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化学二轮单元评估(四)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化学二轮单元评估(九)电化学基础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二轮测试题:5-1 原子结构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二轮测试题:4-1 硅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二轮测试题:9-1 化学实验基础 试卷 0 次下载
高考二轮测试题:3-1 钠、镁及其化合物
展开专题三 常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选择题
1.下表为某轻质纯碱产品说明书:
化学名:碳酸钠,俗称苏打 | |
性状: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 | |
化学式:Na2CO3 | |
用途: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之一,在纺织、玻璃、制皂、造纸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
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化学名 B.性状 C.化学式 D.用途
解析 纯碱溶于水后会发生水解反应:CO+H2OHCO+OH-,故其水溶液呈弱碱性,B项错误。
答案 B
2.过氧化钠可作为氧气的来源。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后,若固体质量增加
了28 g,反应中有关物质的物理量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 )
| 二氧化碳 | 碳酸钠 | 转移的电子 | |||
A | 1 mol |
| NA | |||
B | 22.4 L | 1 mol |
| |||
C |
| 106 g | 1 mol | |||
D |
| 106 g | 2NA | |||
解析 2Na2O2+2CO2===2Na2CO3+O2 Δm 转移电子
2 mol 2 mol 56 g 2 mol
1 mol 1 mol 28 g 1 mol
A、C项正确。
答案 AC
3.以下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Li<Na<K<Rb<Cs
B.同一种碱金属元素的离子半径比原子半径小
C.碱金属单质的密度比较为Li<K<Na<Rb
D.碱金属离子的氧化性比较为Li+<Na+<K+<Rb+
解析 A项,同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正确;B项,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半径减小,正确;C项,K的性质出现反常现象,其密度比钠小,正确;D项,随核电荷数的增大,碱金属原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错误。
答案 D
4.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 )
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解析 生成的CO2气体没有干燥,把H2O的质量也当成CO2的质量,导致CO2的质量
偏大。
答案 C
5.将0.01 mol下列物质分别加入100 mL蒸馏水中,恢复至室温,所得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
①Na2O2 ②Na2O ③Na2CO3 ④NaCl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四种物质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分别是①0.02 mol NaOH,②0.02 mol NaOH,③0.01 mol Na2CO3,④0.01 mol NaCl;又因为CO发生水解,故阴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①=②>③>④,故选C。
答案 C
6.将一定质量的钠、钾分别投入到盛有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的两个烧杯中,产生的气体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投入的Na、K的质量一定相等
B.投入的Na的质量小于K的质量
C.曲线A表示Na与盐酸反应,曲线B表示K与盐酸反应
D.参加反应的HCl的量不一定相等
解析 本题考查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多少及速率大小;由题图可知,两者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故需钾的质量要大;因K与氢离子反应剧烈、速率快,故生成等质量氢气所需时间短,曲线A为钾与盐酸反应。
答案 B
7.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 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
A. B.
C. D.
解析 2NaHCO3Na2CO3+H2O↑+CO2↑ Δm
2×84 106 18 44 (18+44)
m(NaHCO3) (w1-w2)g
求出m(NaHCO3),即可得出样品的纯度。
答案 A
8.有一钠块放置于潮湿空气中,表面已氧化变质,且仍为白色块状固体,称其质量为25 g。将其全部投入足量水中发生反应,得到溶液1 000 mL,并收集到气体2.24 L(标准状况下的纯净物),再取此溶液100 mL,用1 mol·L-1的盐酸滴定至中性,用去70 mL,并将滴定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干燥的沉淀1 g,则金属钠的氧化率为 ( )
A.71.4% B.81.6% C.18.4% D.28.6%
解析 由于钠块表面氧化变质的部分不一定都是生成Na2CO3 (可能有NaOH),故“沉淀1 g”作为干扰信息应舍去不用。由钠块与水反应收集到0.1 mol H2,可求出未被氧化的钠的物质的量为0.2 mol,再根据电中性原则,求出取出的100 mL溶液中n(Na+)=
n(Cl-)=1 mol·L-1×0.07 L。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汽车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
中的固体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
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固体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
末仅含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
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取13.0 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
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 L。单质乙在高
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
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丙的电子式为________。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物质中,有可能作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替代品的是________。
A.KCl B.KNO3
C.Na2S D.CuO
(5)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后生成可溶性盐的成分(不考虑结晶水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粉末中仅含Na、Fe、N、O四种元素,其中不溶物是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可推测红棕色固体是Fe2O3。13.0 g化合物甲完全分解,生成的氮气和单质乙,则甲是Na和N组成的化合物,单质乙是Na;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 L,则13.0 g化合物中含N元素:×2=0.6 mol,则含Na元素:=0.2 mol,即Na、N原子个数比为1∶3,故化合物甲的化学式为NaN3。(2)Na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Fe2O3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丙是Na2O,生成的单质是Fe。Na2O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有CO2、H2O参与反应。由原子守恒可配平:Na2O+2CO2+H2O===2NaHCO3。(5)Na2O与空气接触后生成的可溶性盐可能是Na2CO3或NaHCO3或二者的混合物,故只要证明Na2CO3、NaHCO3的有无即可。
答案 (1)NaN3 Na+[]2-Na+
(2)Na2O+2CO2+H2O===2NaHCO3
(3)6Na+Fe2O32Fe+3Na2O 避免分解产生的钠可能产生危害
(4)BD
(5)可溶性盐的成分可能是Na2CO3或NaHCO3或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准确称取
一定量的生成物,加热至恒重后,如试样无失重,则为Na2CO3;如加热后失重,根据失
重的量在试样总质量中的比例,即可推断出试样为NaHCO3或Na2CO3与NaHCO3的混
合物
10.已知化合物A、D、E、G焰色反应均呈黄色,A~H各物质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浓度的A和D的水溶液中,________碱性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D、E、G焰色反应均呈黄色,说明均含有钠元素,从A受热分解成三种物质的信息,可以推测A可能是碳酸氢钠。从A物质入手,分析钠的重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就可以推断出其他物质。由于碳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因此同浓度时碳酸钠溶液的碱性比碳酸氢钠溶液强。
答案 (1)NaHCO3 CO2 H2O Na2CO3 Na2O2
(2)②③⑤ (3)2NaHCO3Na2CO3+H2O+CO2↑
(4)D 碳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离子的水解程度
11.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某同学将一块部分被氧化的钠块用一张已除去氧化膜、并用针刺一些小孔的铝箔包好,然后放入盛满水且倒置于水槽中的容器内。待钠块反应完全后,在容器中仅收集到1.12 L氢气(标准状况),此时测得铝箔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0.27 g,水槽和容器内溶液的总体积为2.0 L,溶液中NaOH的浓度为0.050 mol·L-1(忽略溶液中离子的水解和溶解的氢气的量)。
(1)写出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通过计算确定该钠块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 (1)①2Na+2H2O===2NaOH+H2↑
②Na2O+H2O===2NaOH
③2Al+2NaOH+2H2O===2NaAlO2+3H2↑
(2)n(Al)==0.010 mol
根据反应③可得由铝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n(NaOH)=0.010 mol
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n(H2)=0.015 mol
那么由金属钠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n(H2)=-0.015 mol=0.035 mol
根据反应①可得金属钠的物质的量为n(Na)=2×0.035 mol=0.070 mol
又因为反应后溶液中的NaOH的物质的量为
n(NaOH)=2.0 L×0.050 mol·L-1=0.10 mol
所以溶液中Na+的总物质的量即原金属钠的总物质的量为
n(Na+)=0.10 mol+0.010 mol=0.11 mol
n(Na2O)==0.020 mol
该钠块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89%。
答案 (1)①2Na+2H2O===2NaOH+H2↑
②Na2O+H2O===2NaOH
③2Al+2NaOH+2H2O===2NaAlO2+3H2↑
(2)89%
12.如图是一种隔绝空气条件下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实验时,
先往大试管中加入适量煤油,取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大试管后
塞上橡皮塞(这时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再通过漏斗加入适量的滴
有酚酞的水。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怎样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钠投入煤油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漏斗加入滴有酚酞的水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结束时,漏斗与试管中液面高度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将滴有酚酞的水换成硫酸铜溶液,则产生的现象中,不同于原来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获得较纯的气体产物,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关闭止水夹,向漏斗中加入水,直至漏斗内液面高于试管内液面,持续一段时间后,液面仍保持一定高度差,说明气密性良好(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沉入煤油底部
(3)剧烈反应,产生气泡,钠在两种液面间上下跳动,直至消失,下层溶液变红色 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液面 有蓝色沉淀生成
(4)反应初期打开止水夹,待排出液面上面的空气后再关闭止水夹(或验纯后再收集)
新高考化学一轮单元训练第四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B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单元训练第四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B卷)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化学一轮单元训练第四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A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一轮单元训练第四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A卷)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规范练9 钠、镁及其化合物: 这是一份考点规范练9 钠、镁及其化合物,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