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化学质检试卷(4月份)(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化学质检试卷(4月份)(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化学质检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1.5分,共12分。)
1.(1.5分)下列成语所描述的过程,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
A.釜底抽薪: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B.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C.滴水穿石: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
D.百炼成钢: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2.(1.5分)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过氧乙酸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2H4O3,结构式如图。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氧乙酸中含有9个原子
B.过氧乙酸可以消毒杀菌,是由于过氧乙酸中含有臭氧分子的缘故
C.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D.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
3.(1.5分)下列关于数字“2”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2CO3表示含有氢分子
B.SO42﹣表示1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C.2N表示2个氮原子
D.Cl2表示氯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
4.(1.5分)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热,火星四射
B.乙醇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在试管中加入一条光亮的镁带,再加入2mL稀盐酸,用手触碰试管外壁感到热
D.将两小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振荡,观察到高锰酸钾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5.(1.5分)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5:8
D.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发生改变
6.(1.5分)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物质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
A.CO、NO2、SO2——空气污染物
B.HgO、C60、K2MnO4——化合物
C.不锈钢、焊锡、金——合金
D.海水、稀有气体、氧化铝——混合物
7.(1.5分)常见金属M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NO3+M═2Ag+M(NO3)2。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金属活动性M>Ag
C.M可能是铝 D.M表面有固体析出
8.(1.5分)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下列情况会导致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A.所用的NaCl不干燥
B.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
D.配好的溶液装瓶后,烧杯内有溶液残留
二.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2分,共8分。)
9.(2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及操作方法
A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CaO固体(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C
Fe粉(Cu粉)
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
D
FeSO4溶液(CuSO4)
加入足量锌粒,充分反应,过滤
A.A B.B C.C D.D
10.(2分)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俗名、用途一致的是( )
A.CaO 熟石灰 改良酸性土壤
B.CaCO3 消石灰 作建筑材料
C.Ca(OH)2 消石灰 制波尔多液
D.NaHCO3 纯碱 作发酵剂
11.(2分)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12.(2分)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
A.NaOH B.BaCl2 C.KNO3 D.AgNO3
二、非选择题。
13.(7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A和 (填序号),试管中棉花的作用是 。
(2)利用B装置制二氧化碳,制作多孔隔板的材料可以是 (填字母序号)。
A.铜
B.铁
C.塑料
(3)用C装置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仪器a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方便添加液体药品和 。
(4)用G装置收集氢气,应从 (填“b”或“c”)端通入氢气。
14.(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甲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乙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丙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
否定的依据是 。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
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Na+或①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②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15.(8分)我国将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的捕捉是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之一。一种利用NaOH溶液捕捉回收CO2的过程如图所示。
(1)NaOH的其中一种俗名为 ;捕捉室中NaOH溶液常喷成雾状,优点是 。
(2)捕捉室中发生的反应是 (写化学方程式)。
(3)“反应、分离”环节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 (写化学方程式)。
(4)“反应、分离”环节分离物质采用的方法是 。
(5)CO2用途广泛,写出一种用途: 。
(6)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任填一种物质)。
16.(8分)如图是向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0%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的pH变化曲线图,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B、C三点中,表示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点;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2)配制100g上述8.0%氢氧化钠溶液,需用托盘天平量取 g氢氧化钠固体,用量筒量取 毫升水。
(3)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100g,求此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规范的计算步骤)。
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化学质检试卷(4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1.5分,共12分。)
1.(1.5分)下列成语所描述的过程,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
A.釜底抽薪: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B.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C.滴水穿石: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
D.百炼成钢: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釜底抽薪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错误;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正确;
C、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百炼成钢的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是成语包含化学知识的考查题,能够结合化学知识分析成语中提供的变化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1.5分)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过氧乙酸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2H4O3,结构式如图。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氧乙酸中含有9个原子
B.过氧乙酸可以消毒杀菌,是由于过氧乙酸中含有臭氧分子的缘故
C.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D.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
【分析】根据过氧乙酸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分子的构成,写出化学式,根据化学式进行有关计算,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分析其分子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解答】解:由过氧乙酸分子结构图可知,每个过氧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2H4O3。
A.由化学式可知,每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选项说法错误;
B.过氧乙酸是由过氧乙酸分子构成的,过氧乙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的,不含臭氧分子,选项说法错误;
C.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6:1:12,选项说法错误;
D.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氧乙酸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确定出该物质的化学式,再根据化学式进行分析和判断.
3.(1.5分)下列关于数字“2”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2CO3表示含有氢分子
B.SO42﹣表示1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C.2N表示2个氮原子
D.Cl2表示氯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这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微粒的个数,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这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故H2CO3中的2表示一个碳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SO42﹣中的“2”表示一个硫酸根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付电荷,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N中的“2”表示2个氮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故Cl2中的2表示氯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素符号不同位置数字的意义,题目较易.
4.(1.5分)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热,火星四射
B.乙醇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在试管中加入一条光亮的镁带,再加入2mL稀盐酸,用手触碰试管外壁感到热
D.将两小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振荡,观察到高锰酸钾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分析】A、根据铁丝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
B、根据叙述现象不能说出物质的名称进行分析;
C、根据金属与酸反应放出热量进行分析;
D、根据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显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故A错;
B、描述的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B错;
C、金属与酸反应放出热量,所以试管中加入一条光亮的镁带,再加入2mL稀盐酸,用手触碰试管外壁感到热,故C正确;
D、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显红色,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熟悉常见的反应现象的描述方法。
5.(1.5分)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5:8
D.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发生改变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物质组成、方程式的意义等分析物质的构成,元素的化合价和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比等。
【解答】解:A、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该选项不正确;
B、物质乙是氧气,属于单质,单质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该选项不正确;
C、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CH2O+O2CO2+H2O,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30:18=5:3,该选项不正确;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保持不变,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6.(1.5分)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物质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
A.CO、NO2、SO2——空气污染物
B.HgO、C60、K2MnO4——化合物
C.不锈钢、焊锡、金——合金
D.海水、稀有气体、氧化铝——混合物
【分析】A、根据常见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分析判断。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C、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D、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解答】解:A、CO、NO2、SO2均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HgO、K2MnO4均属于化合物,C60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不锈钢、焊锡均属于合金,金属于纯金属,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海水、稀有气体均属于混合物,氧化铝中只含有氧化铝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抓住合金、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等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1.5分)常见金属M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NO3+M═2Ag+M(NO3)2。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金属活动性M>Ag
C.M可能是铝 D.M表面有固体析出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解答】解:A、该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A正确;
B、M能和硝酸银反应,说明M的金属活动比Ag强,故B正确;
C、M不是铝,是因为铝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AgNO3+Al═3Ag+Al(NO3)3,故C错误;
D、M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银,所以M表面有固体析出,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8.(1.5分)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下列情况会导致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A.所用的NaCl不干燥
B.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
D.配好的溶液装瓶后,烧杯内有溶液残留
【分析】根据导致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有:溶质多了或者溶剂少了进行分析。
【解答】解:A、所用的NaCl不干燥,氯化钠的实际质量偏小,导致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故A错误;
B、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水的实际体积偏大,导致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故B错误;
C、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水的实际体积偏小,导致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故C正确;
D、配好的溶液装瓶后,烧杯内有溶液残留,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实验的配制过程和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原因即可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二.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2分,共8分。)
9.(2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及操作方法
A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CaO固体(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C
Fe粉(Cu粉)
加入过量稀硫酸,过滤
D
FeSO4溶液(CuSO4)
加入足量锌粒,充分反应,过滤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Fe粉能与过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FeSO4溶液和CuSO4均能与足量锌粒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0.(2分)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俗名、用途一致的是( )
A.CaO 熟石灰 改良酸性土壤
B.CaCO3 消石灰 作建筑材料
C.Ca(OH)2 消石灰 制波尔多液
D.NaHCO3 纯碱 作发酵剂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俗称、名称及化学式进行解答。
【解答】解:A、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而氧化钙俗称生石灰,错误;
B、碳酸钙是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消石灰是氢氧化钙,错误;
C、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或熟石灰,可以用于配制波尔多液,正确;
D、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作发酵剂,纯碱是碳酸钠,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解答需要学生熟记常见物质的名称、俗称和化学式,难度不大。
11.(2分)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故A正确;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50g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故B正确;
C、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a、b物质的溶解度减小,c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故C正确;
D、c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分)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
A.NaOH B.BaCl2 C.KNO3 D.AgNO3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溶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则能存在于该溶液中的是不能与上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氯化铵反应产生氨气和水,不可以共存,故错误;
B、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故错误;
C、硝酸钾和两种物质都不反应,可以共存,故正确;
D、氯化铵和硝酸银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存在于该溶液中,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二、非选择题。
13.(7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A和 D (填序号),试管中棉花的作用是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
(2)利用B装置制二氧化碳,制作多孔隔板的材料可以是 AC (填字母序号)。
A.铜
B.铁
C.塑料
(3)用C装置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仪器a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方便添加液体药品和 控制反应速率 。
(4)用G装置收集氢气,应从 c (填“b”或“c”)端通入氢气。
【分析】(1)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为了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通常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
(2)稀盐酸不能和铜、塑料反应,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3)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4)氢气难溶于水。
【解答】解:(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A和D,是因为利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如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干燥;
试管中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故填:D;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2)利用B装置制二氧化碳,制作多孔隔板的材料可以是铜、塑料,是因为稀盐酸不能和铜、塑料反应,不能用铁,是因为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故选:AC。
(3)用C装置制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仪器a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方便添加液体药品和控制反应速率,是因为通过分液漏斗活塞能够控制液体药品流量,从而能够控制反应速率。
故填:2H2O22H2O+O2↑;控制反应速率。
(4)用G装置收集氢气,应从c端通入氢气。
故填:c。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4.(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l+3O2=2Al2O3 。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甲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乙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丙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 甲 (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3CuSO4=Al2(SO4)3+3Cu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 强 (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
否定的依据是 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水,没有明显现象 。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
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Na+或① Cl﹣ 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② 铝丝表面没有变化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 正确 (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分析】【查阅资料】
(1)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比实验】(1)根据甲乙中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铝的活泼性大于铜,因此铝能够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据此写出方程式;
(3)针对小明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以根据实验甲进行回答;根据实验(1)(2)中的现象、结论和推论进行分析回答;
【结论与反思】
结合实验(1)和(2)可以得出结论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解答】解:【查阅资料】
(1)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对比实验】(1)甲中: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乙中: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所以比较实验乙和实验甲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乙中: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铝能置换铜,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强;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水,没有明显现象;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固体,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氧化铝薄膜被破坏,Na+或Cl﹣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Na+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所以②中现象是铝丝表面没有变化;
【结论与反思】
结合实验(1)和(2)可以得出结论: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所以猜测正确。
故答案是:
【查阅资料】
(1)4Al+3O2=2Al2O3;
【对比实验】
(1)甲;
(2)2Al+3CuSO4=Al2(SO4)3+3Cu;强;
(3)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水,没有明显现象;Cl﹣;铝丝表面没有变化;
【结论与反思】
正确。
【点评】本题是一道实验题,探究了金属活动性强弱的相关知识,掌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
15.(8分)我国将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的捕捉是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之一。一种利用NaOH溶液捕捉回收CO2的过程如图所示。
(1)NaOH的其中一种俗名为 烧碱或火碱或苛性钠 ;捕捉室中NaOH溶液常喷成雾状,优点是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
(2)捕捉室中发生的反应是 CO2+2NaOH=Na2CO3+H2O (写化学方程式)。
(3)“反应、分离”环节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 Na2CO3+Ca(OH)2=CaCO3↓+2NaOH (写化学方程式)。
(4)“反应、分离”环节分离物质采用的方法是 过滤 。
(5)CO2用途广泛,写出一种用途: 灭火或作气体肥料或制备碳酸饮料或制冷剂 。
(6)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CaO或NaOH (填化学式,任填一种物质)。
【分析】(1)根据NaOH的俗称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3)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
(4)根据过滤的原理进行分析;
(5)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进行分析;
(6)根据可循环使用的物质的意义进行分析。
【解答】解:(1)NaOH俗称:烧碱或火碱或苛性钠;喷成雾状,主要是为了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的速率;故答案为:烧碱或火碱或苛性钠;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捕捉室中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是:CO2+2NaOH=Na2CO3+H2O;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
(3)反应、分离”中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和Na2CO3+Ca(OH)2=CaCO3↓+2NaOH;其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故答案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4)“反应分离”中将CaCO3分离出来,这是固液分离,即进行过滤;故答案为:过滤;
(5)二氧化碳的用途较多,如可用于灭火、作气体肥料和制备碳酸饮料、制冷剂等;故答案为:灭火或作气体肥料或制备碳酸饮料或制冷剂;
(6)该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CaO或NaOH;故答案为:CaO或NaOH。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碳中和相关知识,是近几年的考查热点,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分析、推理能力。
16.(8分)如图是向50g溶质质量分数为8.0%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过量的pH变化曲线图,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B、C三点中,表示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B 点;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H2SO4、Na2SO4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2)配制100g上述8.0%氢氧化钠溶液,需用托盘天平量取 8 g氢氧化钠固体,用量筒量取 92 毫升水。
(3)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100g,求此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规范的计算步骤)。
【分析】(1)根据恰好反应时溶液的pH=7、C点时溶液的pH进行推断;
(2)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3)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硫酸的质量,进而计算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答】解:(1)恰好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图中A、B、C三点中,表示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B点;在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此时为酸性,所以溶质为生成的硫酸钠和剩余的硫酸溶液中的溶质有H2SO4、Na2SO4。
(2)配制100g上述8.0%氢氧化钠溶液,需用托盘天平量取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100g×8.0%=8g。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8g=92g,即用量筒量取92毫升水。
(3)设恰好反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50g×8.0% 100gx
解得:x=4.9%
答:此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9%。
故答案为:(1)B;H2SO4、Na2SO4;
(2)8;92;
(3)4.9%。
【点评】本题涉及中和反应过程分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难度较小,学生易于完成。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9/17 19:51:41;用户:山东省北镇中学;邮箱:bzzx001@xyh.com;学号:4483852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6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卷,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