
晋文公:改革 城濮之战
春秋五霸 楚庄王: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西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十年生聚
韩赵魏: 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 秦 赵: 长平之战
齐 魏: 马陵之战
教学反思:本课导入很成功,一下子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个课程资源是源于2011年我在武汉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时的见闻。本案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比较到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外搜集资料能力、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处明显的败笔,一是学生讲故事没有给学生圈定内容和顺序,讲春秋时战国故事也拿出来了,显得有点混乱;二是讲故事的时间和多寡控制不当,所用时间较多。以后教学,先要确定故事数量,控制时间,再要合理安排好切入点和顺序。(生成性教学过程中,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本课导入是将预设与生成理念体现在课程开始时间段,,然后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紧扣目标设计问题然后射进探索性问题、射进生成问题的问题。)
教案点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案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春秋战国的历史学习中。
新课程强调历史的人文性与育人为本的理念。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案在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注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如改革开放意识、正确的民族观等意识,还关注了学生如何应对挫折、失败等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导学案及答案,共2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通关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图解历史,名师指津,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学术情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