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一练
展开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早期人类制作的石器,其制作的正确流程是( )
A.选料、磨光、打击
B.选料、打击、磨光
C.打击、选料、磨光
D.打击、磨光、选料
2.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年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千耦其耘
3.有关下图所示工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马钧曾进行过革新
C.借助水力,解放了人力
D.既能灌溉也能排涝
4.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在古代,最先出现的手工业之一是纺织工具的制作。下列关于纺织工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旧石器时代初期已经使用陶纺轮
B.元谋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C.汉朝时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D.唐朝时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
5.下列手工业生产工具中,属于金属冶炼工具的是( )
A.坯车 B.匣钵
C.坩埚 D.支钉
6.对下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水排复原模型
A.其功能为灌溉或排涝
B.依然使用人力进行操作
C.体现了农业工具的进步
D.人们也称其为水力风箱
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哪种劳作方式 ( )
A.农业家庭式劳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作坊式劳作
8.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
材料二 古代家庭饲养牲畜常有“五畜”“六畜”的说法。如《周礼》曰:“河南曰豫州……其畜宜六扰。”再如《汉书·地理志》曰:“民有五畜,山多麈麖。”
——摘编自张金平等《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材料三 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戏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背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中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朝( )
A.农民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
B.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给农民带来便利
C.灌钢法的使用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铁器在农业生产中开始推广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有一种工具:“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对此工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B.该工具属于耕作工具
C.三国以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D.利用水力驱动,解放了人力
3.唐朝时人们发明了灌溉工具连筒,它是用粗竹相连,打通竹内关节,用以引水,它能够架越涧谷,把水引到对岸。杜甫在《春水》中曾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重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
B.小农经济下的水利特色
C.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
D.文学折射了经济的繁荣
4.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有陶瓷研究者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朝越窑瓷器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5.南北朝时期我国金属冶炼技术的重大突破是( )
A.发明了炼钢技术
B.开始用煤作燃料
C.发明了水排
D.发明了灌钢法
6.《国语》等先秦古籍中有“美金”“恶金”的说法,郭沫若说:“铁在未锻成钢之前,品质赶不上青铜,故有美恶之分。”假如该推断符合史实,那么“恶金”主要用于制造( )
A.礼器 B.兵器
C.农具 D.食具
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8.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
A.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是主要劳作方式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9.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特征是( )
A.刀耕火种 B.男耕女织
C.重农抑商 D.精耕细作
10.《墨子》中记载,农夫“蚤出夜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织纴……”该材料反映的是( )
A.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
C.商品经济 D.小农经济
11.唐朝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 )
A.抑制商业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12.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家庭作坊已注重面向市场
C.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乃鸠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工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据《经世大典·诸匠》等整理
材料二 1485年,明朝政府宣布轮班匠可以以银代役,后又规定一律以银代役。
——摘编自《中国通史教程》
材料三 (入清以后)“原匠子孙逃故无遗”,止存户籍。1645年,顺治帝“免直省(直隶)京班匠价,并除其匠籍”。……康熙以后,最终废除了匠籍。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元朝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之处?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进步出现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民月令》反映的是东汉晚期一个世族地主庄园,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全书内容大致包括:
一、祭祀、家礼、教育以及维持改进家庭和社会上的新旧关系。
二、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
三、养蚕、纺织、织染、漂练、裁制、浣洗、改制等女红。
四、食品加工及酿造。
五、修治住宅及农田水利工程。
六、收采野生植物,主要是药材,并配制法药。
七、保存收藏家中大小各项用具。
八、粜籴。
九、其他杂事,包括“保养卫生”等九个项目。
材料二 17、18世纪农业进步,首先表现在结构性的变化上:如果说中古时期是庄园制,16世纪前后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混合体,那么,18世纪则主要是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制。1725年至1775年间,即使在苏格兰高原和群岛上,农业生产组织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几乎到处都在大地主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一个中间绅士阶层的包佃人”,即马克思称之为的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
——摘编自侯建新《工业革命前
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汉朝田庄的主要经济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庄经济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中古时期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英两国农业生产主要经营模式的区别。
基础巩固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器的制作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这些工序需要专人完成,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鞭牛”,可知与铁犁牛耕有关,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工具为筒车,唐朝时出现,其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C项正确,A、D两项错误;马钧革新的是翻车,排除B项。
4答案:C
解析:汉朝时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故选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排除A项;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排除B项;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坩埚是冶金业中制作大型金属器具时用于熔化金属原料的工具,故选C项;A、B、D三项均属于制陶工具。
6答案:D
解析: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水排以水力为动力,其主要用于冶铁,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它体现的是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关键信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含义。B项中“各顾各”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其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与题意不符,排除。
9参考答案:(1)基本特征: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2)特点: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分工简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有商贸交流。
能力提升
1答案:B
解析:“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的意思是工具使用得便利,农民就可以节省劳力而得到较多的收获,故A项说法错误,B项正确;灌钢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工具是翻车,它出现于东汉末期,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C项正确,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使用时可用脚踏或手摇,B、D两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连筒是灌溉工具,它体现了小农经济下的水利特色,故选B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出政府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手工业,所以并未体现出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唐朝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朝越窑瓷器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表现,故选D项;题干材料“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属于制瓷技术方面的创新,不能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排除A项;由题干材料不能得出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由题干材料“所以唐朝越窑瓷器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不能得出“享誉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需掌握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与木工器械的材质。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木工技术和木工器械,与小农经济的发展、井田制、精耕细作技术无关,故排除A、B、D三项;锯子、刨子等木工器械都是铁质的,故它们的发明得益于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种土地、进行纺织的情景,说明当时农村耕织结合的景象,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白居易的诗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特征是男耕女织。
10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是小农经济的表现,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雇佣现象比较普遍,但官府仍规定官营手工业者不能用缴纳钱财的方式来免除徭役,其目的是保证官营手工业内具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即要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地位,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可知家庭作坊注重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只能说明农户重视商业利润,但不能说明拜金主义之风盛行,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的表现是出现雇佣劳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一生产关系,故D项错误。
13参考答案:(1)特点:元朝将天下工匠集中到京师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进步之处:明朝轮班匠可以以银代役,对匠户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清朝最终废除了匠籍。影响:大大提高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私营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14参考答案:(1)活动:主要经营农业;手工业活动包括纺织制衣、食品加工、建筑等;涉及一些商业活动。特征:自给自足。
(2)变化:开始是庄园制,后逐渐发展为小块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混合体,18世纪发展为以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为主。区别:中国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英国实行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经济模式。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后练习题,共8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朝,丝纺和麻纺在安州都较普及,管子曰,《国语·齐语》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汉书·贡禹传》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