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作业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4781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作业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4781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作业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347813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整册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植物和微生物也有反射活动
B.某人眼球受到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C.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D.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解析:完成反射需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植物和微生物不具备系统,A错误;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即神经中枢)处产生,没有经历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该过程未经历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D正确。
2.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①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
B.③为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C.⑤为效应器,由神经纤维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D.切断④,仍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但不能完成条件反射
解析:根据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可知①为感受器,其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A正确;③为神经中枢,具有对来自传入神经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B正确;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C正确;反射活动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切断④不能形成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
3.如图中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C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图中所示的四个部位分别是①脊髓上端、②手臂的传入神经、③手臂的传出神经、④脊髓下端。感觉产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此病人能产生感觉,说明从②到①再到大脑皮层是完好的,但手不能动,说明阻断的位置在③处,如果在④处阻断,对产生感觉和运动都不会产生影响。
4.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则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C )
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缩腿反射弧有4个:①左后肢感受器→左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左后肢传出神经→左后肢效应器;②左后肢感受器→左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右后肢传出神经→右后肢效应器;③右后肢感受器→右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右后肢传出神经→右后肢效应器;④右后肢感受器→右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左后肢传出神经→左后肢效应器。破坏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若结构是感受器或感受器和传入神经,那么刺激右后肢,左后肢应收缩,与题干反应不符;若该结构为效应器,那么刺激左后肢,右后肢应收缩,与题干反应不符,故只有C项正确。
5.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
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解析: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末梢特化而成,其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导)。不同的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且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6.同学甲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同学乙患有小儿麻痹症,该病是由于病毒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某结构引起的,关于两位同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甲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C.乙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D.乙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解析:甲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A、B错误;乙因为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出神经受损,上行到大脑的神经正常,所以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正确、D错误。
7.下列关于反射的理解,错误的是( A )
A.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叩击能产生兴奋并向脊髓传导
B.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D.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
解析: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叩击能产生兴奋,但是不能向脊髓(神经中枢)传导,A错误。
8.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可引起同样的反应,这说明( D )
A.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结构基础相同
B.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C.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性质是相同的
D.无关刺激已转化为条件刺激
解析: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在大脑皮层上建立了一个新的联系,通过这个联系,条件刺激就可以引起条件反射。例如每次给狗喂食物,狗就流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这是生来就有的。现在每次喂食物之前给一次铃声,这样多次结合之后,只给铃声狗就流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这是因为无关刺激(铃声)已经转化成了非条件刺激的信号,即成了条件刺激。这时只给铃声与喂食物效果相同,即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可引起同样的反应。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C )
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
B.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
C.非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D.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
解析:没有感觉产生,可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或大脑皮层受损,B错误;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C错误。
10.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BD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感觉是高级生命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味觉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是反射,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不同,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断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完成的,D错误。
11.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若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屈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结构,需要操作的步骤是( ACD )
A.环割后肢脚趾皮肤
B.用探针破坏脊髓
C.用0.5%HCl溶液刺激趾尖
D.破坏牛蛙的脑
解析: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到损坏,反射活动就不能完成。要证明感受器在反射中的重要性,可以设对照实验,分为有感受器和无感受器两组,所以A切去皮肤,即切去感受器,是需要的;破坏牛蛙的脊髓是错的,脊髓是低级反射的中枢,如果没有了脊髓,那么在有无感受器的情况下,都不会发生屈腿反射,所以B是不需要的;用HCl刺激趾尖是在有感受器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能进行对照,C需要;屈腿反射是低级反射,由脊髓控制,剪去牛蛙的大脑(高级中枢)可以避免大脑对脊髓反射实验的影响,所以D项是需要的。
1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建立大鼠饮水奖赏条件反射。先对大鼠进行48小时的限制饮水,每次播放音乐时给大鼠供水,多次训练后大鼠听到音乐会做出饮水动作。此时音乐对于大鼠来说是( A )
A.条件刺激B.化学刺激
C.无关刺激D.食物刺激
解析:给大鼠供水会引起饮水,这是非条件反射;供水是非条件刺激,给大鼠听音乐不会引起饮水反射,音乐与饮水反射无关,称为无关刺激,但是,如在每次给大鼠供水之前,先给听音乐,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音乐一出现,大鼠就有饮水反射;这时,音乐已成为供水(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音乐)的单独出现所引起的饮水反射,称为饮水条件反射,A正确。
三、非选择题(共26分)
13.(9分)(1)据图分析,人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请写出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用数字和箭头表示)1→2→3→4→5。
(2)针刺手指皮肤时,人会感到疼痛,写出人体接受针刺产生痛觉的过程:感受器(手指皮肤)→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14.(8分)生理学家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下图是对声音刺激形成唾液分泌性食物条件反射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给狗喂食,会使其分泌唾液,该反射为非条件(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2)单独给狗铃声,其耳部传入神经末梢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乙处形成听觉,此时还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一过程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理由是该过程兴奋只是传至神经中枢形成感觉,没有完整反射弧。
(3)经过先给铃声再给食物的训练,狗的大脑皮层中甲、乙两处会建立暂时性联系。理论上,狗听到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所需要的时间比食物刺激引起唾液分泌所需要的时间长(填“长”“短”或“相等”)。
15.(9分)鸣禽是鸟类中最善于鸣叫的一类。鸣禽的鸣唱也是一种条件反射活动,是在脑中若干功能区(如图甲中字母所示)的控制下,通过鸣管和鸣肌来完成的。研究发现雄鸟的HVC区体积明显大于雌鸟。
(1)甲中的HVC等功能区是鸣禽鸣唱反射弧结构中的神经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该反射的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和鸣肌和鸣管。
(2)(提出疑问)造成雄鸟的HVC区体积明显大于雌鸟的原因是什么?
(形成假设)雄鸟和雌鸟脑的HVC区差异与日龄增长有关,神经元数量变化存在差异。
(实验设计)为有效证明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实验者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D。
A.雄鸟组为实验组,雌鸟组为对照组
B.每天同一时间取同一实验鸟的脑进行实验观察
C.培养实验雌鸟和雄鸟的饮食、环境等可随机应变
D.观察记录的是神经元的细胞核或细胞体数量
(3)实验者以不同日龄的雌鸟和雄鸟的鸟脑为材料进行实验,所选材料是鸟脑而不是鸟骨髓的原因是条件反射是脑的高级调节功能。
(4)(数据处理)实验得到了图乙所示的结果。图乙的结果显示,雄鸟和雌鸟脑的HVC区神经元的数量出现显著性差异从第15日龄时开始;根据图乙分析可知,之后随日龄增长,雄鸟的HVC区体积明显大于雌鸟的原因是随日龄增长,雄鸟脑的HVC区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长,雌鸟日渐减少。
解析:(1)由图可知HVC在大脑皮层,是反射弧结构中的神经中枢,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鸣管和鸣肌。
(2)A.该实验为相互对照实验,没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分,A错误;
B.每天同一时间取不同实验鸟的脑进行实验观察,B错误;
C.实验的自变量为鸟的性别,饮食、环境等均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C错误;
D.观察记录的是神经元的细胞核或细胞体数量,D正确。
(3)由于条件反射是脑的高级调节功能,因此实验者所选材料是鸟脑而不是鸟骨髓。
(4)图乙的结果显示,雄鸟和雌鸟脑的HVC区神经元的数量出现显著性差异从第15日龄时开始;根据图乙分析可知,之后随日龄增长,雄鸟脑的HVC区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长,雌鸟日渐减少,因此雄鸟的HVC区体积明显大于雌鸟。
刺激
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
肢
左后肢
收缩
右后肢
收缩
左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不收缩
右后
肢
左后肢
收缩
右后肢
收缩
左后肢
不收缩
右后肢
收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章 神经调节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时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精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反射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下列关于膝跳反射与谈梅生津,荷兰科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