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课时练习(15份)
-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训练题--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新科技革命与现代社会发展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汉书·贡禹传》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1.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27件、铁凿4件、铁镭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这表明汉代( )A.农耕生产区域的扩展 B.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C.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 D.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2.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3.某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时期某地区农村佃农佃种土地平均不过1亩40步左右,“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藉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两者相须,方能存立。”该史料反映的是( )A.周朝的井田制 B.汉朝的庄园制C.唐朝的均田制 D.宋朝的租佃制4.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5.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6.欧洲中世纪一般的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二倍,通常是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汜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中出现的情况最主要得益于( )A.曲辕犁的使用 B.精耕细作模式C.水利灌溉工具 D.政府重农抑商7.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替代了耒耜),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农具系列。这一现象( )A.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B.巩固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秩序C.形成了完整的农耕生产分工 D.促进了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8.《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这里的“三服官”所主持经营的主要是( )A.民间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9.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10.春秋战国时期,农民耕作“百亩之田”可以养活五到九个人,比之前养活的人口多。这使得“五口”到“九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百亩之田”和农业生产主力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 )A.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C.法家思想已深入人心 D.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11.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术》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这说明( )A.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B.大豆成为唐宋时期人们的主食C.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 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了一些改变12.“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唐朝陈廷章的《水轮赋》描述的是( )A.翻车 B.筒车 C.水排 D.风力水车13.《史记盐铁论》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方式已发生了变化 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繁荣14.东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上》记载:“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据此可知,耦犁( )A.开始于东汉时期 B.提高了农业的产量C.便于山地的开垦 D.可以控制耕土深浅15.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依次是( )A.刀耕火种一铁犁牛耕一石器锄耕 B.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刃耕火种C.刀耕火种一铁犁牛耕青铜时代 D.刀耕火种一石器锄耕-铁犁牛耕16.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瓷器制造方面,“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制的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的风格……输出的国家有朝鲜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亿件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了西方。——摘编自(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材料二 明政府在隆庆二年(1568年)部分开放了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算是正式开放了海禁……17世纪中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和清王朝的继之而起便戛然而止了……清朝海禁从入关之初就开始了,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迁海”……康熙初年……将沿海一带的居民一律内迁数十里。——摘编自(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材料三 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必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拘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的特点。(2)明朝中后期,以制瓷业为代表的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17.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材料二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1.A2.D3.D4.D5.B6.B7.A8.D9.B10.A11.D12.B13.A14.B15.D16.(1)特点:分工精细,品种日益丰富,技术长期领先世界,能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产品大量出口。(2)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与中国的手工业生产联系增多;明朝中后期取消海禁,有利于商品销往海外,并进行技术交流。(3)不利因素: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影响了资本积累,也不利于技术交流;政府实行垄断政策,不利于私营工商业的自由发展;官员的腐败。17.(1)特点: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影响: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2)问题:传统农业技术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影响:导致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沉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朝,丝纺和麻纺在安州都较普及,管子曰,《国语·齐语》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