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含解析)(28份)
高中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预习新知,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
时空观念:认识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魏晋到隋唐时期制度的多样化特点,体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
家国情怀:认识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与发展。
难点:通过科举制,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理解这一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预习新知】
选官制度
1、察举制
(1)创立:汉代
(2)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1)创立:曹魏
(2)内容:中央委任 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初创时 、道德和才能并重;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 特权的工具。
(4)作用: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任务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3、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1)创立: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 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作用: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 ,提高了官员的 ,加强了 。
三省六部制
1.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 , 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 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职能: 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意义
(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 。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税制度
1、唐代之前的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 制,按 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
(1)规定: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 。
(2)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安史之乱后:
(1)背景: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②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2)内容:每户按 和 缴纳户税,按 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作用:①简化了税收项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
【巩固训练】
1.据《新唐书》记载:“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这一现象( )
A.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B.表明三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
C.使得冗官问题逐渐凸显D.说明权力制衡体制渐趋混乱
2.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B.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D.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3.唐初,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设立的意图是( )
A.创新中央决策机构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中枢行政效率D.分割宰相权力
4.下表为我国古代实施的某次制度改革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制度改革是( )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均田制D.摊丁入亩
5.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誊录,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贵族子弟必须复试,主考官的子弟或亲属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 )
A.仍为官僚贵戚所控制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
C.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D.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
6.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 )
A.郡国并行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猛安谋克制
7.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B.监督宰相执政C.明确三省分工D.完善中枢体制
8.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兵部
9.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10.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央官制的调整。选择A:据材料“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常给信任或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执宰相之职,分化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以才能选官,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主要作用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排除A项;B项也是科举制的影响,但与材料强调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不符,排除B项;D项中消除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从“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所以设立了政事堂,可知政事堂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项正确;题干设问是意图,A项只是一种手段,排除;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宰相权力的问题,无法体现是否分割相权,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可知该制度改革是两税法,B项正确,租庸调制、均田制、摊丁入亩不符合材料表述,排除A、C、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誊录,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贵族子弟必须复试,主考官的子弟或亲属另设考场,另派考官”可知,宋朝增加了考试选拔的多项规定,反映了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D项正确;
根据材料“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贵族子弟必须复试,主考官的子弟或亲属另设考场,另派考官”可知,宋朝科举限制了官僚贵戚的特权,排除A项;
B项中“杜绝”一词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
材料中“糊名”“誊录”等信息正是公平竞争的反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需要结合科举制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可得知,这一制度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这一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AD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分割相权无关,排除。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初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分别掌管诏令的草拟颁发和对诏令的审核封驳,目的是使两个机构相互监督和协调,从而减少决策失误。但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各自不能“舍已从人”,运行不久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唐太宗又增设政事堂,让中书、门下两省先于政事堂共同议定,然后再去实行。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进而使中枢体制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未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中书、门下两省,未反映三省分工,故C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因此根据材料“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可知徵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门下省,B项正确,排除AC项;兵部负责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明清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因此题干中所说的现象不可能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C、D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所给出材料中“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表明,唐代的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相权对君权的制约,“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政治体制为君主专制,“民主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预习新知,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预习新知,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及答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魏晋玄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