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49021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三年级上册《3.不懂就要问》知识梳理 其他 10 次下载
- 《语文园地一》知识点梳理 其他 10 次下载
- 三年级上册《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知识点梳理 其他 10 次下载
- 三年级上册《6.秋天的雨》知识点梳理 其他 11 次下载
- 三年级上册《7.听听秋的声音》知识点梳理 其他 10 次下载
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展开《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点梳理
一、字词
1、生字、词语(见课本词语表和生字表)
2、字音。
小、送、如、风、子、子、冬、花、 、选、冷、姓、世、远上寒山石径、夜深篱一灯明
3、多音字。
挑:(挑战、挑灯、挑明)、(挑选、挑拣、挑食)
4、“秋”字成语。
春去秋来、一叶知秋、秋高气爽、千秋万代、春华秋实、平分秋色、明察秋毫、多事之秋、春秋鼎盛
二、主题思想。
1、《山行》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其中“远”字写出了山路的长。
2、《赠刘景文》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里应外合,突出了菊枝傲霜斗寒的气概,并借菊枝勉励好友珍惜时光、乐观向上、坚持不懈。
3、《夜书所见》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古诗理解与赏析。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注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爱:喜爱。
霜叶:经霜的枫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于:比
2、诗文大意。
在深秋时节,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上山,
在白云缭绕的山林深处,有人家居住。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傍晚的枫林,
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3、题。
(1)《山行》前两句写远景,后两句写近景。
(2)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来。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注释。
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擎:举,向上托。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犹:还。
傲霜:不怕风霜。
2、诗文大意。
荷花凋尽,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菊花凋谢,还有菊枝不怕风霜依然傲霜斗寒。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变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3、题。
(1)“擎雨盖”指的是荷叶。
(2)“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指的是对对方的尊称,即刘景文。
(3)作者苏轼写这首诗的目的是勉励好友珍惜时间,乐观向上,坚持不懈。
(4)《赠刘景文》一诗中,写景的两句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见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注释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见到的情景。
书:写。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客:指诗人自己。
情:四处漂泊,孤单寂寞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知:料想,猜想。
篱落:篱笆。
2、诗文大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秋风使客居他乡的游子思念起家乡。
料想应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
(因为)夜深了,远处的篱笆下还亮着灯火。
3、题。
(1)《夜书所见》一诗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两句,借落叶飘飞、秋风萧瑟烘托游子四处漂泊、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2)前两句诗写景,后两句诗写客舟所见。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萧萧”的声音。
(4)“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情”是指诗人四处漂泊、孤单寂寞的心情。
四、本课的三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象。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1e41ebcccc04eaa268448ce0aefdaca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