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学案1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0112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学案1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0112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学案1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01128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学案
展开一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外力作用比较
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很迅速,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有些则进行得十分缓慢,但年长日久,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更为显著地变化。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特别提醒] 内、外力作用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类)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M):海岭、断层等;消亡边界(N):海沟、地缝合线等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阿尔卑斯山脉: 板块与 亚欧 板块相撞挤压,地壳隆起形成的。
安第斯山脉: 板块与 美洲 板块相撞挤压,地壳隆起形成的。亚洲东部岛弧链: 板块与 亚欧 板块相撞挤压, 板块受挤上拱形成的。
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与 亚欧 板块相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俯冲到 亚欧 板块之下行成。
东非大裂谷: 板块与 板块发生张裂形成的
红海: 板块与 非洲 板块之间张裂形成的。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印度洋、美洲、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形成了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②如图中b、c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③如图中d是板块张裂的地区,形成了东非大裂谷。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错开的情形。
(2)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波状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向上拱起,叫背斜。B处岩层向下弯曲,叫向斜。在地形上,A处成为谷地、B处成为山岭的情况称为地形倒置。
②断层:图中C处地层发生破裂,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其中E处叫地垒,常形成断块山;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eq \a\vs4\al([归纳提升] )
1.褶皱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如下面的图表所示:
2.断层的组合类型:地垒、地堑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1)利用向斜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如下图)
(2)利用背斜找油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故其分布于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如下图)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地表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下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1.含义: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
2.类型
(1)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成湖。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图中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⑤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而变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2)地表表面形态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3)断裂构造就是断层构造。( )
(4)安第斯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形成的。( )
(5)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提示] (1)× 变质作用也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3)× 断裂是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而断层是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岩层发生断裂并且有明显的位移。所以断裂不一定是断层,而断层属于断裂。
(4)× 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形成的。
(5)A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1.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A向B由老到新
(2)图中长腰山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1)D (2)B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形成高山和盆地
同时进行;
作用对地表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是来自地球外部的 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风化、 、搬运、
、固结成岩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形式
项目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隆起或断裂张开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
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红海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
两者相伴发生,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洋中脊
生长边界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形成巨大的山脉、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岛弧、海岸山脉;海沟
亚洲东部岛弧弧链、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褶皱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组合形式
岩层运动方向
地表形态
例证
图解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常形成块状山地
华山、庐山、泰山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找矿
因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了,所以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破坏工程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精品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精品导学案,文件包含2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导学案含答案doc、2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导学案含答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三节 天气系统导学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三节 天气系统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锋与天气,低气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注意提示,跟踪练习,方法技巧心得,归纳总结,规律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