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内容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并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能从分子的观点认识、区分物理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动画等方法获取信息。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动画、生活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开启认识微观微粒—分子的第一扇大门,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概念,能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3.从分子的观点认识、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
从微观粒子—分子的观点对物理和化学变化认识、区分。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用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引入 新知
【回忆】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所构成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这些微粒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吗?
【回答】
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体积、质量及其微小的。
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既为了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新课知识埋下伏笔。
二、问题驱动,探究 新知
【引入】既然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这些微粒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这些微粒是否还能再分,在物理和化学变化中,又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探索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吧!
【听讲】激发求知欲,急于想知道结果。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设疑】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都喝过糖水,将糖放入水中完全溶解后,糖还能看得见吗?水变甜了吗?糖还存在于水中吗?
【讲解】糖以这种看不见的形式存在于水中,糖的这种看不见的形式称之为糖分子。
【回答】糖看不见了,水变甜了,糖确实还存在于水中。
【听讲】感受糖分子的存在。
从生活入手,将学生从宏观物质世界引入微观分子世界。
【课件】氢气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聚集形成物质的图片;氢气分子模型、水分子模型,二氧化碳分子模型的图片。
【观看】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知道一些常见物质是由其相应的分子直接构成的。
将之前学习过的微粒具体化,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同时也起到一种教学定向作用。
【设疑】你能从分子的观点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吗?
【引导】每种物质都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思考】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强化学生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质。
【师生共同归纳】每种纯净物都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能用分子式表示;混合物都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分子构成的,混合物不能用分子式表示。
【指导】阅读教材第66页有关分子体积和质量的认识。
【阅读】教材对分子体积和质量的描述。可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是肉眼看不见的。
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的能力。
问题驱动,探究 新知
二、问题驱动,探究 新知
【设疑】为什么在开花季节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并且温度越高,湿衣服晾干的越快呢?
【引导】花香和湿衣服里面的水都是由相对应的花香分子和水分子构成的。人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说明分子会动。
【回答】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地,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增加。
从生活走进化学,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生活的现象,将此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
【课件】气体压缩在钢瓶中的图片。
【引导】空气随意流动可形成风,水随意流动可形成水流,铁块不易分成小颗粒状。
【设疑】为什么人可以在空气、水中随意走动,并且在空气中行走的阻力比在水中小;而人根本不能在铁块中行走呢?
【观看】气体可被压缩的例子。
【思考】气体分子、液体分子,固体分子间的间隙怎么样?
【回答】气体分子间隙最大,液体分子间隙居中,固体分子间隙最小。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设疑】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不同的性质。为什么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呢?
【课件】电解水时微粒变化动画。
【问题】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水发生电解的时候,发生变化的微粒是什么?不变的微粒是什么?
【设疑】通过对电解水过程中微粒的变化,你能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与分子是什么关系吗?你从微粒变化的角度如何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想象】电解水的化学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会导致有新物质生成,并且新物质不再具有水的性质?
【观看】电解水实验中微粒变化动画。
【小组讨论】老师所提问题。
【回答】水发生电解时水分子可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再分,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发生了变化,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协作精神。
使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观看水分解的微观动画,学生能较为直观地体会到化学变化中微粒的变化情况,学生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师生共同归纳】在电解水的化学过程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各物质的分子不同,所以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看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新的物质。
通过分析、归纳、推论后,建立起分子概念。
【设疑】(1)加热水是物理变化,水这种物质是否发生变化,水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2)电解水是化学变化,水这种物质是否发生变化,水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3)你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吗?
【讨论】加热水时,水这种物质没有发生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电解水时,水这种物质已发生变化,水分子本身已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让学生能从微观的角度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
具体应用反馈评价
【课堂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回答】课堂练习的问题。
课堂小结,梳理 整合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分子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思考、交流】教师所提问题。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1.分子的概念;2.分子的基本性质;3.从分子角度理解物质分类;4.能从分子的观点认识和区分物理和化学变化。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