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3507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3507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35072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共18页。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
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课时目标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4.简介诗人。
5.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6.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7.指导读出节奏。
二、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三、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2.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师: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谁能背诵一下?
(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师导入新课: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充满自然美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又将走进杨万里向我们展示的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
2.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师引导: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3)师指名背诵。(相机出示课件《小池》)
(4)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杨万里)
3.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师引导:杨万里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2)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宿、徐”。
(4)解析题目意思。
4.指导读诗题。
(1)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
二、看图初读,了解大意
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疏”。
2.初读课文,了解景物。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3)示例: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
(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树头)
(5)引导理解“径”。
3.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
三、吟吟诵诵,渐入意境
1.联系诗句,想象画面。
(1)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在说之前,同学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2)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
2.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生诵读诗句。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提示:借助注释引导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
(2)生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1)师引导: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
(2)师指名读。
(3)正确划分节奏。(出示课件)
(4)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4.想象诗的意境。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示例: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相机板书:儿童追黄蝶菜花)
(3)创设情境朗读。
四、创编故事,默写古诗
1.展开想象,根据诗意创编故事。
(1)师引导: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它描绘的不止一个画面。想象一下那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想法与做法,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2)四人小组编故事,互相评议;全班交流。
(3)生评议。
2.默写古诗。
(1)师引导:同学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这样美好的画面诗人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赶快把这首古诗默写下来吧!
(2)生自由默写。
(3)师展示生默写的古诗,集体评议。
3.课堂小结。
师: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像杨万里这样热爱田园生活的古代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以后我们再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时目标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教学过程
一、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课前游戏,温故知新。
师引导:下面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出示课件)
(1)师生互动游戏:师说上句,生接下句。
(2)师引导生把这些诗句连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山水,用诗句表达自己对乡村美好闲适生活的那份浓浓的情感。
2.导入词牌、词题,初识宋词。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板书:词)
(2)读准词牌名字音。
①板书:清平乐·村居。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乐”读“yuè”。
(3)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二、自主朗读,检查预习
1.生自由朗读,自学生字。
(1)师引导: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2)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课件)
(1)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锄”读“chú”;“翁”的韵母是“enɡ”。
(2)识记字形。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茅=艹+矛;翁=公+羽;锄=钅+助。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檐、赖、剥”的书写视频,强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笔顺)
(4)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3.检查课文朗读。
(1)师引导:谁能把这首词连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2)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3)师指导:读通、读顺这首词并不难,但是,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如,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师指名读)
(4)引导比较诗与词的不同。
(5)男女生合作读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引导想象画面,体会词境。
(1)师引导: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示例: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最喜欢的顽皮小儿子,正伏在河边剥莲蓬取莲子。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了白发夫妻正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小酒,一边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在辛勤地劳作,快乐地玩耍。让我们把自己的这种感受放到词当中去,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②生小组内练习朗读,指名读后齐读。
2.引导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境。
(1)师引导: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
(2)引导品味村居的“景美”。(出示课件)
(3)引导感受村居的“人美”。
师: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语表明他在问?(预设: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谁家”两个字,要读出问的语气。(生读句子)这两位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哟!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词。
(4)引导想象说话。
①师引导: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
②同桌练习说话。
③师指名交流。
(5)引导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你还是个小姑娘,一晃就是几十年了。虽然现在咱们老了,但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高兴呐。这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这就是“相媚好”。
②有感情地朗读词。师: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词。(板书:相媚好情)
3.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师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
示例:“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
(2)引导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
(3)指导朗读。
四、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相信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之后,你会深有感悟。(出示课件)
2.师:看了这段资料,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课堂总结: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词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2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构、芍”等11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正确读写“屋檐、构成、装饰”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构、芍”等11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正确读写“屋檐、构成、装饰”等1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归纳课文描写的乡下生活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板题读题。
(1)师导入:读了课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师引导: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作者会怎么描述呢?赶快读读课文吧!
(2)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2)生自由练读。师指名读,相机提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4)师指导书写。
(5)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认读,相机正音。
(6)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
4.检查课文朗读。
(1)师引导:现在请将这些词语送回到课文中,四人一组练习轮读课文。
(2)指名轮读。师指名任选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生参与评价。
5.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师引导:读熟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示例:展现了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二、自读感悟,理清条理
1.理清课文条理。
(1)师引导: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具体看看课文中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请再自由地读读课文,试着给每个场景起个名字,并在空白处适当标注。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场景名。
(3)全班交流讨论,生读有关句段,概括场景内容。
(4)师根据生交流情况,归纳总结。(出示课件)
瓜藤攀檐 鲜花轮绽 雨后春笋 鸡群觅食 鸭子戏水 门前晚餐 月明人家
2.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感兴趣的场景。
3.师小结:读着课文,一幅幅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浮现在眼前,这一幅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展示着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一幅幅图画,体会乡下人家的那一份惬意。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
2.学习作者抓住乡村景物的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找中心句
1.复习导入,轮读课文。
(1)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幅幅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活场景仿佛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2)师指若干名分别选一幅画面,轮读相关的段落。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1)师引导: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谁来读一读?
(2)师指名读。
课件出示: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生齐读。
(4)师引导: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乡下人家的特点?
(5)预设:独特迷人。(板书:独特迷人)
(6)师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欣赏那独特、迷人的风景吧!
二、品读课文,悟景中情
1.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哪儿能感受到乡村风景的美丽?
l 画出相关的语句,仔细体会,可以在空白处适当标注。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
(3)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师指名发言,相机指导,重点引导生体会以下几个场景的美好。
(1)瓜藤攀檐。(出示课件)
(2)雨后春笋。(出示课件)
(3)鸡群觅食。(出示课件)
(4)门前晚餐。(出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明确主旨
1.明确课文主旨。
(1)师引导: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无论在房前屋后,还是在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无论在白天、傍晚,还是深夜,乡下人家都有着它独特的、迷人的美。(出示课件)
(2)师指名朗读。
(3)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l “独特”“迷人”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l 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示例:“独特”指特有,独一无二;“迷人”指使人陶醉,使人迷恋。这是课文的中心句,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师引导:再读读全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独特、迷人的风景的。
(2)生自由读全文。
(3)师小结:这篇课文,按照房前屋后的顺序和春、夏、秋三季及白天、傍晚、深夜的顺序交叉描写,抓住了普通的农家生活场面,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扮自己的家园,装扮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质。
3.配乐朗读课文。
师:这么美丽的画面,这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和着优美的音乐再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吧!
▶板书设计
3天窗
▶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天窗图片。
(2)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3)了解课文题目。
师板书课题:天窗;指名读课题。
(4)设置疑问。
师引导: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示例:什么是天窗?)
2.生快速浏览课文,弄清楚什么是天窗。
(1)师引导:究竟什么是天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2)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相关语句。
(3)示例: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相机板书:一个小方洞)
(4)师小结: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同桌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字音或词语。
(2)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2.检查字词预习。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说说是用怎样的方法记住字形的。
(3)形近字识记示例:慰(安慰)蔚(蔚蓝)藉(慰藉)籍(书籍)
(4)分别出示本课多音字“卜”和要求会写的字。
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指导“鹰、霸”2个字的书写。鹰:注意是半包围结构。霸:上短下长,注意雨字头的写法。(课件出示“鹰、霸”的书写笔顺)
(5)课件出示本课要求正确读写的词语。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师引导:快速默读课文,想想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生交流。(相机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2.大声朗读全文,读通、读顺课文。
3.学习第1~3自然段。
(1)师引导:请大家小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2)指名交流。师引导生联系课文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3)根据生的交流,出示相关语句。
(4)师:漆黑的屋子里有了天窗,有了亮光,天窗就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过程
一、结合经历,释“慰藉”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同学们喜欢玩吗?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想象也是孩子们特有的优势,即使一个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孩子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在《天窗》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信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窗》。
(2)熟读课题。(板书:天窗)
2.整体感知。
(1)师引导: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指名交流,相机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①师指名读句子。
②师引导理解“慰藉”:谁能给“慰藉”找个近义词?
③预设:安慰。
④生齐读。(相机板书:唯一的慰藉)
二、反复朗读,悟“慰藉”
1.再读课文,圈画感受最深的词、句、段。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l 圈画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段,在空白处适当标注。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师巡视指导。
(3)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提示:结合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来理解)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以下句段的交流)
(1)交流句段一,指名朗读,理解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出示课件)
(2)交流句段二,指名朗读。(出示课件)
①生自由朗读。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比较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②示例:课文中的语言更生动形象。
③仿写练习。
④生齐读。师引导:“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⑤师指名交流。(示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
⑥引导想象。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思考:
(2)示例:孩子们是善于想象的,想象出的东西比现实看到的更丰富。句中的“有”与“实”指的就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孩子们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天马行空,所以就会更“真切、阔达、复杂、确实”了。
(3)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拓展交流,谈“慰藉”
1.拓展交流。
(1)师引导:同学们,在你们失落和无奈的时候,什么事是你的慰藉呢?请大家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
(2)生小组讨论后师指名交流。
示例: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什么小玩具……
2.小练笔。
师:大家也来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为自己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3.课后阅读茅盾先生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4*三月桃花水
▶教学目标
1.认识“绮、谈”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课件逐一出示春景图。
(1)师引导:同学们看,春姑娘唱着歌来了,她走过柳树,柳树变绿了;她走过桃树,桃树开花了;她走过小河,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流动起来。春姑娘所到之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今天我们就跟着春姑娘走进三月的江南小镇,来欣赏三月江南清净明洁的春水吧!
(2)板书课题。
2.释题读题。
(1)师指导:春天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便被称为“桃花水”。“桃花水”指的就是“春水”。
(2)生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4.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认真思考: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示例:飘洒着无数点点桃花的水;水声忽大忽小,仿佛一曲美妙的乐章……
(4)生听课文音频,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月桃花水的?
(5)生交流。(示例:写声、写色)
二、词串欣赏,精读感悟
1.读词入境。(出示课件)
(1)师指名认读,相机提醒生注意用声音和表情表达出词语的意思。
(2)发现词语排列特点。
(3)生认读第三组词时,师相机出示多音字“和”,指名认读后齐读。
2.过渡谈话。
师:用心地读这几个词语,就能想象它们所构成的画面,读出它们的色彩,读出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同样,用心地去读课文的每一句话,也能读出很多感受。课文的第3、4自然段写的就是声音。
3.引导倾听桃花水的声音。(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听到了什么声音?
(2)师指名交流。
示例:拖拉机的鸣响,纤细的低语……
4.引导进行“批注式阅读”。
(1)师引导:当你静静地用心读书时,读着读着,某个字或某个词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譬如,当老师读到“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时,我感受到了三月桃花水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就像一首欢快活泼的乐曲。
(2)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师引导生读思结合并做批注,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5.师指名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师引导:围绕“纤细的低语、谈心”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6.指导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反复朗读重点句。
7.师小结:读着读着,我们感受到了三月桃花水的美妙,它就像一根轻柔的弦。因此作者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板书:春天的竖琴)
8.引导生交流朗读感受。
(1)生再自由读第3、4自然段。
(2)师引导: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的是清亮的桃花水,第二次读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第三次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桃花水的勃勃生机。相信你们的感觉也跟我一样,这次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指名读后交流。
示例:像春天的使者;像一位善解人意的春姑娘;像温柔的母亲,滋润着万物……
9.师课件出示桃花水系列图片,并做小结。
三月桃花水犹如美妙的精灵,犹如鲜活的生命。它流过树林,树叶更绿了;它流过田野,花儿更艳了;它流过高山,山林更茂密了……
10.师生合作朗读第3、4自然段。
三、仿写画面,精细感知
1.引导体会省略号的妙处。
(1)师引导:现在让我们循着三月桃花水的声音,一起去桃花水边看看吧!(出示课件)
(2)师配乐范读第5、6自然段。生边听边思考: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3)师相机提问:你刚才描述的画面,课文中描写出来了吗?(生交流)(板书:春天的明镜)
(4)师引导:你是从课文哪个地方读出来的?(生再次朗读第5、6自然段)
(5)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省略号藏着的美。
2.小练笔。
(1)师引导:大家读出了省略号藏着的美,这省略号里还藏着许多美,现在请大家将省略号里藏着的美写出来,写一写桃花水的宁静的画面……
(2)生练笔后,师指名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指导朗读:把自己当作桃花水,美美地读。
四、朗读末段,总结全文
1.师过渡: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奏出了春天的乐章;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照出了春的明媚。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2.师生合作朗读,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我们跟着桃花水一起奔跑,一起歌唱,在这里,我们流连忘返。我们听到了三月桃花水的声音(生: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我们看到了三月桃花水的色彩(生: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我们还听到了一首优美的歌,看到了一幅灵动的画……这有声、有色、有情的三月桃花水使我们深深地陶醉。让我们听着轻柔的乐声,欣赏着色彩斑斓的画面,让这清净明洁的三月桃花水再次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田吧!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转述
▶教学目标
1.学习把一些事情转述给别人。转述事情时,要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转述时注意人称的转换。
3.跟别人转述时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教学重难点
转述时,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交际话题
1.导入新课。
(1)师引导:同学们,昨天老师让课代表转达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谁来说说,昨天课代表代替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呢?
(2)示例:与家长一起观看《朗读者》节目,并将家长的观后感转述给老师。
2.师指名转述作业内容。
3.转述家长的话。
(1)师引导:你们的家长说了哪些观后感呢?(2)生自由转述家长的话。
4.师小结: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请人把话转告给别人,这叫“捎话儿”,也叫“转述”。(课件出示课题:转述)
5.引导明确转述要求。
(1)师引导:刚才向老师转述了家长的话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都已经学会了转述,那谁能说说转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2)根据生交流情况总结转述注意事项。
6.师小结:转述时要听清楚要点,不要遗漏重要信息,同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让别人听明白你的意思,就是一次成功的转述。
二、创设情境,落实交际要点
1.根据通知,练转述。
(1)师:图书馆出示了关于更换借阅卡的通知,需要你们转告给同学小军。
(2)创设情境,练转述。
2.看范例,练转述。
(1)播放小伙伴转述的视频;师生评议。
(2)小组练习。
三、延伸话题,锻炼交际能力
1.创设情境练习。
(1)师引导:在生活中,除了转述通知,转述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对方需要你转述的内容很多,你没听清,或记不住时,怎么办?(记住要点)还可以怎么办?一下听不清怎么办?(预设:请他再说一次)转述时还要注意什么?(预设:要有礼貌)
(2)师生合作表演。
①情境一:星期天,爸爸妈妈不在家,这时有人打电话来②情境二:指名暂时离开教室,以听不到教室里的谈话为宜。
2.师小结:如何做一个优秀的转述者。
(1)师引导: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转述者,必须做好哪两件事呢?(预设:听和说)引导生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听,怎样说。
(2)生交流后师总结要点。(出示课件)
习作:我的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将自己的乐园写具体。
3.写出自己的感受,能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明确习作要求,选择材料,学习按一定的顺序介绍自己的乐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1)师: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们感到快乐的地方呢?湖畔、林间、广场、校园……处处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这些地方都是我们的乐园。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你最爱在那儿干什么?
(2)板书作文题目:我的乐园。
2.明确目标。
(1)师引导: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爱好不同,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地方也就不同。怎样把你的乐园介绍给大家呢?怎样介绍才更有条理,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快乐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2)确定习作主题:介绍自己的乐园。
(3)明确习作要求。
二、学习范例,打开思路
1.明确要求,理顺思路。
(1)明确要求,找“乐园”。
师引导:同学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乐园,再读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我们的乐园。
(2)结合实际,定“乐园”。
2.回顾课文,确定顺序。
(1)看提纲范例,思“顺序”。(出示课件)
(2)默读提纲,说“顺序”。
(3)回顾课文,理“顺序”。
(4)口头交流,做好铺垫。
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了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自己的乐园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打算怎样把你的乐园有条理地介绍给大家呢?(生小组内交流后,师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3.仿照范例,填写表格。
(1)师述:现在请大家按照书上的例子将交流的内容写一写吧!
(2)生填写表格后交流,师相机指导。
三、布局谋篇,动笔练习
1.布局谋篇。
(1)师引导:刚才大家填写的表格,其实就是你们要写的作文提纲。仔细观察提纲,谁来说说,我们这次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
(2)明确思路。
①理清条理:写作文之前,应该先有个思路,动笔之前先要想好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板书:开头中间结尾)
②明确每部分的写作内容。
课件出示:
开头:介绍我的乐园在哪儿,其周围的环境情况或大致特征(总写)
我的乐园 中间:我在乐园里最爱干什么,如,放风筝、看天空晚霞的变化等(分写)
结尾:写出乐园带给我的快乐(总写)
③详略安排。师引导:读读这个提纲,你认为这篇文章的详略应该怎么安排?
④示例:我在乐园里最爱干的事重点写;乐园在哪儿,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略写。
(相机板书:重点——最爱干的事美景)
2.动笔习作。
(1)师引导:同学们还犹豫什么,赶快拿起手中的笔,将你们刚才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吧,注意要把乐园的特点写具体哦!
(2)生习作。(出示例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欣赏与对比,明确习作中心,找出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教学过程
一、例文欣赏,明确中心
1.导入新课。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习作,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两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想法。
2.例文解读。(出示2篇例文)
3.生自由读例文。
4.交流感受。
示例1:写作文的时候,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能让文章更生动。
示例2:写自己在乐园里最爱干什么事的时候,可以融情于景,边写景边叙事。
示例3:写在乐园里发生的事要有详有略,不能“面面俱到”。
示例4:两篇文章都在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点明了中心。
二、取长补短,修改习作
1.取长补短。
(1)师引导:“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读了上面两篇文章,我们有这么多的收获,下面也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听,听取他们的建议吧!
(2)同桌互读互改。
2.修改习作。
(1)生动笔修改自己的习作。
(2)师指名读修改后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
3.师小结:这节作文课,我们学会了怎样具体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乐园,知道了如何在叙事的过程中融情于景,突出乐园的特点,也明白了写的时候要有详有略,这样才能更加突出中心,表达自己的情感。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交流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与城市或乡村生活有关的词句,能选用词语说句子;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仿照例句写句子。
3.积累《卜算子·咏梅》。
▶教学重点
1.与同学交流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卜算子·咏梅》。
▶教学难点
积累与城市或乡村生活有关的词句;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并仿写句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与同学交流从课文词句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想法。
2.积累与城市或乡村生活有关的词句,能选用词语说句子。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交流方法
1.师导入: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课文?(相机出示《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这些课文都是写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将在“语文园地”中揭开其中的奥秘!大家准备好了吗?(板书:语文园地)
2.交流平台。
(1)师过渡:首先我们来学习“交流平台”这一栏目的内容。让我们一起看看,在这个栏目里,几位同学要告诉我们什么秘诀吧!
(2)师:自由朗读三位同学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3)生交流后师小结。(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l 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l 课文的中心句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想法。
l 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3.师指名结合课文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示例1:“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示例2:“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二、认读词语,体会不同
师过渡:语文园地还藏着什么奥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句段运用”吧!
1.指名认读,发现规律。(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词语。
(2)师指名读词语,重点指导认读“璀、璨、煌、沃、谧、炊、袅、犬”。
(3)发现词语规律。
(4)生交流体会到的乡村生活或城市生活。示例:每当夜幕降临,整座城市一片繁华。高楼林立的大街上车水马龙,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到处闪烁着璀璨的灯光,红的,绿的,蓝的,黄的,聚成一片,就像一簇簇绽放着灿烂光华的鲜花。
(5)师再出示词语,指名认读,相机指导注意读出词语中蕴含的感情,读出对它们的理解。
2.师小结:大家读得真好。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了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同时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刚刚学的词语中。大家读出来的词语也有了感情、有了温度,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提示想象画面,仿照例句写句子。
2.积累词《卜算子·咏梅》。
▶教学过程
一、仿写句子,描绘画面
1.师导入:上节课大家发现了词语的秘密,那么句子中又藏着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寻“词句段运用”的奥秘。
2.师指名读题目。
3.生自由练读课本中的例句。(出示课件)
(1)师指名回答:你体会到了什么?
示例1: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示例2:排比、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2)全班齐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3幅插图。
(1)仔细观察图中画了些什么,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2)选择其中的一幅图,四人一组讨论、练习,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3)仿写练习。
师引导: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将这些句子写下来吧,看谁写的句子最精彩。
(4)师指名交流。
示例: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高耸的雪峰、奔驰的骏马、静立不动的羊群,它们和碧绿的草地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草原风光图。
5.师小结:同学们,透过文字我们能看到画面,我们也能运用文字把精彩的画面描绘出来,语言文字真奇妙!
二、诵读诗句,积累经典
1.师过渡:又到了“日积月累”栏目,在这里我们读过不少名言警句,诵过无数诗词佳作,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赶快去看看,这次“日积月累”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出示课件)
2.播放《卜算子·咏梅》朗读音频。
3.生自由练读;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4.简介创作背景。(出示课件)
5.师:再读整首词,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6.全班交流。
7.师指名读,引导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引导生背诵。
8.师总结:同学们,“语文园地”指引着我们发现了许多学习语文的奥秘,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值得探寻的文化宝藏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寻!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