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西藏之旅》等。曾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棱角léng jiǎ 骤然zhòu 虔诚qián 恭顺gōng 蠕动rú 凄凉qī 懈怠xiè dài 敦实dūn 蜿蜒wān yán 消长zhǎng 衰竭shuāi jié 漫溢 yì 演绎 yì 摄制shè 帐篷zhàng 磅礴páng bó 霹雳pī lì 砾石lìshí 眩晕xuàn yūn 腈纶jīng lún
诅咒zǔ zhòu 冰凌líng 静穆jìng mù 冻疮chuāng 蔚蓝wèi 蜷卧quán 褶皱zhě 豁然huò 黧黑 lí安营扎寨 zhài 风云变幻huàn 接踵而至zhǒng 历历在目lì lì 川流不息xī 漫不经心màn jīng
导学一 [介绍行程]
假设你是这篇游记的作者,你想在“朋友圈”发一段文字,简单记录这一趟各拉丹冬之行的行程。请你根据这篇游记的内容,拟写一段200字以内的文字。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我们的车子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我们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的草坝子上搭起了帐篷,远处便是白色金字塔状的各拉丹冬雪峰。我们慢慢沿着冰河接近冰山,穿梭在冰塔林里。后来我因身体受伤而只能蜷卧在最近的一座冰山脚下,置身于冰窟。第二天我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终于过了冰河,在冰河的砾石堆里寻找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最后因没了力气而被车子接回。
读游记,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基本行程,作者一般都会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交代游踪,所以,大家可圈画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词,以此概括行程。
导学二 [欣赏美景]
(1)假设你是作者,你想选择文中的某处景色拍一张照片发“朋友圈”,你会把镜头对准哪里?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整合课文中的相关信息,或结合你所查阅到的相关资料,为这张照片配一段文字说明。
各拉丹东为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主峰海拔6621米,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地质构造复杂,冰川活动频繁,地形条件恶劣。抬望眼去,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在云遮雾障中,静静地伫立在浩浩苍苍的天地之间。
这是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是大自然慢慢精雕细刻的作品。冰川各部分因运动速度或者温度不同导致冰体密度不同,在冰川表面造成一些裂缝和裂隙,这些纵横相间的裂隙将冰川分割成一个个冰块,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如风、太阳辐射等),裂缝处冰层融化较快,慢慢形成一个个耸立的冰塔。看上去,有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屏风般的冰山、巨大的冰谷、狭小的冰洞,还有许多冰的庄园和冰的院落这一切构成了自成天地的冰塔林。
看上去就像琼瑶仙境,阳光照耀下,静穆而晶莹,自然力把冰体雕刻成了最漂亮的这番模样。看,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
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的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我们的冰雪劲旅,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各拉丹冬的奇丽壮美有时无法用静态镜头定格,而作者却用文字再现了它们。请在课文中圈画出这些写景的语句,概括后填入下表,并结合游记的特点,分析这些语句的作用。
②联想与想象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秘和圣洁。
①联想想象: 那些穿越了时空的想象和联想的文字。
②各种声音的出现以动衬静,反衬出各拉丹东的静谧
①描写声音: 有风的呼啸声、坚冰之下的流水声、人的对话声。
导学三 [讲述经历]
作者的心灵驰骋在各拉丹冬的雪域之中,那作者实际的旅行情况如何?请结合“预学一”,帮作者把这趟各拉丹冬之行的个人经历整合成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字,以备发到“朋友圈”。
游记中,写景和叙事同步展开,一切的景,因有了人的参与,才称其为“景”。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写游记的时候,一定不会忘了自己,他定会动用多种感官体验、多种表达方式来抒写个人化的旅游体验。所以,我们读游记,要关注的不仅是景,还有人—人的经历,人的感受,人的思考,这些才是游记的灵魂。
到草坝子上安营扎寨之后,我的各种倒霉迹象接踵而至: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更糟糕的是,我在冰河上拍照的时候,不小心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后来,因为高海拔,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袭来,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第二天,我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
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后来,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我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了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
导学四 [回复留言]
刚才我们替作者连发了三条“朋友圈”,一条是“旅游路线”一条是“奇美之景”,还有一条是“悲惨遭遇”。很快就有人留言了。她的母亲说:“何苦呢?”闺蜜说:“算了吧!”请你结合作者在各拉丹冬之行中的心理和感受,任选则留言替她写一段回复。
我选回复 ,
一个人只有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旅行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广阔。有人说,身体和心灵,总得有一个在路上。如果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能让我们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那么,我们便可以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结合课文内容,下面的材料和“小贴士”,完成对话
马丽华自一九七六年进藏,写下了一系列以西藏为题材的作品,其中《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的采写,时间跨度为二三十年,是对这片世界高地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区的自然和文化风光既广且深的展示。前三部曾于20世纪90年代结集为《走过西藏》,畅销海内外,被评论界称为“中国当代文坛稀缺之物”,“在文学与人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作者由此享有作家兼人类学工作者之称,这四部长篇纪实亦被视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开山之作。
《藏北游历》凡七章,以地点的转移拟作章标题,借此把藏北切割成大块大块的风景,然后移步换形,再现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马丽华正是把握了地域无与伦比的优势,将藏北风光的神秘面纱一层一层地撩开,引领读者的目光一点一点深入进去,将心之湖镜擦拭得纤尘不染。 ——邵长缨、李凤军《藏北原风景与西藏的马丽华——读大散文〈藏北游历>》
丽华的《游历》每一个场面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山水动植都十分可爱,十分动情。还有,她描写景物的时候总是把笔触伸到它的历史源头,从而开扩读者的视野,这是连电影镜头也不易做得到的. ——刘茂辰《 〈藏北游历〉读后》
介绍一本书的概况,可从写作背景、作品梗概、作品亮点、作品地位、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介绍。既可以进行全面介绍,也可以选取其中的几点做介绍。
小南,你看过马丽华的《藏北游历》吗?听说这本书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坛稀缺之物”。
小文,这本书我没有看过,只读过其中的一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不过,我看过有关这本书的一些介绍和评论,我了解这本书的一些概况:
《藏北游历》是作者多次游历西藏的总汇,共七章,以地点的转换为章标题,内容涉及西藏的风光、人物、历史、宗教,每一个场面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山水动植都十分可爱,十分动情。它和《西行阿里》《灵魂像风》一起,被合编为《走过西藏》。作者在写景的时候尤其关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总是把笔触伸到它的历史源头,被认为是“在文学与人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听上去很不错,你刚才没有提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结合你读过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跟我讲讲《藏北游历》的语言风格吗?
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为例,文章语言求工处字字斟酌,散漫处如话家常;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比比皆是;行文一张一弛,句式或长或短,很有节奏感。
2021学年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1学年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配套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各拉丹冬,气喘吁吁,使劲儿,多音字,形近字,词语解释,川流不息,漫不经心,熠熠烁烁,风云变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示范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了解作者,各拉丹冬,预习检测,整体感知,二3-11,一1-2,三12-15,移步换景,细读文本研讨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长江美景,听读课文,整体感知,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景,写景心得,课后作业,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者马丽华,品位语言,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