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2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学业水平检测化学试题新解析版)
展开2019级高一下学期化学学科学业水平检测题
(等级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Fe:56 Cu:64 Zn:6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诗文或者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选项
古诗文或者记载
化学知识
A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的能量低于水,冰变为水需要吸收能量
B
《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这种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是蒸馏
C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
《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
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冰是水的固体,冰的能量低于水,冰熔化变为水时需要吸收能量,A正确;
B.“浓酒和糟入甑”是指把浓酒和酒糟放入一个容器中,“蒸令气上”是加热使液体气化,“用器承滴露”是指收集凝结的液体,该方法为蒸馏,B正确;
C.爆竹的燃放是爆竹内的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裘指的是毛皮的衣服,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2. 截止到2020年5月18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482万,在阻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最大程度的体现了我国的政体优势。其中医用酒精(75%的乙醇)和“84” 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双氧水等均能起到杀菌作用。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74.5g 次氯酸钠中含有的离子总数为2NA
B. 46 g 75%的乙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NA
C. 34g H2O2中含有的共用电子数为6NA
D. 乙醇中的官能团为羟基,1mol 羟基中含有的电子数为9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74.5g 次氯酸钠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其中含有的离子总数1mol×2×NA=0.2NA,A正确;
B.水中还含有氧原子,因此46 g 75%的乙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大于NA,B错误;
C.34g H2O2的物质的量为1mol,1molH2O2中含有的共用电子数为6NA,C正确;
D.乙醇的分子式为CH3CH2OH,因此乙醇中的官能团为羟基,1mol 羟基(—OH)中含有的电子数为9NA,D正确;
答案选B。
3. 下列示意图与化学用语表述内容不相符的是
A
B
C
D
CH3-CH=CH2
正丁烷的球棍模型
丙烯的结构简式
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
氮气的电子式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丁烷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H3,球棍模型为,A正确;
B.丙烯分子式为C3H6,结构简式为CH3-CH=CH2,B正确;
C.的质子数为6,质量数为14,中子数为14-6=8,C正确;
D.N最外层为5个电子,N2除了共用的3对电子外,每个N还有1对电子,电子式为,D错误;
故选D。
4. 下列有关“四同”概念的说法或者判断正确的是
A. 通式为CnH2n+2,且碳原子数不相等的物质一定互为同系物
B. H2、D2、T2互为同素异形体
C. 和互为同分异构体
D. 40K和40Ca互为同位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
同分异构体是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同素异形体是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详解】A.CnH2n+2为烷烃的通式,碳原子数不相等的烷烃互为同系物,A正确;
B.H、D、T均为氢元素,H2、D2、T2均为氢气,不符合同素异形体的概念,B错误;
C.苯环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键,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和是同种物质,C错误;
D.40K和40Ca质子数不同,不是同种元素,不属于同位素,D错误;
故选A。
5. 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 e,100 吨 e 核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具有较强的金属性
B. e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第ⅡA 族
C. 其原子核中质子数为 2、中子数为 1
D. 核聚变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氦最外层电子数为2,只有一个电子层是惰性气体,属于非金属元素,性质稳定,故A错误;
B. 氦原子核电荷数为2,有一个电子层,电子层有2个电子位于第Ⅰ周期,0族,故B错误;
C. 原子符号可知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为2,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3−2=1,故C正确;
D. 核聚变是原子核内发生的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范畴,不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6. 某同学在研究前18号元素时发现,可以将它们排成如图所示的蜗牛形状,图中每个点代表一种元素,其中O点代表氢元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虚线相连的元素处于同一族
B. 离O点越远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
C. A、B、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相互反应
D. A、B组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O点代表氢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由里往外延伸,由图可以知道O、B连线的三元素为第IA族,A为S元素,B为Na元素,C为Al元素。
【详解】A.由原子序数可以知道虚线相连的元素处于同一族,A正确;
B.离O点越远的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增大,若电子层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B错误;
C.A、B、C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分别为H2SO4、NaOH、Al(OH)3,Al(OH)3具有两性可与强酸强碱反应,C正确;
D.S与Na可形成Na2S2,与Na2O2相似,过硫根里的S与S之间为共价键,D正确;
故选B。
7. 下列化学反应中,既有离子键、极性键、非极性键断裂,又有离子键、极性键、非极性键形成的是
A. 2NaBr+Cl2=2NaCl+Br2 B. 2NaOH+SiO2 =Na2SiO3 +H2O
C. 2Na2O2+2H2O=4NaOH+O2↑ D. H2S+Cl2=S↓+2H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物NaBr中含有离子键,Cl2中含有非极性键,生成物NaCl中含有离子键,Br2中含有非极性键,反应过程中没有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A不符合题意;
B.反应物NaOH中含有极性键和离子键,SiO2 中含有极性键,生成物Na2SiO3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H2O中含有极性键,反应过程中没有非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B不符合题意;
C.反应物Na2O2中含有非极性键和离子键,H2O中含有极性键,生成物NaOH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O2中含有非极性键,所以反应过程中既有离子键、极性键、非极性键断裂,又有离子键、极性键、非极性键生成,C符合题意;
D.反应物H2S中含有极性键,Cl2中含有非极性键,生成物HCl含有极性键,S中含有非极性键,反应过程中没有离子键的断裂和生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氢元素与其他元素既可形成共价化合物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 > NH3 > SiH4
C. 用中文“”(ào)命名的第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
D. 下图所示实验可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 > C > Si
【答案】D
【解析】
【详解】A.H与F、Cl等可形成共价化合物,与Na等可形成离子化合物,故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A正确;
B.非金属性O>N>Si,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 > NH3 > SiH4,B正确;
C.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中有7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C正确;
D.利用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HCl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故不能比较Cl、C的非金属性,D错误;
故选D。
9. X、Y是元素周期表第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①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②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③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④X在暗处可与H2反应,Y在加热条件下才能与H2反应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X原子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X在Y的下方,则非金属性X比Y弱,①错误;
②卤族元素氢化物越稳定,其非金属性越强,②正确;
③Y能置换NaX中的X,则非金属性X比Y弱,③不正确;
④单质与H2化合越容易,其非金属性越强,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选D。
10. 某化学兴趣小组按照如下流程进行“由镁铝合金制备硫酸铝晶体”的实验。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金属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 固体A的化学式为Al(OH)3
C. 硫酸铝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Al2(SO4)3 = 2Al3++3
D. 操作②包含的步骤有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分液、洗涤、干燥
【答案】D
【解析】
【分析】
Mg、Al合金中加入足量NaOH,2Al+2NaOH+2H2O=2NaAlO2+3H2↑,过滤后可得金属Mg(金属X),NaAlO2溶液中加稀硫酸,生成Al(OH)3沉淀(固体A),再加稀硫酸,生成Al2(SO4)3 ,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Al2(SO4)3晶体。
【详解】A.根据分析,金属X为Mg,Mg是12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A正确;
B.根据分析,固体A为Al(OH)3,B正确;
C.Al2(SO4)3 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Al2(SO4)3 = 2Al3++3,C正确;
D.根据分析,操作②包含的步骤有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物质的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反应原理及部分流程较为合理的是
A. 提纯硅:SiO2CO2+粗硅SiCl4硅
B. 冶炼铝:铝土矿NaAlO2无水AlCl3Al
C. 制溴:浓缩海水Br2HBr(aq)Br2
D. 制碘:海带海带灰 I2(aq) I2
【答案】C
【解析】
【详解】A.SiO2与C反应生成CO,不是CO2,A错误;
B.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备金属铝,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熔融的氯化铝不能导电,电解氯化铝不能达到铝,B错误;
C.海水浓缩后加入氧化剂氯气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被二氧化硫吸收后富集,再通入氯气氧化溴化氢得到溴单质,步骤和实验过程正确,C正确;
D.热裂汽油含有不饱和烃,和碘单质会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做萃取剂,应用分馏汽油,D错误;
故选C。
12. 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离子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
B. 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离子键
C.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一定只存在极性共价键
D. 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还可能有共价键,比如NH4Cl,错误;
B.如氯化铵,铵根离子与氯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正确;
C.还可能存在非极性共价键,比如H2O2,错误;
D.HMnO4中就没有离子键,错误。
13. 如下图是某种有机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图。图中的“棍”代表单键或双键,不同大小的“球”代表三种不同的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对该有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有机物可能的分子式为C2HCl3
B. 该有机物的分子中一定有
C. 该有机物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D. 该有机物可以由乙烯和氯化氢加成反应得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按半径规律,最小的球代表氢原子,处于第一周期、共用一对电子对,因为有机物分子中一定含有C原子,通常要共用四对电子对,则与H共价的大小中等的球(白球)是碳原子、碳原子处于第二周期、最大的球,与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处于第三周期,据题意,推测其为氯,据此回答;
【详解】A.由上分析知,该有机物可能的分子式为C2HCl3,A正确;
B. 结合模型示意图和分子式为C2HCl3,可知分子有一个不饱和度,是一种结构类似烯烃的物质,该有机物的分子中一定有,B正确;
C. 该有机物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类似乙烯的结构,所以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C正确;
D、乙烯和氯化氢加成得到C2H5Cl,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学习有机物,要从官能团入手,从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代表物的化学性质来类推,如含碳碳双键的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就与乙烯类似。
14. 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
实验装置
部分实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大
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
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从a极流向d极
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装置一:发生电化学腐蚀,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质量减少;
装置二:发生化学腐蚀,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不活泼金属与酸不反应;
装置三:发生电化学腐蚀,正极有气泡;
装置四:发生电化学腐蚀,氢离子的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详解】装置一:a极质量减小,则a为负极,失电子被氧化;b极质量增大,则得电子析出,故金属活动性:。
装置二:金属b、c未用导线连接,不能形成闭合回路,不是原电池,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故金属活动性:。
装置三:d极溶解,则d为负极;c极有氢气产生,则c为正极,故金属活动性:。
装置四:电流从a极流向d极,则d为负极、a为正极,故金属活动性:。综上,金属活动性:,故选D。
15. 2SO2(g)+O2(g)2SO3(g)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催化剂V2O5不改变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
B. 若该反应在恒温恒容体系中进行,充入氦气正反应速率保持不变
C.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将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 在t1、t2时刻,SO3(g)的浓度分别是c1、c2,则时间间隔t1~t2内,SO3(g)生成的平均速率为v=
【答案】A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可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A错误;
B.若该反应在恒温恒容体系中进行,充入氦气,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且He不参加反应,因此反应速率不变,B正确;
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的时间减少,C正确;
D.根据计算平均速率的定义公式,浓度变化量c2-c1,时间为t2-t1,SO3(g)生成的平均速率=,D正确;
故选A。
16.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相同
B. 交警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查司机是否饮酒时乙醇发生取代反应
C. 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属于弱电解质
D. 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因此苯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不相同,前者是氧化反应,后者是加成反应,A错误;
B.交警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查司机是否饮酒过量时乙醇发生氧化反应,B错误;
C.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结构简式为CH3COOH,为弱酸,属于弱电解质,C正确;
D.虽然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但是苯能发生加成反应,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17.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性质和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烷、苯、淀粉、蛋白质完全燃烧的产物都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B. 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硫酸铜溶液,蛋白质发生了不可逆的变性反应
C. 苯与液溴在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的反应为加成反应
D. 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可以食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蛋白质含有氮元素,完全燃烧可生成氮气,A错误;
B.向鸡蛋清溶液中含有蛋白质,Cu2+是重金属离子,蛋白质遇重金属离子会变性,不可逆转,B正确;
C.苯与液溴在溴化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C错误;
D.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发生水解,D错误;
故选B。
18. 乙醇分子中的各种化学键如图所示,关于乙醇在各种反应中断裂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和金属钠反应时断裂①键
B. 在加热和有铜催化下与O2反应时断裂①和③键
C. 和乙酸反应制备乙酸乙酯时断裂②键
D.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断裂①②③④⑤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醇和金属钠反应乙醇钠和氢气,键①断裂,故A正确;
B.在铜或银催化共热下与O2反应生成乙醛,则断裂①和③,故B正确;
C.在浓硫酸的催化共热下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断裂键①,故C错误;
D.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断裂①②③④⑤,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19. 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式为C7H6O5
B. 分子中只含有两种官能团
C. 在水溶液中羧基和羟基均能电离出H+
D. 1 mol该物质最多能与4 mol Na发生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结构可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7H10O5,A错误;
B.分子中含有羧基、羟基、碳碳双键三种官能团,B错误;
C.羧基具有酸性,在水溶液中羧基可以电离出H+,羟基不能,C错误;
D.羧基、羟基均能与Na反应,该物质有3个羟基、1个羧基,1 mol该物质最多能与4 mol Na发生反应,D正确;
故选D。
20. 聚苯乙烯是一种无毒、无臭的热塑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电器绝 缘外壳、光学仪器以及日用产品等。工业由苯和乙烯为原料制备聚苯乙烯的流程如 下图所示(部分条件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过程①生成乙苯,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
B. 过程②生成苯乙烯,苯乙烯最多16个原子共面
C. 过程③原子利用率为100%,反应类型为加聚反应
D. 上述流程中涉及的五种有机物均可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程①中苯分子断裂C-H键,乙烯分子断裂碳碳双键中的较活泼的键,然后二者结合生成乙苯,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A正确;
B.过程②中乙苯发生消去反应产生苯乙烯,苯乙烯可看作是苯分子中的H原子被-CH=CH2取代产生的物质,由于苯分子,乙烯分子是平面分子,两个分子通过一条直线连接,可以在同一平面上,所以最多16个原子共平面,B正确;
C.过程③原子利用率为100%,反应为苯乙烯分子中断裂碳碳双键中较活泼的键,然后这些不饱和碳原子彼此连接形成聚苯乙烯,所以反应类型为加聚反应,C正确;
D.在上述涉及的物质中,只有乙烯,苯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使溴水褪色;苯不能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因反应而褪色,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二、非选择题
21.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④、⑤、⑥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用对应的离子符号表示)。
(2)②、③、⑦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3)①、④、⑤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
(4)写出表中①~⑧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物质和自然界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答案】 (1). O2- > Na+ > Al3+ (2). HNO3>H2CO3>H2SiO3或H4SiO4 (3). (4). 2Al+2OH-+6H2O = 2 [Al(OH)4]-+3H2↑或2Al+2OH-+2H2O = 2+3H2↑
【解析】
【分析】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以知道①为H,②为C,③为N,④为O,⑤为Na,⑥为Al、⑦为Si,⑧为Cl。
【详解】(1)电子层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另外,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O2- > Na+ > Al3+;
(2)非金属性N>C>Si,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故酸性HNO3>H2CO3>H2SiO3或H4SiO4;
(3)H、O、Na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是NaOH,电子式为;
(4)①~⑧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物质为NaOH,自然界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为A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6H2O = 2 [Al(OH)4]-+3H2↑或2Al+2OH-+2H2O = 2+3H2↑;
22. I.是关于化学反应2SO2+O22SO3的两个素材情景:
素材1:某温度和压强下,2升密闭容器中,不同时间点测得密闭体系中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
0
10
20
30
40
50
60
70
SO2
1
07
0.5
0.35
0.2
0.1
0.1
0.1
O2
0.5
0.35
0.25
0.18
0.1
0.05
0.05
0.05
SO3
0
0.3
0.5
0.65
0.8
0.9
0.9
0.9
素材2: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时SO2的转化率:(SO2的转化率是反应的SO2占起始SO2的物质的量分数,SO2的转化率越大,化学反应的限度越大)
0.1 MPa
0.5 MPa
1 MPa
10 MPa
400 ℃
99.2
99.6
99.7
99.9
500 ℃
93.5
96.9
97.8
99.3
600 ℃
73.7
85.8
90.0
96.4
根据以上的两个素材回答问题:
(1)根据素材1中计算20~30s期间,用二氧化硫表示的化学反应平均速率为_______ mol·L-1·s-1。
(2)根据素材2中分析得到,提高该化学反应限度(即提高反应物SO2转化率)的途径有_______。
(3)根据素材1、素材2中分析得到,要实现素材1中SO2的平衡转化率需控制的反应条件是_____。
(4) 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
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⑤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一定能证明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II.电池在通讯、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称之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采用一个薄层纸片(在其一边镀锌,而在其另一边镀二氧化锰)作为传导体。在纸内的离子“流过”水和氧化锌组成的碱性电解液。电池总反应为Zn+2MnO2+H2O=ZnO+2MnO(OH),则当0.1 mol 负极完全溶解时,转移电子个数为__________;该电池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0.0075 (2). 增大压强或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温度 (3). 温度为600 ℃,压强为 1 MPa (4). ①③④ (5). 0.2NA 或1.204×1023 (6). 2MnO2+2e-+2H2O=2MnO(OH)+2OH-
【解析】
【详解】I.(1)由素材1可知,20-30s内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为0.5mol-0.35mol=0.15mol,则二氧化硫表示的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2)由素材2可知,压强越大、温度越低时有利于提高该化学反应限度,但温度太低时反应速率较慢;
(3)由素材1可知,50s时反应达到平衡,则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为×100%=90%,结合素材2可知,转化率为90%时温度为600 ℃,压强为 1MPa;
(4)判定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1、v正=v逆,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变量不变,包括某组分的含量、气体的颜色、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体系的总压强等。
对于反应2SO2(g)+O2(g)2SO3(g),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①符合题意;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反应前后m不变,容积固定,V不变,故密度一直不变,②不符合题意;
③该反应前后系数之和不相等,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③符合题意;
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m不变,但n是变量,故M不变可以判定反应达平衡状态,④符合题意;
⑤只要反应发生就有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平衡无关,⑤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①③④符合题意;
II. 电池总反应为Zn+2MnO2+H2O=ZnO+2MnO(OH),负极为Zn,电极反应为Zn-2e-+2OH-=ZnO+H2O,正极为MnO2,电极反应为2MnO2+2e-+2H2O=2MnO(OH)+2OH-,根据负极反应,0.1 molZn完全溶解时,转移电子为0.2mol,数目为0.2NA 或1.204×1023;根据上述分析,正极反应为2MnO2+2e-+2H2O=2MnO(OH)+2OH-;
23. 某制糖厂以甘蔗为原料制糖,同时得到大量的甘蔗渣,对甘蔗渣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综合效益,而且还能防止环境污染,生产流程如下:
已知石油裂解是生产H的主要方法,E的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G是具有香味的油状液体,试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为___________;G的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2)H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3)写出H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4)D→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5)H→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6)写出G的同分异构体中与CH3COOH互为同系物的任意一种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答案】 (1). 纤维素 (2). 酯基 (3). CH2=CH2 (4). nCH2=CH2 (5). 2CH3CH2OH+O22CH3CHO+2H2O (6). CH2=CH2+H2O CH3-CH2-OH (7). CH3CH2CH2COOH或者
【解析】
【分析】
A来自于甘蔗渣,且分子式是(C6H10O5)n,则A是纤维素,纤维素在催化剂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B。葡萄糖B在酒化酶的作用下会生成乙醇D;B在人体中缓慢氧化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可以转化为E,且 E的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E具有醛基,可得E是乙醛;E可以转化成F,F比E多一个氧原子,且能与D反应生成具有香味的物质G,可知F是乙酸,G是乙酸乙酯。H和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生成乙醇,且石油裂解已成为生产H的主要方法,可知H为乙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
【详解】(1)通过分析知,A的名称为纤维素;G为乙醇和乙酸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的乙酸乙酯,所以官能团为酯基;
(2)H为乙烯,结构简式为CH2=CH2;
(3)H为乙烯,有碳碳双键,发生的加聚反应为:nCH2=CH2
(4)D为乙醇,E为乙醛,发生的反应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
(5)H为乙烯,含有碳碳双键,与水发生加成反应:CH2=CH2+H2O CH3-CH2-OH;
(6)G的分子式为C4H8O2,与CH3COOH互为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所具备的条件是必须具有羧基,且丙基有两种同分异构体即正丙基和异丙基,故G的同分异构体中与CH3COOH互为同系物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OOH或。
24. 已知数据:
物质
熔点/℃
沸点/℃
密度/g·cm-3
乙醇
-117.3
78.5
0.789
乙酸
16.6
117.9
1.05
乙酸乙酯
-83.6
77.5
0.90
浓硫酸(98%)
—
338.0
1.84
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在30 mL的大试管A中按体积比1∶4∶4的比例配制浓硫酸、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溶液;
②按图1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匀地加热装有混合液的大试管3~5 min;
③待试管B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去试管B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分层;
④分离出乙酸乙酯层、洗涤和干燥。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不包括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反应乙酸 B.吸收部分乙醇C.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于分层析出 D.吸收挥发出的硫酸,加快反应速率
(3)步骤②中需要加热并且小火均匀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某化学课外小组设计了图2所示的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铁架台、铁夹、加热装置均已略去),与图1所示装置相比,此装置的主要优点有①增加了温度计,有利于控制发生装置中反应液的温度;②增加了分液漏斗,有利于及时补充反应混合液,以提高乙酸乙酯的产量;③增加了冷凝装置,有利于收集产物乙酸乙酯等,其中图2中冷凝水的流向为:____口进____口出(填写“a”或“b”)。
【答案】 (1). CH3COOH+CH3CH2OHH2O+CH3COOCH2CH3 (2). D (3). 加快反应速率,将生成的乙酸乙酯蒸出并防止乙醇和乙酸的大量挥发,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 (4). b (5). a
【解析】
【分析】
在30 mL大试管A中按体积比1∶4∶4的比例配制浓硫酸、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溶液,一般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防止浓硫酸放热而导致液体飞溅),降温后加乙酸(防止乙酸挥发);按图1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匀地加热装有混合液的大试管3~5 min,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CH3COOH+CH3CH2OHH2O+CH3COOCH2CH3,乙酸乙酯经过长导管,冷凝后变为液体进入B试管中,试管中饱和碳酸钠的作用为吸收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待试管B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去试管B并用力振荡,使碳酸钠溶液与乙酸乙酯充分接触,将乙醇、乙酸等杂质除去,然后静置分层;从上口分离出乙酸乙酯层、洗涤和干燥,得到乙酸乙酯。
【详解】(1)根据分析,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H2O+CH3COOCH2CH3;
(2)根据分析,饱和碳酸钠的作用为吸收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故选D;
(3)加热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将生成的乙酸乙酯蒸出,根据各物质的沸点数据,乙酸、乙醇、乙酸乙酯的沸点较近,若大火加热,会将原料大量蒸出,另外,温度越高,副产物越多,故需小火均匀加热;
(4)为了保证冷凝效果,冷凝水应下进上出,故从b口进,a口出。
高中化学必修2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学业水平检测化学试题新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学业水平检测化学试题新原卷版),共10页。
高中化学必修2 精品解析: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新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精品解析: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新原卷版),共9页。
高中化学必修2 精品解析: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新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精品解析: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新解析版),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