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含详解)
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0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0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详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扬州调研)下图是《西汉时期诸侯控制户数变化示意图》,其中最能反映这一时期中央集权趋势的是( )
A.①至② B.①至③
C.②至③ D.②至④
解析:选D 西汉时期诸侯控制户数多少反映出诸侯实力的强弱,数轴②至④反映出诸侯控制户数减少,说明诸侯的势力逐渐减弱,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正确。
2.(兴化期中)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析:选D 据材料“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即以科举考试为选官的依据。A项内容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特点;B项内容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C项内容反映了世袭制的特点;“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体现了科举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
3.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于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解析:选D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属于推荐制,主观随意性较大,对荐举者更是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故D项正确。
4.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这一制度( )
A.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
B.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C.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
D.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解析:选C 依据材料信息“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可知,该制度为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最早开创于隋唐时期,以才学作为选官的标准,体现了公平、公正,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5.(泰州期中)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没有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解析:选C 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项正确。
6.(常熟调研)《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利的主要目的是( )
A.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
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剥夺丞相行政权力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意在强调这是在平衡、制衡行政运作程序,A项符合题意。
7.(南京调研)《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解析:选A “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表明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
8.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科举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解析:选B 题目中进士出身的官员中父辈有官职者(含宗室)有100多人,说明贵族体制依然存在,科举制有待完善,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三代不士者有300多人,“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说明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宋代做官除了通过科举考试之外还有恩荫制度,故D项错误。
9.(苏州调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
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解析:选B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制度为行省制,材料主要阐释了其弊端所在,故选B项。
10.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B.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
C.裁中书,实现权力集中 D.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元朝所面临的“主荒臣专,威服下移”,朱元璋直接废丞相,权归六部,皇帝直接统领,故B项正确。
11.《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贮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
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D.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解析:选D 根据题目中“能治国”“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并非国家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个人意愿,故B、C两项均错误;D项正确。
12.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
A.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解析:选D 材料由永乐年间,六部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到宣德年间,内阁兼任六部尚书,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据此可以判断“六部从直接听命于皇帝到经内阁听命于皇帝”。明宣宗时形成了皇帝、内阁、六部这样的政务处理机制,内阁成为皇帝和六部之间的中介,故D项正确。
13.(南师附中质检)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皇权集中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 D.皇帝勤政
解析:选A 材料中是康熙帝奉劝大臣不要争权、知足而乐的思想,实质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A项正确。
14.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
A.成为内阁的办理机构
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解析:选B 材料表明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于各部科;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内外臣子们所请奏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处理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军机处高于内阁,故A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故B项正确;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
15.(徐州质检)“(清代)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均责成章京检覆无讹,按季清档,月折及各种存贮要件,收入柜中,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也。”这说明军机处实质上( )
A.防止了大臣专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内阁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选B 材料信息反映了清代军机处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种保密制度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15分)
16.(泰州期中)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宗法制被破坏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以及所实施的地方制度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分析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元代的地方政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行省制度设立意义来回答。第(4)问,结合材料及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以及调整地方制度变化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制度:郡国并行制。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详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0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详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