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含答案详解)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0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0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 )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其后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状况表明( )
A.汉武帝的政策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
B.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C.以德治国对汉代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D.周代政治制度对汉武帝的影响大
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后代统治者的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这一理论的反映的是( )
A.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世袭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在诏书中常用“奉天承运”
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许多重大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这一改变意在( )
A.减少决策失误
B.建立强有力监察系统
C.加强君主权力
D.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
下图为宋代铸造的大观通宝钱,由宋徽宗御题钱文。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由此可见当时( )
A.北宋政府铸钱具有随意性
B.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
C.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平民化
D.皇帝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
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
A.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
B.剪除异姓王加强了集权
C.大封同姓王以屏藩朝廷
D.皇权存在新的潜在威胁
西汉中期以后,为了加强对手工业、工矿业的管理,防止私造钱币,中央政府设立了工官9处.铁官46处,实行专营统管矿产和铸币权。政府还建立.完善了工商贸易立法。以上举措( )
A.意在规范社会经济的秩序
B.全面落实工商官营体制
C.是新儒学日益成熟的体现
D.照搬了工商食官的传统
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从“汉高得天下,大封同姓及功臣……所谓有功,大体上只指军功而言”到“景帝师晁错,武帝师王臧,王臧乃儒生”,汉朝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君主专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
B.国家由战争时期转入建设时期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D.一般官员获得平步青云的机会
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司徒
汉武帝期间,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下列体现这一现象的措施是( )
A.实行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
B.推行分封制,废除郡县制
C.行郡国并行,惩秦二世而亡
D.废民间铸币,铸造五铢钱
为了尽快平定黄巾军起义战事,东汉政府将军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这一措施( )
A.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B.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C.促进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使黄巾起义很快蔓延到全国
以下是四位同学看到如图这幅名作发出的感慨,其中表达最准确的是( )
A.线条活泼、人物传神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 B.崇尚节俭 C.轻徭薄赋 D.民贵君轻
《春秋繁露》一书中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乾,大乱……”由此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天有意志,可降灾乱
②天子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③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
④有限制君主无道,提倡行仁政之目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世纪下半期到5世纪上半期,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北方。这两个少数民族分别是( )
A.氐与鲜卑 B.羌与匈奴 C.羯与犬戎 D.与契丹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至西汉之初,战国商业自由发展的势头在武帝时期止步。帝国政府出于财政的考量,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如果说还有什么动机,就是桑弘羊所担心的“罢盐铁以资豪强”“私门成党”。帝国政府以国家身份介入商业流通,官方经营盐铁(官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方式,不论是在两汉,还是在而后历代王朝都时断时续。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商业”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2)材料二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战国时代, 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鞍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s 0 答案解析
答案为:A
答案为:B;
解析:由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是对汉武帝治国思想的继承,故B正确;汉武帝的思想被后世所采用,故A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以德治国的作用,故C错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受到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是周朝的政治制度,故D错误。
答案为:D
答案为:B
答案为:D
答案为:C
答案为:B;
解析:据材料中“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可得出宋徽宗并非是随意性,而是认为有吉祥之兆哦,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公元1106年,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宋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崇宁六年为大观元年,再而铸钱”可得出因有彗星闪过,认为是吉祥之兆,因而造钱,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书法书平民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铸钱是因为有吉祥之兆出现,而不是皇帝的好恶,故D项排除。
答案为:D;
解析:依据图表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D项正确;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A项错误;BC两项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均排除。
答案为:A;
解析:西汉中央政府设立了数十处工官、铁官,专营统管矿产和铸币权,完善工商贸易立法等举措,意在规范社会经济秩序,A项正确; “全面落实工商官营体制”与汉政府官营铸币等有利可图的手工业(专营统管矿产和铸币权),“建立完善的工商贸易立法”不符,B项错误;“新儒学日益成熟”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汉代的“盐铁官营”并不是对先秦“工商食官”传统的“照搬”,D项错误。
答案为:C
解析:宗法制度一直都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并未消亡,故A项错误;“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看到本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可知,官府收藏的是名门望族的族谱,是用作选官的一项依据,并且根据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理解,说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享有特权,故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是隋朝,故D项错误。
答案为:B;
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初高祖时重用武将及开国功臣,汉景帝、汉武帝时开始转为重用文治儒生,此种变化反映了国家由战争时期转入和平建设时期,故选B;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行政效率、一般官员获得平步青云的问题,排除CD。
答案为:A
答案为:A
答案为: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东汉政府将军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和知,采取这一措施导致地方势力强大,在东汉末年形成军阀割据局面,故答案为A项;这一措施并没有动摇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排除B项;豪强地主势力在西汉末年就已经发展起来,排除C项;黄巾起义在后来被镇压,排除D项。
答案为:A
答案为:B
答案为:D;
解析:材料体现了“君权神授”(加强君权)、“天人感应”(制约君权)的观点,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A、B、C错误。
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
答案为:
(1)方式:盐铁官营。目的:增加财政收入;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2)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耗费大。
解析:
第(1)问的“方式”结合所学答出“盐铁官营”即可;“目的”的分析要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回答。第(2)问的“特点”要结合材料从手工业的规模、人员和耗资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为:
示例: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战乱额繁。法家强调集权专制,主张奖励耕战.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秦国受到重视,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为巩固集权统- -的主要思想武器。西汉初年.社会凋敝,急需恢复国力。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但也伴随着王国和匈奴威胁的加剧,专制集权统治面临挑战。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 -统等新儒学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教育.选官的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可知,学者对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演变影响因素的认识,体现了唯物史观,具有合理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