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活板》知识点
展开《活板》知识点★★★一、文学常识体裁: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活板”,说明特点是活。整篇以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第二段按照制字排版印刷的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沈括,字存中,号梦溪,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梦溪笔谈》,共30卷,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毕昇,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二、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 (1)①“活板” “板”同“版”,印刷版。 “满铁范为一板” “板”同“版”,印刷版。 ②“板印书籍” “板”同“版”,雕版。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板”同“版”,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和“后”连用表时间,以后。 (3)“药稍镕” “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古今异义①有布衣毕昇 (古义:平民 今义:布衣服)②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义:覆盖 今义:向外透,往上升)③一板已自布字 (古义:另自、另外 今义:自己)④药稍镕 (古义:文中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今义:药品)⑤文理有疏密 (古义:木头的纹理 今义: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⑥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古义:模子 今义:规范)3.词类活用①板印书籍 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②始印五经 名词作动词,印刷③火烧令坚 名词作状语,用火 ④再火令药溶 名词作动词,用火烤4.一词多义①板印书籍 动词,印刷 ②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拿、用 每字为一印 名词,字印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连词,表目的,用来③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介词,从 ④若止印三二本 连词,如果 一板已自布字 副词,另自、另外 不若燔土 动词,如、比得上 其印自落 代词,自己⑤唐人尚未盛为之 动词,做 ⑥持就火炀之 动词,靠近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动词,是 瞬息可就 动词,完成 未为简易 动词,算作、算是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介词,被⑦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助词,同“以”,和“后”连用表时间,以后。 一板已自布字 副词,已经⑧则以纸帖之 名词用作动词,标记 每韵为一帖 名词,标签三、重点词语解释。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雕版印刷。2.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3.已后:即“以后”。已,同“以”。4.始印五经:始,才。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5.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6.板本:板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7.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8.钱唇:铜钱的边缘。 9.和(huò):混合。 10.冒:覆盖。 11.范:模子。12.持就火炀(yáng)之:拿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炀,烘烤。13.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14.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15.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16.止:同“只”。 17.自:另自,另外。 18.具:准备(好了)。 19.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0.就:完成。 21.宝藏(cáng):珍藏。22.以纸帖(tiè)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第一个帖,标记,第二个帖,标签。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23.奇字:生僻字。 24.木理:木头的纹理。 25.燔(fán):烧。 26.讫(qì):完毕。 27.殊:根本。 28.群从(cóng):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四、重点句子翻译。★(1)唐人尚未盛为之。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3)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4)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5)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6)更互用之,瞬息可就。(7)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五、理解课文1.说说活板印刷的用法\流程。 制字→排版(设版→排字→炀版→平字)→印刷→拆版★2.排版的过程:设置铁板→纸灰冒之→放置铁范→密布字印 →持就火炀→按平版面★★★3.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优势在哪里?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是什么?体现:①字印“活” ②排版“活” ③印刷“活” ④字印数目“活” ⑤选用“活” ⑥做法“活” ⑦拆版“活”优势:①一字多印 ②分类贮存 ③奇字旋刻 ④取材胶泥提高工效的关键:①连续排版,两块印版交替使用 ②每一字有数印,且字印分类贮存4.用原文回答①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 ②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火烧令坚、字平如砥③活版印刷的特征是:极为神速 ④活板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活5.举例指出本课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①“薄如钱唇”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厚度。②“字平如砥”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字模平整的程度。③“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比较,用木头和胶泥比较,交代了不用木料做字模的原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用胶泥制作字模的优越性——遇水不变形、不与药相沾,拆板方便。④“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举例子:举“之”“也”等字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活字印的预备数量充足,突出其优势。⑤“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用“三二本”与“数十百千本”比较,从印书数量的角度说明活版的使用功能,表明其效率高。六、《活板》译文★★★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自从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书籍。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印,用火烧让它变得坚固。先设置一块铁板,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在上面覆盖。想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制的模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拿它靠近火烘烤;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的木板按压其版面,于是(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了。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另自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字印,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它们。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可以很快刻制,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料刻字印的原因是,木料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拆版时)不容易拿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擦,字印自然落下,根本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子侄们得到,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