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0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0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第1页
    0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第2页
    0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0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性默写,阅读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理解性默写

    1.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风俗的诗句是:               

                   
        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紧扣标题的是:                               

    【答案】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4.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二、阅读赏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 战场开。

    1.(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押_______韵;(2)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2.诗中运用联想(想象)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1)五言绝句 押ai韵 (2)重阳节 “九日” “登高”、“饮酒”、“菊”(后面的词语任意两个即可)   

    2.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3.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之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之情,对人民

    疾苦的关切之情。(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常识的掌握。此诗一共有四句,每句是五个字,是五言绝句。“来”“开”可知押ai韵。由“登高”“饮酒”“九月”“菊”可知是重阳节,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2.“遥怜故园菊”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应傍战场开”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3.考查对诗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遥怜故园菊”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应傍战场开”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关于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以“强”字开头,是不愿为之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就联想到了饮酒、赏菊这些与陶渊明有关的历史内容。

    C.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D.从题目中“思长安故园”及诗句中“故园菊”来看,此诗是一首单纯的惜花、思乡之作。

    2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遥怜故园菊”中的“遥怜”一词。

     

    【答案】

    1.D

    2内容:“遥怜”一词渲染了诗人与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只能怜惜开在战场旁的故园之菊。情感:以此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及对和平的渴望(或对国事的忧虑)。

    【解析】

    1D.有误。“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故选D

    2本题考查对重要诗句的赏析。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

    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

    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

    2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不仅负载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1.A.第一句写作者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不是在回忆。故A错误。故选A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要词句的理解。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一用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所以“故园菊”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四)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李益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岑参

    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甲)诗“________”词和(乙)诗“________”词突出了两首诗歌的军旅内容。(甲)诗“________”句和(乙)诗“________”句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总会借助一些事物抒发内心情感。请你从以上两首诗歌中任选一首,简要说明诗人借助哪一事物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答案】

    1.行军或战场    征人    遥怜故园菊    一夜征人尽望乡   

    2.答题示例:

    故园菊:九九重阳,又称登高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赏菊、饮酒。而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时候却在行军途中,远离家乡,借对故乡菊花的孤独绽放,无人赏析的怜惜,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两首诗都是写的军旅生活,通过甲诗中的“行军”和乙诗中的“征人”即可看出来。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两首诗的主旨句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体现了出来。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鉴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综合起来分析理解即可。示例:乙诗的开头两句,“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事物,同时这也是环境描写,在描写之中表现出人物的感受。因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理解性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正面写情,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的句子是:               

                   

     

    【答案】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阅读赏析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苗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

    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B.前两句描写的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明亮和干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美好。
        C.诗中的“回乐烽”是一处烽火台的名字,“芦管”是一种吹奏乐器,“征人”指的是戍边将士。
        D.本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B

    2. 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解析】

    1.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征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寂。所以并不是自然环境的美好,这一表述有问题。

    2.诗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蜂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歌前两句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之不同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空阔寂寥的边塞之夜,回乐烽前,狂沙在月光的照耀下似般白晳;受降城外,洁白的月光如清霜般留照大地。

    3.诗人借边地的凄冷夜费和悠悠芦管之声,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答案】

    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将雪比作梨花;C项,将杨花、榆荚比作雪;D项,将沙比作雪,将月比作钩。B项是对景物本身的描绘,并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描绘时注意两个比喻句的贯通。

    3.本题考查把握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沙漠“似雪”,月光“如霜”。诗人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于是生发出思乡情愫。“一夜”和“尽望”又写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①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与诗人的另一首诗《春夜闻笛》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答案】

    1.这两句描绘了大漠在像霜一样的月光朗照之下,皎洁凄冷的夜间景象。

    2.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们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浓烈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苦寒,为写戍边将士们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3.《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春夜闻笛》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解析】

    1.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作答即可。

    2.抓住 诗歌所写的凄清之景,扣住关键诗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分析。

    3.紧扣诗句进行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凄凉之景烘托孤寂之情。《春夜闻笛》用“天明尽北飞”的大雁来反衬“迁客”“泪满衣”而无法北归的遗憾之情。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D项,两首诗都没有从嗅觉角度描写景物。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牵挂。李益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因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相关试卷

    专题02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2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共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性默写,阅读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

    这是一份0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性默写,阅读赏析,四句写河和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8: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赏析专题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

    这是一份08: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赏析专题训练-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默写与赏析(部编版),共10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