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3份)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5古代诗歌阅读五概括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5古代诗歌阅读五概括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点练,综合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质量评价(二十五)古代诗歌阅读(五) 概括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建议用时:60分钟)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温汤客舍刘长卿①冬狩②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汤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③寒。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且喜礼闱④秦镜⑤在,还将妍丑付春官⑥。【注】①刘长卿:唐代诗人。此诗写于玄宗天宝年间诗人赴京赶考途中。②冬狩:指古代天子或王侯在冬季围猎。③万井:千家万户。④礼闱:会试。⑤秦镜:秦始皇宫里的方镜,传说它能鉴别人心邪正,后用“秦镜”指代明镜。⑥春官:唐代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作者借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①对君王耽于享乐的暗讽。围猎仪仗热气升腾,而百姓生活却是寒气凛冽,两者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对玄宗的不满态度。②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君门”一句借司马相如献赋的典故,暗示自己无人引荐。③对寄居客舍囊中羞涩的自嘲。④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对美好前程的期待。尾联“且喜礼闱秦镜在”表现出对科考公平和实现理想抱负的信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夏日题老将林亭①张 蠙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几人图在凌烟阁②,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①据新旧《五代史》载,前蜀先主王建晚年多内宠,及病危,把持朝政的宦官、重臣密谋“尽去建故将”。后主王衍即位后,其旧勋故老,皆弃而不用。②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为表彰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本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答案:①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②用“凌烟阁”的典故和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功劳是不会被抹杀的,感到寂寞与萧条是大可不必的。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黄庭坚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帝阍①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沈探爪牙。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②。【注】①帝阁:天帝宫门或守门人,又指帝都宫门。②舛差:差误、差错。作者对于学习杜诗有哪些见解?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要学习杜诗传承古代诗歌(“国风”)的优秀传统,保持纯正的诗风;②要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笔法和其中的忠义精神;③要深入研究杜诗的不同版本,校正错误。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答友问白居易大圭①廉②不割,利剑用不缺。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置铁在洪炉,铁消易如雪。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注】①大圭: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②廉:棱角。如何认识“才”与“德”之间的关系?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才如利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就像斩马杀敌“良玉不如铁”一样,一个人有德无才,很难大有作为。②德如良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根本保证。就像同在炉中铁易熔化而玉不热一样,一个人有才无德,不可能在事业上持久,最终必定失败。③才与德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不可偏废,更不可或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无往而不胜。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别薛华[注]王 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注】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表现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梅 花张道洽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诗的颈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态度?答案:①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领,任随明月做它的主人;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清高疏放、执着坚贞、百折不挠品性的由衷赞美。二、综合练(一)(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 题。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暗: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B 解析:“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分析不正确。首联第二句“行藏终欲付何人”的意思是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呢?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8.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2)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范仲淹①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注】①北宋皇祐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B.次句写西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B 解析:“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10.“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答案: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样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评价28概括评价诗歌思想感情(附解析),共5页。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8概括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共5页。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5鉴赏古代诗歌形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