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13* 湖心亭看雪获奖第1课时教案
展开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4.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重难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不夸张、不铺陈、点到为止的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3.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荷花盛开明艳妖娆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预习检查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chóng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示例: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2)是日更定矣(晚上八时左右) (3)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惟长堤一痕(惟,只有。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6)及下船(等到) (7)舟子喃喃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 (8)莫说相公痴(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9)更有痴似相公者(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展示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2.写作背景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朝纪年,有着深刻含义,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3.知识链接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疏通文意,完成以下活动。 ①自由朗读课文。 ②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③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④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四、合作探究(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教师点拨。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行人全无,飞鸟的声音也都消失了。 教师点拨: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崇祯五年即1632年。余,古义:我,今义:剩下的。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俱:都。绝:停止,止歇,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3.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扁船,穿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教师点拨:是:这。拏(ná):撑(船)。毳(cuì):鸟兽的细毛。雾凇(sōng):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hàng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惟:只有。芥(jiè):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段意:总写雪景和雪夜舟中看雪。 6.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7.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译文:(他们)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译文: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教师点拨:焉:怎么,疑问代词。更:还。强:尽力。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的意思。而“问其姓氏,金陵(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人,客居”,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表达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9.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囔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段意: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诵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大家一起进行了课文翻译的练习。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我们翻译文言语句时要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以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沁园春雪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沁园春雪精品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开展,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