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256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256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256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2561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2561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22561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展开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一、划分朗读节奏的解题方法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6.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
7.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8.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二、理解文言实词的解题方法
1.平时要善于积累,做好笔记并背熟笔记。
2.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理解的方法。答题时,首先确定被解释词语的词性,然后结合语境,依次用识记解释法、活用词性法、语境分析法、结构推断法、联想印证法、通假字义释法来思考。
(1)识记解释法。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大多数是固定的,因此,识记实词的意义,是解释文言词语的基本方法。
(2)活用词性法。有些词按原词义直接解释不通的,可考虑其词性在句中临时改变。
(3)语境分析法。有些词古今意义相差较大,可以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4)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由此可推知词义。
(5)联想印证法。在现代汉语中,有些词语或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其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推断出文言文中的词语含义。
(6)通假字义释法。有些词按原义在句中解释不通时,可考虑用作通假字来解释。
3.写答案之前要将词义回归原文,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三、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解题方法
1.保留法(留):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或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6.另要注意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7.固定结构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形成了固定结构模式,如表疑问的常用“奈何”“若何”等,表测度的常用“无乃……乎”“得无……乎”等。在译句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固定结构,句子便可流畅译出。
四、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解题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明确文章写了何人、何物、何景、何事。
2.通读文章,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章内容,仔细阅读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判断各项表述正确与否。
4.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注释中的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五、分析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1.根据分值判断应该答几点。
2.分析标题或原文内容。(1)分析标题。如2012江西《戴胄犯颜执法》,写的就是“戴胄冒犯君主的威严执行法律”的故事。(2)找出具体的句子(词、句、段),如文中对人物的评价、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等。(3)分析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从人物的语言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4)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有时,语言可以伪装,但行为、动作却很容易暴露自身的特点,而且往往表现在细节上。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天大寒,砚冰坚……不敢稍逾约”求写出了宋濂小时候嗜学、勤学、苦学的品质。
3.结合答题规范作答。人物定性(身份)+做了哪些事情+性格特征。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样的人,他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7直(《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016直(《子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选自《聊斋志异》
(乙)
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①,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②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选自《虞初新志》
(注释)①秋祭;在秋天祭祀天地。②旬日:十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鹿出,至暮必归 B.久之,目似瞑/待吾虑之
C.少时,一狼径去/是夜鹿去 D.缀行甚远/鹿稍长,甚驯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 B.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
C.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 D.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
B.乙文中博山李氏要把鹿送给官府,鹿知道后在第二天晚上离开了。
C.甲文中,屠户在面对凶残、狡猾的狼时,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杀死了它们。
D.乙文告诉我们要珍惜、善待自己拥有的一切,否则等到失去后后悔也是徒劳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北冥有鱼》的作者_______,是战国时期哲学家,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马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志怪者也(志:志向)
C.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D.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以其境过清 去以六月息者
C.而伯乐不常有 是故谋闭而不兴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真无马邪
4.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5.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北冥有鱼》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马说》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北冥有鱼》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马说》以“千里马”遭遇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北冥有鱼》“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马说》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北冥有鱼》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马说》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 水:热水
B.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辍耕之垄上
B.学而不思则罔 则有去国怀乡
C.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真不知马也
D.于我如浮云 皆朝于齐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论语〉十二章》中个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与“人不知而不温”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切问而近思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B.选文第七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3.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钟毓、钟会少有令①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令:美好的。
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限断两处)
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
(4)魏文帝闻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与【乙】文中“魏文帝闻之”中的“之”的意思不一样。
B.【乙】文中“卿面何以汗”和“汗出如浆”中的“汗”字意思和用法一样。
C.【甲】文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话语虽短,却涵盖了人物、时间、事件等要素。
D.【乙】文第一句“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交代了魏文帝召见他们的原因。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文章所记得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却说得很得体、巧妙。从【甲】文作者“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补充交代中可以看出_______的言语更巧妙。【乙】文________的言语显得更加聪明、机警。
专题一 字音字形-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一 字音字形-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一字音字形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专题一字音字形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十四 写作-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十四 写作-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十四写作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专题十四写作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十三 诗歌鉴赏-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十三 诗歌鉴赏-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十三诗歌鉴赏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专题十三诗歌鉴赏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