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八下第五单元共2课时pptx、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欣赏文中景物描写,感受各拉丹冬和雪域高原雄伟瑰奇的特点。2.分析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贯穿身心感受的写法,体会作者对苦难的观照,对自然的敬畏之情。3.运用比较策略品味语言,体会文章质朴洗练,但又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起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东经91°,北纬33.5°,是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各拉丹冬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仅200毫米,但在5000米以上高处存在着强大的局部环流,使降水量高出山下几百毫米,常常雪、雹、霰铺天覆地,极利于冰川发育。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
马丽华(1953— ) 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著有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等。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此文。
裸露 黧黑 冻疮 霹雳 砾石 虔诚蠕动 眩晕 蜷卧
腈纶 皱褶 挪动 草坝子 气喘吁吁接踵而至 熠熠烁烁
1.自由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勾画文中表明时间和立足点变化的词句。
2.根据勾画的词语,模仿景区游览示意图画出作者游览各拉丹冬的路线图。
3.作者游览各拉丹冬时,在不同的立足点拍摄了一些画面。跳读课文,简要概括这些画面的内容。
1.在这些画面中,哪一幅最让你震撼?请结合描写语句,说说理由。
例1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例2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这里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共同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氛围,突出了各拉丹冬地区的原始风景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
2.本文描写了作者游览冰塔林时难得一见的景物,语言并不华丽,却能打动读者。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其中的原因。
例1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想象冰川、冰山的形成变化,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例2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对冰窟中的风的描写,写“冰窟"的温暖,表现的是一种带有幻觉色彩的异样感受,使得本来严酷的环境带上了一丝温情。冰窟中的风本应是寒冷刺骨的,可作者却“感觉不到冷”,感喟于自然的永恒。这种细腻的感受富有女性特点,而超越眼前景物的思绪又颇有个人色彩。
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作者往往并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并将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这样的写法虚实结合,主客相融,带给读者一种富于厚度和深度的美。
基于对这种类乎万物有灵、自然崇拜色彩的雪山精神的耳濡目染,使马丽华在下笔描绘雪域风物的时候,尤其善于捕捉它们内在的神韵。——王社良《马丽华:特立独行的雪域文化歌者》
摄影和电视长于表现“我眼中的风景”,而游记则长于表现“我心中的风景”。——林非
游记的主体内容一般是对景物风貌的描写,但表达的重点却是作者的情感与思想。阅读游记,要读出作者的感受与思考,要从外部世界中读出观景主体内部的精神世界。
1.默读课文,找出并勾画表现作者游览过程中身心感受的语句,根据不同角度,尝试将勾画的语句分类。
2.有感情地分类朗读表现作者感受的语句。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我要死了。”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3.作者反复描写自己的身心感受,是想赞美各拉丹冬险峻的美景,表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力,还是想凸显人的坚韧伟大?
(1)以身心感受形成潜在线索。随着作者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腻,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作者细腻的感受从侧面表现出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也表现出作者的乐观与坚强,带给读者亲切、真实、可信的阅读感受。
(2)作者呈现大量痛苦的身心感受,符合她对自己“苦难美至上主义者”的定位。
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一一刘延《如风的马丽华》
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行走,做该做的事情,增添了几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3)反复叙写身心的痛苦也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
从作者的自然观角度来看,不断加重的身体痛苦,其实也是一种理解体验自然的方式。尤其对于各拉丹冬这样原始的自然来说,甚至是一种必需的方式。因为,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作者经历这一切后感受到自然的伟大,认识到自然远比人类更久远、更深邃。人类应该对自然持敬畏的态度。比如在文章结尾,作者就以“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点出了这种态度:人类伟大,但这种伟大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对自然持敬畏的态度。
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万千物象合成一个自然,万千物象又都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如此无一遗漏地包容了一切,当然包括微不足道的人类,当然也包括了更加微不足道的个人命运,以及通常我们所称之为欣悦或苦恼的幸与不幸。一一马丽华《藏北启示:超越苦难》
1.不同的游记,我们可以读出作者不同的审美倾向。《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是表现雄浑壮阔的景象,但二者表达各有不同,试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对比品析。
精致典雅,动态感强善用拟人,表现力强
平实随性而又十分工巧简洁而又不失幽默
2.朗读和品析下面的典型语句。
(1)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壶口瀑布》
梁衡以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动态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作者连用“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三个常用于写人的四字词语,描写壶口附近的河水,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带有了不同的情感,甚至成为人遭遇困难、阻碍时选择、心态的象征——有的果断放弃,有的伺机而动,有的灰心退却。
(2)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以洗练的语言大笔挥洒,以沉静的语言体现深邃、广阔、渺远的理性思考。
(3)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这里描写自己由于病痛而行动迟缓,幽默地将其比作霹雳舞中的一种舞步,让人忍俊不禁。
(4)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这里描写自己拍摄冰山时摔倒的情形和感受,痛彻心扉,但读来让人感受到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阅读资料,说说马丽华为什么被誉为“西藏的歌者”。
材料一: 马丽华1976 年来到西藏,直到2003年才离开,她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用来书写西藏,她所创作的关于西藏题材的一系列散文作品,是对其“做西藏的歌者”的最好诠释,是一曲曲为雪域高原谱写的动人的歌。她始终以西藏社会生活的参与者、西藏特有风貌的记录者和西藏地域文化的传播者的角色,深入西藏这个丰富的所在,深情地为雪域高原吟唱。
材料二: 在西藏的特殊而珍贵的岁月,对马丽华来说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回顾这些年在西藏的经历,马丽华动情地说:“一再体味着这片高地施予我的宽阔、宽厚、宽容、宽松,它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和文笔,我知道自己中庸、豁达、平和与泛爱的心境由何而来。”
漫长的融入和参与中,西藏对于马丽华而言已然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她曾深情地说,西藏是她的现实世界,也是她的精神世界,她在西藏生活的时间,是她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西藏已经深深地融入马丽华的个体生命中了。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1.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2.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我们的校园。(200字左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登勃朗峰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19课登勃朗峰-八下第五单元共2课时pptx、19登勃朗峰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23课马说--八下6单元共2课时pptx、23马说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7 壶口瀑布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17课壶口瀑布-八下第五单元共2课时pptx、17壶口瀑布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