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乘法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年、月、日 看日历课时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认识小数课时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1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2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课时教案,共14页。
数 学 好 玩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校园中的测量、搭配中的学问、时间与数学。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观察物体、周长、乘法、年月日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涵盖了“数与代数”“时间单位”“统计和概率”等相关知识。
1.校园中的测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在校园中开展测量活动,展示活动过程和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逐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教材分五个部分呈现活动的具体过程,启发和引导学生实际开展测量活动,体验如何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测量对象,如何做好准备活动,如何实际展开测量活动,如何呈现活动成果以及评价整个活动过程。
2.搭配中的学问
本节课学习在两类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搭配的问题,属于排列与组合问题中比较简单的组合类型的问题。教材选择了三个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分层次,有步骤地展开学习,在观察、操作、想象、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并解决有关搭配的现实问题,初步获得有关搭配的活动经验。
3.时间与数学
“年、月、日”的知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具有常识性,而且蕴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包含许多规律,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主要探索与解决与日历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各种规律。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经历数学问题的解决,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探究数学问题,积累活动经验,逐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对活动过程中自己的表现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在教学“校园中的测量”时,引导学生借助主题图和文字说明对测量活动流程进行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经历解决测量问题的思考过程、测量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评价过程,对测量活动全面理解和认识,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中进一步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的实际经验。
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引导学生在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去动物园的路线三个现实素材中展开对搭配问题的学习和探索。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和交流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在教学“时间与数学”时,引导学生结合“共同的休息日”“日历中的规律”去比较、发现规律,在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等思维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1课时 校园中的测量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4-75页内容
内容简介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在校园中展开测量活动,经历测量活动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完整的测量活动过程,了解并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2.在完成测量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获得测量活动的实际经验。
3.在回顾、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全面合理的评价活动过程,了解评价方法,逐步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经历实践过程,掌握合适的测量方法,能运用测量工具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和估算。
教法与学法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测量全过程,在参与中思考、交流、反思、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测量问题,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法:
(课件出示校园部分照片)我们的校园美丽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操场上有什么(出示操场情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测量我们的校园。
【品析:通过谈话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测量活动中。】
问题导入法:
同学们,看到你们每天都在学校操场上生龙活虎地运动,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操场有多长,沙坑有多长,操场上的小树有多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起走进操场,了解我们的校园。
【品析:通过问题,能够使学生直面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测量操场上适合自己测量的事物及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有多长
1.活动准备
(1)准备测量工具:卷尺、竹竿、记录本和笔。
(2)确定小组成员分工:每组4名同学,其中1名为记录员。
2.活动步骤
(1)用竹竿测量。
①先量出竹竿的长度。
②用竹竿测量操场一圈的长度,记录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竹竿长。测量时要注意每次移动竹竿时要做好标记,一定要对准标记向下测量,减少误差。
③进行计算,并换算。
④整理活动记录单。
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日期: 小组成员: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
测量结果
操场一圈的长度
竹竿估测
(2)步测。
①先量出一步的长度。
②绕操场走一圈大约多少步,走的时候注意每步长度尽量保持一致,减少误差。
③进行计算,并换算。
④整理活动记录单。
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日期: 小组成员: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
测量结果
操场一圈的长度
步测
(3)比较两种测量方法。
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比较方便?
3.活动总结
同一距离,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相同的情况下,选简便的方法比较合适。
◎活动二:测量小树大约有多高
1.活动准备
(1)准备测量工具:卷尺、竹竿、记录本和笔。
(2)确定小组成员分工:每组4名同学,其中1名为记录员。
2.活动步骤
(1)人体测量。
①先用卷尺量出一名同学的身高。
②估计小树大约有多少个这名同学的身高。
③进行计算,并换算。
④整理活动记录单。
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日期: 小组成员: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
测量结果
小树的高度
人体估测
(2)用卷尺测量。
①先用卷尺从小树最低点开始往上测量出1米长的高度,并做好标记。
②估计小树的高度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高度。
③进行计算,并换算。
④整理活动记录单。
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日期: 小组成员: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
测量结果
小树的高度
卷尺估测
3.活动总结
同一个物体,测量时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工具,在测量结果比较接近的情况下,选择测量数据比较精确的工具比较合适。
◎活动三:测量沙坑有多长
1.活动准备
(1)准备测量工具:卷尺、竹竿、记录本和笔。
(2)确定小组成员分工:每组4名同学,其中1名为记录员。
2.活动步骤
(1)把卷尺的“0”刻度和沙坑的一端对齐。
(2)沙坑的另一端对准的刻度就是沙坑的长度。
(3)整理活动记录单。
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日期: 小组成员: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
测量结果
沙坑的长度
卷尺测
3.活动总结
地面上一定范围的直线距离可以直接用尺子来测量。
◎测量回顾与评价
1.测量回顾
(1)在上面的活动中,使用了哪些测量的方法?这些方法还可以用到哪里?
(2)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记录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在今后什么地方可能用到?
(4)在上面的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2.自我评价
在这次活动中,我的表现是:
能找到合适的测量方法。
会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小组内能合理分工。
测量结果比较合理。
【品析: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测量活动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对自己进行合理评价,总结进步,反思不足。】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在测量同一段距离时,我们如何选择测量方法?
学生讨论后明确:同一距离,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相同的情况下,选简便的方法比较合适。
质疑二:在测量同一个物体时,我们该怎样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学生讨论后明确:同一个物体,测量时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工具,在测量结果比较接近的情况下,选择测量数据比较精确的方法比较合适。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1)课桌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2)教室的长是( )分米,宽是( )分米。
(3)教学楼的长是( )米,宽是( )米。
2.测量家中门、窗的高度分别是多少。
【参考答案】
第1题:略
第2题:略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测量方法?在运用这些测量方法测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本次实践活动课,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经历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参与测量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知识,形成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测量活动中,还有一部分学生依旧以个人测量为主,没有在合作中进行,缺乏合作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多合作,多交流。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校园中的测量
测量对象:1.操场一圈的长度
2.小树的高度
3.沙坑的长度
测量方法:竹竿估测、步测、人体估测、卷尺估测
测量工具:竹竿、卷尺、记录本、笔
第2课时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6-77页内容
内容简介
1.搭配服装。
2.营养配餐。
教学目标
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求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的过程,能有序地找出简单的组合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培养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法与学法
1.引导学生在“搭配服装”的情境中,通过尝试、展示、交流,逐步学会按一定顺序思考并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探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游戏引入法:
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获胜者获得与老师握手的机会。教师走进学生与学生“握手”(故意与部分学生重复握手或遗漏握手),追问:“怎样才能不出现遗漏和重复的情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方法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
【品析:通过教师与学生握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内容。】
问题导入法:
出示马戏团表演的画面,小丑演员即将上台表演,他身边有一些演出帽和演出服装,心中产生疑问:要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怎样搭配呢?
【品析: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问题中更能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搭配服装
师:马戏团里的小丑要表演,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可以怎样搭配呢?请你摆一摆,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情境图)
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
学生1:我是先选了一顶帽子,分别与裤子搭配,发现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换另一顶帽子,分别与裤子搭配,发现又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出现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图所示)。
学生2:我是先选了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这样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换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又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最后选剩下的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还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最后算一算,一共有2+2+2=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图所示)。
师:笑笑是这样表示各种搭配方法的,你能看懂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用“△”和“□”代替的图)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看懂了吗?说说什么意思。
生:笑笑是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正方形表示裤子,然后用连线表示所选择的帽子和裤子之间的搭配,一条连线就表示一种搭配方法。
师:是啊,我们可以用图形代替物体进行搭配,也可以用其他符号或字母代替物体进行搭配。现在请同学们用字母表示帽子和裤子,试着连一连。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营养配餐
师:一份盒饭含一种主食和一种炒菜,请你根据菜谱,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看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情境图一)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
学生1:我用三角形表示主食,用正方形表示炒菜,先确定一种主食分别与每一种炒菜搭配,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然后换另一种主食,分别与每一种炒菜搭配,又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所以一共有8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学生2: 我是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主食和炒菜,先确定一种主食,分别与4种不同的炒菜搭配,这样就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然后换另一种主食,分别与4种不同的炒菜进行搭配,又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所以一共有8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去动物园的路线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搭配的问题,如路线搭配的问题。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情境图二)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学生1:我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把不同搭配列举出来。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以走,而到了少年宫之后出现了C、D、E三条不同的路,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走法,就像前面的搭配服装、营养配餐一样,我们可以假定从学校到少年宫走A路,那么从少年宫到动物园可以搭配3种不同的走法:A→C,A→D,A→E。同样的道理,我们假定从学校到少年宫走B路,也可以出现3种不同的搭配走法:B→C,B→D,B→E。所以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学生2:也可以像搭配服装那样画图表示不同的搭配方法,结果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品析: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我们用画图连线时,怎样连线搭配才能不容易遗漏?
学生讨论后明确:连线时要注意有序连线。
质疑二:研究搭配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有哪些方法表示搭配结果?
学生讨论后明确:研究搭配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用图形表示法、字母表示法等。在连线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连一连,填一填。
一件上衣搭配一条裤子,一共有( )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鲜美快餐店星期二的菜谱如下:
荤菜:红烧肉、烧鸡块、红烧鱼
素菜:烧茄子、土豆丝、炒青菜、麻婆豆腐
快餐店规定:一份盒饭含一种荤菜和一种素菜。想一想,星期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3.小明从家经过书店才能到学校。小明从家到书店有3条路线可走,从书店到学校有2条路线可走。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不同的路线可走?
【参考答案】
第1题: 6 第2题:12种 第3题:6条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本节课以学生现实场景为载体,引领学生在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和去动物园路线中自主探究,观察操作,逐步学会有序、全面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符号意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学生在思考时,虽能够初步用学具、图形、字母表达搭配结果,但有序思考方面还有一定欠缺,还有遗漏和重复的现象。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第3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8-79页内容
内容简介
通过具体的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饱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经历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的过程,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法与学法
1.以现实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观察日历表,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充分理解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引入法:
(课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听过这首歌吗?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回家看望爷爷奶奶,可是有时爸爸妈妈的工作时间不凑巧,怎么办呢?(引出在共同的休息日回家)。是呀,要从日历表中找出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日历表中的学问。
【品析:通过歌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与学生共识中,激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引入法:
奇思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孩子。他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可是在时间安排上遇到了麻烦,大家愿意帮助他吗?
【品析:通过问题引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共同的休息日
师: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9月1日大家都开始工作或学习,下面是9月份的日历,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自己作答并思考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奇思的父亲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他在9月1日、2日、3日上班,然后9月4日休息;接着是9月5日、6日、7日上班,9月8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父亲的休息日分别是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
生2:奇思的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她在9月1日上班,9月2日休息;接着是9月3日上班,9月4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母亲的休息日分别是2日、4日、6日、8日、10日、12日、14日、16日、18日、20日、22日、24日、26日、28日、30日。
生3:我们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奇思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后,可以看出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这些都是奇思的父母同时在家的日子。
师:再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从日历上一看便知道,奇思休息的日子有3日、4日、10日、11日、17日、18日、24日、25日。
引导发现:从日历中看出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日、24日,只有这两天奇思和父母同时在家。
师:我们可以把奇思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填在同一个椭圆内(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集合图),表示奇思父母这些日子都同时在家休息。你看懂了吗?请你也像这样表示出其他的休息日。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是怎样表示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就是日历中同时标有△和√的日子,只有4日和24日这两天(结果如下所示)。
生2: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就是日历中同时标有○和√的日子,4日、10日、18日和24日(结果如下所示)。
生3:全家共同的休息日就是日历中同时标有△、○和√的日子,只有4日和24日这两天(结果如下所示)。
生1 生2 生3
◎日历中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9月份的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换另一组再试试,你发现的规律对吗?跟同学讨论交流一下。(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图)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1: 横着看,每行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1,右边的数据总比左边的数据大1。
生2:竖着看,每列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7,下面的数据总比上面的数据大7。
生3:斜着从对角线的角度看,通过计算可以知道,4个日期中对角的两个日期的和相等。
师:观察日历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横着看,每行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1,右边的日期总比左边的日期大1。
生2:竖着看,每列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7,下面的日期总比上面的日期大7。
生3:斜着从对角线的角度看,通过计算可以知道,9个日期中对角斜线的三个日期的和、9个日期横着正中间三个日期的和、竖着正中间三个日期的和都相等。
生4:阴影中9个日期的和,是正中间那个日期的9倍。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看哪个同学能够猜出笑笑和淘气说的数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图)
生1: 我们已经知道横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1这个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两个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和就要比实际的和多1或少1,25加1的和再除以2就是较大的数,25减1的差再除以2就是较小的数。所以笑笑选的两个日期应该是12和13。
生2:我们已经知道竖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7这个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两个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和就要比实际的和多7或少7,37加7的和再除以2就是较大的数,37减7的差再除以2就是较小的数。所以淘气选的两个日期应该是15和22。
【品析: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我们怎样找出奇思一家三口共同的休息日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分步把爸爸、妈妈和奇思的休息日分别做上标记,如果日历表中有三个标记的就是一家三口共同的休息日。
质疑二:我们在观察日历发现规律时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观察时可以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注意有序观察。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看图回答问题。
王叔叔:“我1号、2号上班,3号休息。”
张叔叔:“我2号,3号上班,4号休息。我们都是工作2天后休息1天。”
(1)用“○”标出王叔叔上班的日期,用“△”标出张叔叔上班的日期。
(2)他们哪几天同时上班?
2.
(1)观察日历“十”字框中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2)夏明用“十”字也框出了5个数,它们的和是60,则中间数是( )。
(3)张华想用“十”字框出5个数,使它们的和是80,张华能框出这5个数吗?
【参考答案】
第1题:(1)
(2)王叔叔和张叔叔在2日、5日、8日、11日、14日、17日、20日、23日、26日、29日同时上班。
第2题:(1)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12
(3)不能,因为80÷5=16,中间数是16,而日历中16不可能在“十”字框的中间。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里说一说。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寻找有关信息,发现日历中的规律。让学生全面、全程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本节课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还要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包括评价的方式、方法、标准及教师的评价语言等。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时间与数学
数 学 好 玩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校园中的测量、搭配中的学问、时间与数学。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观察物体、周长、乘法、年月日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涵盖了“数与代数”“时间单位”“统计和概率”等相关知识。
1.校园中的测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在校园中开展测量活动,展示活动过程和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逐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教材分五个部分呈现活动的具体过程,启发和引导学生实际开展测量活动,体验如何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测量对象,如何做好准备活动,如何实际展开测量活动,如何呈现活动成果以及评价整个活动过程。
2.搭配中的学问
本节课学习在两类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搭配的问题,属于排列与组合问题中比较简单的组合类型的问题。教材选择了三个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分层次,有步骤地展开学习,在观察、操作、想象、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并解决有关搭配的现实问题,初步获得有关搭配的活动经验。
3.时间与数学
“年、月、日”的知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具有常识性,而且蕴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包含许多规律,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主要探索与解决与日历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各种规律。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经历数学问题的解决,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探究数学问题,积累活动经验,逐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对活动过程中自己的表现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在教学“校园中的测量”时,引导学生借助主题图和文字说明对测量活动流程进行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经历解决测量问题的思考过程、测量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评价过程,对测量活动全面理解和认识,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中进一步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的实际经验。
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引导学生在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去动物园的路线三个现实素材中展开对搭配问题的学习和探索。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和交流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在教学“时间与数学”时,引导学生结合“共同的休息日”“日历中的规律”去比较、发现规律,在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等思维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1课时 校园中的测量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4-75页内容
内容简介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在校园中展开测量活动,经历测量活动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完整的测量活动过程,了解并能够合理选择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测量问题。
2.在完成测量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获得测量活动的实际经验。
3.在回顾、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全面合理的评价活动过程,了解评价方法,逐步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经历实践过程,掌握合适的测量方法,能运用测量工具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测量和估算。
教法与学法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测量全过程,在参与中思考、交流、反思、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测量问题,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法:
(课件出示校园部分照片)我们的校园美丽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操场上有什么(出示操场情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测量我们的校园。
【品析:通过谈话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测量活动中。】
问题导入法:
同学们,看到你们每天都在学校操场上生龙活虎地运动,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操场有多长,沙坑有多长,操场上的小树有多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起走进操场,了解我们的校园。
【品析:通过问题,能够使学生直面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测量操场上适合自己测量的事物及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有多长
1.活动准备
(1)准备测量工具:卷尺、竹竿、记录本和笔。
(2)确定小组成员分工:每组4名同学,其中1名为记录员。
2.活动步骤
(1)用竹竿测量。
①先量出竹竿的长度。
②用竹竿测量操场一圈的长度,记录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竹竿长。测量时要注意每次移动竹竿时要做好标记,一定要对准标记向下测量,减少误差。
③进行计算,并换算。
④整理活动记录单。
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日期: 小组成员: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
测量结果
操场一圈的长度
竹竿估测
(2)步测。
①先量出一步的长度。
②绕操场走一圈大约多少步,走的时候注意每步长度尽量保持一致,减少误差。
③进行计算,并换算。
④整理活动记录单。
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日期: 小组成员: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
测量结果
操场一圈的长度
步测
(3)比较两种测量方法。
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比较方便?
3.活动总结
同一距离,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相同的情况下,选简便的方法比较合适。
◎活动二:测量小树大约有多高
1.活动准备
(1)准备测量工具:卷尺、竹竿、记录本和笔。
(2)确定小组成员分工:每组4名同学,其中1名为记录员。
2.活动步骤
(1)人体测量。
①先用卷尺量出一名同学的身高。
②估计小树大约有多少个这名同学的身高。
③进行计算,并换算。
④整理活动记录单。
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日期: 小组成员: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
测量结果
小树的高度
人体估测
(2)用卷尺测量。
①先用卷尺从小树最低点开始往上测量出1米长的高度,并做好标记。
②估计小树的高度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高度。
③进行计算,并换算。
④整理活动记录单。
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日期: 小组成员: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
测量结果
小树的高度
卷尺估测
3.活动总结
同一个物体,测量时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工具,在测量结果比较接近的情况下,选择测量数据比较精确的工具比较合适。
◎活动三:测量沙坑有多长
1.活动准备
(1)准备测量工具:卷尺、竹竿、记录本和笔。
(2)确定小组成员分工:每组4名同学,其中1名为记录员。
2.活动步骤
(1)把卷尺的“0”刻度和沙坑的一端对齐。
(2)沙坑的另一端对准的刻度就是沙坑的长度。
(3)整理活动记录单。
小组活动记录单
活动日期: 小组成员:
测量对象
测量方法
测量过程
测量结果
沙坑的长度
卷尺测
3.活动总结
地面上一定范围的直线距离可以直接用尺子来测量。
◎测量回顾与评价
1.测量回顾
(1)在上面的活动中,使用了哪些测量的方法?这些方法还可以用到哪里?
(2)选择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记录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在今后什么地方可能用到?
(4)在上面的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
2.自我评价
在这次活动中,我的表现是:
能找到合适的测量方法。
会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小组内能合理分工。
测量结果比较合理。
【品析: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测量活动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对自己进行合理评价,总结进步,反思不足。】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在测量同一段距离时,我们如何选择测量方法?
学生讨论后明确:同一距离,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相同的情况下,选简便的方法比较合适。
质疑二:在测量同一个物体时,我们该怎样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学生讨论后明确:同一个物体,测量时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工具,在测量结果比较接近的情况下,选择测量数据比较精确的方法比较合适。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1)课桌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2)教室的长是( )分米,宽是( )分米。
(3)教学楼的长是( )米,宽是( )米。
2.测量家中门、窗的高度分别是多少。
【参考答案】
第1题:略
第2题:略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测量方法?在运用这些测量方法测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本次实践活动课,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经历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参与测量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知识,形成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测量活动中,还有一部分学生依旧以个人测量为主,没有在合作中进行,缺乏合作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多合作,多交流。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校园中的测量
测量对象:1.操场一圈的长度
2.小树的高度
3.沙坑的长度
测量方法:竹竿估测、步测、人体估测、卷尺估测
测量工具:竹竿、卷尺、记录本、笔
第2课时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6-77页内容
内容简介
1.搭配服装。
2.营养配餐。
教学目标
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求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的过程,能有序地找出简单的组合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培养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法与学法
1.引导学生在“搭配服装”的情境中,通过尝试、展示、交流,逐步学会按一定顺序思考并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探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游戏引入法:
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获胜者获得与老师握手的机会。教师走进学生与学生“握手”(故意与部分学生重复握手或遗漏握手),追问:“怎样才能不出现遗漏和重复的情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方法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
【品析:通过教师与学生握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内容。】
问题导入法:
出示马戏团表演的画面,小丑演员即将上台表演,他身边有一些演出帽和演出服装,心中产生疑问:要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怎样搭配呢?
【品析: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问题中更能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搭配服装
师:马戏团里的小丑要表演,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可以怎样搭配呢?请你摆一摆,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情境图)
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
学生1:我是先选了一顶帽子,分别与裤子搭配,发现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换另一顶帽子,分别与裤子搭配,发现又有3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出现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图所示)。
学生2:我是先选了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这样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换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又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最后选剩下的一条裤子,分别与两顶帽子搭配,还有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最后算一算,一共有2+2+2=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图所示)。
师:笑笑是这样表示各种搭配方法的,你能看懂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用“△”和“□”代替的图)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看懂了吗?说说什么意思。
生:笑笑是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正方形表示裤子,然后用连线表示所选择的帽子和裤子之间的搭配,一条连线就表示一种搭配方法。
师:是啊,我们可以用图形代替物体进行搭配,也可以用其他符号或字母代替物体进行搭配。现在请同学们用字母表示帽子和裤子,试着连一连。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营养配餐
师:一份盒饭含一种主食和一种炒菜,请你根据菜谱,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看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情境图一)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
学生1:我用三角形表示主食,用正方形表示炒菜,先确定一种主食分别与每一种炒菜搭配,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然后换另一种主食,分别与每一种炒菜搭配,又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所以一共有8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学生2: 我是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主食和炒菜,先确定一种主食,分别与4种不同的炒菜搭配,这样就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然后换另一种主食,分别与4种不同的炒菜进行搭配,又有4种不同的配餐方法,所以一共有8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去动物园的路线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搭配的问题,如路线搭配的问题。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情境图二)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学生1:我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把不同搭配列举出来。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以走,而到了少年宫之后出现了C、D、E三条不同的路,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走法,就像前面的搭配服装、营养配餐一样,我们可以假定从学校到少年宫走A路,那么从少年宫到动物园可以搭配3种不同的走法:A→C,A→D,A→E。同样的道理,我们假定从学校到少年宫走B路,也可以出现3种不同的搭配走法:B→C,B→D,B→E。所以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学生2:也可以像搭配服装那样画图表示不同的搭配方法,结果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品析: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我们用画图连线时,怎样连线搭配才能不容易遗漏?
学生讨论后明确:连线时要注意有序连线。
质疑二:研究搭配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有哪些方法表示搭配结果?
学生讨论后明确:研究搭配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用图形表示法、字母表示法等。在连线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连一连,填一填。
一件上衣搭配一条裤子,一共有( )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鲜美快餐店星期二的菜谱如下:
荤菜:红烧肉、烧鸡块、红烧鱼
素菜:烧茄子、土豆丝、炒青菜、麻婆豆腐
快餐店规定:一份盒饭含一种荤菜和一种素菜。想一想,星期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3.小明从家经过书店才能到学校。小明从家到书店有3条路线可走,从书店到学校有2条路线可走。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不同的路线可走?
【参考答案】
第1题: 6 第2题:12种 第3题:6条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本节课以学生现实场景为载体,引领学生在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和去动物园路线中自主探究,观察操作,逐步学会有序、全面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符号意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学生在思考时,虽能够初步用学具、图形、字母表达搭配结果,但有序思考方面还有一定欠缺,还有遗漏和重复的现象。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
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第3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8-79页内容
内容简介
通过具体的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饱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经历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的过程,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法与学法
1.以现实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观察日历表,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充分理解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谈话引入法:
(课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听过这首歌吗?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回家看望爷爷奶奶,可是有时爸爸妈妈的工作时间不凑巧,怎么办呢?(引出在共同的休息日回家)。是呀,要从日历表中找出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日历表中的学问。
【品析:通过歌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与学生共识中,激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引入法:
奇思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孩子。他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可是在时间安排上遇到了麻烦,大家愿意帮助他吗?
【品析:通过问题引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共同的休息日
师: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9月1日大家都开始工作或学习,下面是9月份的日历,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自己作答并思考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奇思的父亲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他在9月1日、2日、3日上班,然后9月4日休息;接着是9月5日、6日、7日上班,9月8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父亲的休息日分别是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
生2:奇思的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她在9月1日上班,9月2日休息;接着是9月3日上班,9月4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母亲的休息日分别是2日、4日、6日、8日、10日、12日、14日、16日、18日、20日、22日、24日、26日、28日、30日。
生3:我们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奇思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后,可以看出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这些都是奇思的父母同时在家的日子。
师:再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从日历上一看便知道,奇思休息的日子有3日、4日、10日、11日、17日、18日、24日、25日。
引导发现:从日历中看出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日、24日,只有这两天奇思和父母同时在家。
师:我们可以把奇思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填在同一个椭圆内(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集合图),表示奇思父母这些日子都同时在家休息。你看懂了吗?请你也像这样表示出其他的休息日。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是怎样表示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就是日历中同时标有△和√的日子,只有4日和24日这两天(结果如下所示)。
生2: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就是日历中同时标有○和√的日子,4日、10日、18日和24日(结果如下所示)。
生3:全家共同的休息日就是日历中同时标有△、○和√的日子,只有4日和24日这两天(结果如下所示)。
生1 生2 生3
◎日历中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9月份的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换另一组再试试,你发现的规律对吗?跟同学讨论交流一下。(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图)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1: 横着看,每行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1,右边的数据总比左边的数据大1。
生2:竖着看,每列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7,下面的数据总比上面的数据大7。
生3:斜着从对角线的角度看,通过计算可以知道,4个日期中对角的两个日期的和相等。
师:观察日历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横着看,每行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1,右边的日期总比左边的日期大1。
生2:竖着看,每列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7,下面的日期总比上面的日期大7。
生3:斜着从对角线的角度看,通过计算可以知道,9个日期中对角斜线的三个日期的和、9个日期横着正中间三个日期的和、竖着正中间三个日期的和都相等。
生4:阴影中9个日期的和,是正中间那个日期的9倍。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看哪个同学能够猜出笑笑和淘气说的数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图)
生1: 我们已经知道横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1这个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两个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和就要比实际的和多1或少1,25加1的和再除以2就是较大的数,25减1的差再除以2就是较小的数。所以笑笑选的两个日期应该是12和13。
生2:我们已经知道竖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差是7这个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假设两个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和就要比实际的和多7或少7,37加7的和再除以2就是较大的数,37减7的差再除以2就是较小的数。所以淘气选的两个日期应该是15和22。
【品析: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我们怎样找出奇思一家三口共同的休息日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分步把爸爸、妈妈和奇思的休息日分别做上标记,如果日历表中有三个标记的就是一家三口共同的休息日。
质疑二:我们在观察日历发现规律时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观察时可以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注意有序观察。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看图回答问题。
王叔叔:“我1号、2号上班,3号休息。”
张叔叔:“我2号,3号上班,4号休息。我们都是工作2天后休息1天。”
(1)用“○”标出王叔叔上班的日期,用“△”标出张叔叔上班的日期。
(2)他们哪几天同时上班?
2.
(1)观察日历“十”字框中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2)夏明用“十”字也框出了5个数,它们的和是60,则中间数是( )。
(3)张华想用“十”字框出5个数,使它们的和是80,张华能框出这5个数吗?
【参考答案】
第1题:(1)
(2)王叔叔和张叔叔在2日、5日、8日、11日、14日、17日、20日、23日、26日、29日同时上班。
第2题:(1)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 (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12
(3)不能,因为80÷5=16,中间数是16,而日历中16不可能在“十”字框的中间。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里说一说。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寻找有关信息,发现日历中的规律。让学生全面、全程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本节课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还要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包括评价的方式、方法、标准及教师的评价语言等。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时间与数学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