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1.3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案 4 次下载
-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2.2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2.3声的利用(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初中人教版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展开主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题
第 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由于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实验室的使用规则,让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要求、注意安全等习惯。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时间和距离,学习了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知道速度的计算表达式,这节课是对这些已经学习的知识的应用。但由于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缺乏认识,教师应做好实验前的安全意识培训,并指导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
核心素养
下的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能根据公式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3.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科学思维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质疑,提出创新方案
科学探究
能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能和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科学态度与责任
1.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课本、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
课
导
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骑着自行车从坡上下来,感觉自行车越跑越快了?或者想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的滑梯,从滑梯上滑下时感觉快慢有什么变化吗?
生:感觉越来越快了。
师:感觉正确与否我们需要实验来验证,今天我们用小车代替人和自行车,看从斜坡上滑下来速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
学
过
程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分别用来测什么量?
生:刻度尺,测长度;停表,测时间。
师:我们学过直接测量速度的仪器吗?
生:思考中……没有。
师:那速度能不能测量?
生:可以间接测量。先用刻度尺测出路程,再用停表测量时间,然后求比值。
【板书】
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测量器材)、小车、斜面
【实验装置】示意图:
师:这里实验器材各自有什么作用?
生: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提醒】停表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
= 1 \* GB3 ①停表的使用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第二次按动──暂停;第三次按动──回零。
= 2 \* GB3 ②停表的读数: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
【注意】
①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但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否则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太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②实验过程中,斜面的倾斜程度不能变。
③测量小车下滑路程时,起点从车头(或车尾)算起,终点也应该是车头(或车尾)。
【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把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人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3)根据测得的、,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表格】
次数
路程s/m
时间t/s
平均速度v/(m/s)
全程
前半段路程
后半段路程
【提醒】表格要求:
①表头物理量要有名称、符号、单位;
②表格内容填写不带单位;
③表格要按照计算顺序书写;
④需要多次测量的还要求平均值。
【结论与反思】
师: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生答:不正确,理由是:小车到达B点已有速度,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师: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还是偏小?
生答:偏小,时间测大了,平均速度测小了。
师:比较AB段平均速度vAB、BC段平均速度vBC、AC段平均速度vAC的大小。
生答:vBC >vAC> vAB
【扩展性实验】
如图所示,A为可在斜面上自由移动的小车,B为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A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计算机把在不同时间测出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显示在屏幕上(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物体的速度是增大的、减小的不是不变的。
尝试实验:
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
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
【科学世界】
让学生阅读课本“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了解测距的原理。
超声波测距的原理如上图所示: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算出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s=vt/2。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测量器材)、小车、斜面
【实验表格】
次数
路程s/m
时间t/s
平均速度v/(m/s)
全程
前半段路程
后半段路程
【实验结论】
(1)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小车沿斜面下滑做变速运动。
(2)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处在两者之间,即:vBC >vAC> vAB
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本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反思
实验中要格外强调小车下滑路程时,起点从车头(或车尾)算起,终点也应该是车头(或车尾),时间测量要准确。另外,对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的计算,学生很容易把小车放在中点从静止释放,然后测量小车从中点释放到达底端的时间,这样做是错误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是在运动过程中的实际的平均速度,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可以不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用总路程减去上半段的路程可得下半段路程,用总时间减去上半段时间可得下半段时间,即可求得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此外,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求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反映的是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拓展性实验,一些测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测量平均速度: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测量平均速度,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引入,视频导入,新课推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