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PPT整套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堂教学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解题指导,答案D,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措施: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4)结果: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2.科举制(1)确立: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发展: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归纳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主要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选官的标准依次是血缘、才能、家世、考试成绩。变化趋势是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二、三省六部制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2.确立:隋文帝时,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3.演变(1)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事务。(2)一体化趋势: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示解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2)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意义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史料实证史料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①,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②……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③。——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读史技巧①明确了一个历史结论,即“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②③具体说明了科举制的合理性。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简要概括科举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2)结合史料,说明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提示(1)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2)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历史解释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作用(1)特点①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中央。②允许自由报考。③以成绩定取舍。(2)历史作用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②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典例剖析例题1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监察制度 B.封邦建国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题目立意本题以科举制为依托,从科举制的社会作用上考查家国情怀;从钱穆对科举制的评价上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史料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读史技巧史料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从第一层看出,唐代宰相由首长制演变成委员制;从第二层看出其分工明确,行政效率大大提高。互动探究根据史料回答唐代宰相制度与汉代相比发生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变化:由一相变为多相制。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历史解释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典例剖析例题2“唐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保证了皇权独尊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题目立意本题以唐代中枢机构的调整为依托,从机构调整的目的和作用上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史料 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读史技巧史料有三层意思:一是第一句话,说的是两税法总额的规定;二是中间三句话,说的是两税法的具体办法;三是最后一句话,说的是两税法的好处。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提示(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历史解释1.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2.赋税制度演进的特点(1)征税对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2)征税内容: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人身依附: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典例剖析例题3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题目立意本题以唐朝两税法为依托,从两税法内容表述上考查史料实证以及运用两税法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三省六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亚文化圈,哪一部唐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政治制度,赋税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唐初租庸调制,唐两税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方式,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唐朝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