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
专题12 文言文之寓言-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2 文言文之寓言-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2文言文之寓言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专题12文言文之寓言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文言文之寓言一、读下列寓言,回答问题。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①,家无井,出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④。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⑤,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注释】:①氏:姓。②汲:音jí,从井里打水。③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④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⑤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于:到,向。(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及其家穿井________ 国人道之________ 对曰________ 若此________ (2)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言之事有什么不同? (3)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等到;谈论;回答;像
(2)宋君听说丁氏家打水井打出一个人,而丁氏的意思是说因为打出水井后省出一个劳动力。(3)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及:等到。②句意为: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道:谈论。③句意为:丁家的人回答说。对:回答。④句意为:像这样。若:像。(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宋君听说丁氏家打水井打出一个人,而丁氏的意思是说因为打出水井后省出一个劳动力。(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的感悟能力。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点评】(1)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故事的感悟能力。 阅读指导: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为寓言。阅读这类型文言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寓言、神话、童话体裁的区别: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神话文学:神话文学,是指以古代神话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以叙述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为主,往往带有神秘色彩。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浅显生动,富于幻想和夸张,多作拟人化描写,以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阅读步骤:
1.快速浏览题目。捕捉题目选项中出示的某些关键字词,或题目中提示的文言文的主要内容。2.仔细分析标题。 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3.结合注释速读全文。4.“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重点点拨: 综合分析选择题答题方法:解题时一定要“字字落实、真正理解、注意细节”,反复比较各个选项的表达,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对模棱两可的答案一定要联系选文仔细斟酌,最后用排除法来确定答案。设置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手法分析,牵强附会。二是无中生有,曲解观点。三是勾连课文,共性错误。四是曲解文意,前后颠倒。五是混淆人物,张冠李戴。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平?”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1)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溉汲________②丁氏对曰________(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3)(甲)文的丁氏和(乙)文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传言? 【答案】 (1)从井里取水;应答,回答
(2)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3)丁氏——由于他的交代不清导致谣言的散播,尽管不是有意,但是他的确是谣言的源头。庞葱——深知人言可畏,尤其因为空间距离无法自证清白的谣言的可怕,所以在魏王派他随太子远去邯郸前,给魏王打了预防针,可惜还是未能改变结局,可谓智者和有远见的人。
(4)不设统一答案。示例:谣言止于智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信谣,不传谣,提高自身素质。 【解析】【分析】(1)①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汲:从井里取水。②丁家的人回答说。对曰:应答,回答。(2)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使用,指劳力。(3)甲文中的丁氏是文章中谣言的源头,正是因为他没有说清楚的一句“吾穿井得一人”,群众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加上含糊的语言,谣言传遍了宋国。乙文中的庞葱,在去邯郸之前,就因为知道人言可畏,通过“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魏王“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最终谣言还是传到了魏王那里,便“果不得见”,可见他是一个有智慧,有远见的人。(4)甲文中“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最终知道了真相;而乙文由魏王对待传言的表现,“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可知谣言可能会毁掉一个人。可见对待谣言,不信谣,不传谣。学生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1、从井里取水2、应答,回答(2) 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3) 丁氏——由于他的交代不清导致谣言的散播,尽管不是有意,但是他的确是谣言的源头。庞葱——深知人言可畏,尤其因为空间距离无法自证清白的谣言的可怕,所以在魏王派他随太子远去邯郸前,给魏王打了预防针,可惜还是未能改变结局,可谓智者和有远见的人。
(4) 不设统一答案。示例:谣言止于智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信谣,不传谣,提高自身素质。【点评】(1)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3)要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读懂人物形象,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甲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乙文: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再见魏王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选自《韩非子》)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 ①何故一足________ ②夔一而足矣________③使为乐正________ ④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⑤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⑥国人道之________(2)下列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故一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宋之丁氏 学而时习之
C.有闻而传之者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哀公问于孔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闻夔一足,信乎?②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阅读两则寓言,完成下面的对话。 甲:我认为这两则寓言都告诉我们:________。乙:你说得真好,这两则寓言故事,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有启示,还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________。丙:听了你们的对话,老师很欣慰。看来,你们也可以做小老师了,教弟弟妹妹这样读寓言:________。【答案】 (1)原因、缘故;足够、够;担任、做、当;从井里取水;等到、待;讲述
(2)D
(3)①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②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示例一: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示例二:对于传闻,要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示例三: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学习中,既要学习探究书本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读懂篇幅短小的故事,感受凝练的语言、简单的结构;虚构的故事情节;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读出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注意“为”在文言文里属于一词多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理解。
(2)A什么;多少。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学过的知识。C听说这件事;听说。D对。故选C。
(3)ABD理解正确。C理解错误, 第④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但这个“清”是凄清、冷清的意思。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心情抑郁,而周围凄清的环境又触发了他内心的孤独、抑郁之情。故选C。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一足:只有一只脚;信:相信。此句为省略句,翻译时应把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②使:使用,指劳动力;于:在。此句翻译时应调整为: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于井中得一人也。”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这道题前两空要求填写这两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能结合故事内容分析即可。结合故事内容分析,第一则通过夔只有一脚的故事说明凡是听到传闻,都不要轻信,而要去探究事实的真相。第二则寓言通过穿井得到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第三空要求填写如何阅读寓言,这要求从语言的特点着手,寓言的特点是:①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②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④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⑤"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还考查有关语寓言的文学常识。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文章内容,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而解答文学常识题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附参考译文】 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说:“夔是一个人,因为什么会只有一只脚呢?他没有其他的异常的地方,只是特别通晓音律,尧说:‘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于是任命他为乐正。因此君子说:‘夔有一个就够了,而不是他只有一条腿的意思。’” 三、文言文阅读。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1)解释划线的词 春往而冬反 ________ 迷惑失道 ________ 遂得水 ________(2)翻译 ①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 【答案】 (1)通“返”,返回;道路;找到
(2)①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②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句子或词语理解字的意思。春往而冬反:春天出发,冬天返回。通“返”,返回。迷惑失道:迷了路找不到归途。道:道路。遂得水:果然找到了水。得:找到。(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①“之”:助词,的,“智”:智慧。整理句意为: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②“冬”:冬天。“之”:的。“阳”:南面。“阴”:北面。整理句意为: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及词语的理解能力。依据课文内容,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学习文言词语要避免死记硬背,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及词语的理解能力。【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2 文言文之就事说理-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2文言文之就事说理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专题12文言文之就事说理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文言文之托物言志-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8文言文之托物言志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专题08文言文之托物言志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文言文之民歌-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4文言文之民歌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专题04文言文之民歌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