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学设计
展开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还具体学习了遇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但是并没用涉及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是这一章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以及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在实验中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认识“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3.1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3.2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4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已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表达交流”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5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重视实验、增强体验、探究新知—得出结论、突出重点—微观模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归纳小结、勾勒板书—知识延伸—学生自评—体验成功。
6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引入】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还常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改变吗?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盛放二氧化锰,小试管中盛放双氧水。(1)称反应前的总质量;(2)将双氧水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3)反应结束后,称总质量。
【得出结论】反应后总质量减小了。
【追问】所有化学变化后物质的总质量都减小吗?
6.2追溯历史,寻求答案
【史实资料】(1)1673年,波义耳在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汞后,发现化学反应后质量增大了。(2)1756年,俄国化学家在密闭容器中加热金属锡,发现化学反应后质量不变,他重复了多次,依然如此,于是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这一结论。但是很遗憾,当时没有被重视。(3)1777年,拉瓦锡做了大量较为精确的实验,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发现才得到了公认。
6.3重视实验,增强体验,探究新知
【实验1】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讨论交流】观察已有的仪器,可在哪种仪器中进行反应?应该怎么具体操作来验证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提示:如何称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为了使实验更简单,能否一起称?如何使两者接触,发生反应?如何称反应后物质的质量?
【设计方案】在滴瓶中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实验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设计方案】在矿泉水瓶中进行实验(内放石灰石,再用线系好小试管,内盛稀盐酸)。
【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意外生成】个别小组,得出结论反应后物质总重量减小。
【共同分析】实验时为什么要盖紧瓶盖?其他小组拧松瓶盖,再次称量,质量有变化吗?
6.4得出结论,突出重点
【分析】以实验2为例,分析化学反应前后称量的总质量包括哪些物质的质量?
去掉一样的,得出:m(碳酸钙)+m(氯化氢)=m(氯化钙)+m(二氧化碳)+m(水)。【结论】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加强理解】圈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化学反应”、“质量”、“参加”、“总和”,并加以练习巩固。
【反思】刚才双氧水分解,反应前后总质量为什么不相等?波义耳在敞口容器中加热金属汞,获得氧化汞,质量为啥增大?增重的是什么物质?
【启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6.5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解释:为什么蜡烛越烧越短(质量减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什么质量相等呢?1g铁丝完全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___1g?
6.6微观模拟,突破难点
【动画】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体会质量守恒的原因。
【归纳】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6.7学会应用,体会成功
(1)已知12g 木炭与32g 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
(2)现有12g 木炭与40g 氧气充分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
(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
(4)某化合物X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X+6O2 =6CO2+6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X的化学式为______。
6.8课堂小结,勾勒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质量、参加、总和
2、微观解释: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不变 → 质量守恒
3、应用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苏州市课改示范课,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的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如采用了滴瓶方便称量反应前后的质量,采用矿泉水瓶能很好引导学生验证有气体参与的实验,这样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在把握概念时,要求学生找准关键词,并进行应用,让学生影响更加深刻。学生也就能更好的学以致用了。
本节课分组实验,有了意外,个别小组反应前后质量不等,教师更好地顺势利导,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媒体,授课教案,历史再现,提出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共 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