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附: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来源~:*^出#版
A.惶急(huáng) 疮疤(chuāng) 掳去(lǚ) B.憎恨(zèng) 絮说(xù) 诘问(jié)
C.粗拙(zhuō) 震悚(sōng) 恭喜(gōng) D.疏懒(shū) 渴慕(kě) 辟头(pī)[
2.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倘使(tǎnɡ) 臂膊 书籍(jí) 切切喳喳 B.咒骂(zòu) 惶急 书斋(zhāi) 念念不忘
C.絮说(xù) 渴暮 孤孀(shuānɡ) 情有可原 D.胸脯(pú) 哀悼 粗拙(zhuō) 深不可测
3.下列句子组成的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说故事的人要针对人性的好恶来安排情节,须始终抓住听众的兴趣。②如果故事很长,则这种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功夫尤其重要。③说故事面对的听众则比较复杂,听众的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④谈天和说故事是有差异的。⑤谈天是和“谈得来”的人交谈,无须费许多心机去吸引对方。
A.④⑤①③②B.④⑤③①② C.⑤③②①④D.⑤④②①③
二填空题:
本文选自散文集(体裁)《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本文作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 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敬重, 又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三解答题: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3.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课 题:9.阿长与《山海经》
第 二 课时
修改与补充
教学目标:
1.围绕事件,抓典型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体会作者的多重刻画人物方法,分析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
3.观察体验生活中平凡的事与爱。
教学重点:围绕事件,抓典型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体会作者的多重刻画人物方法,并分析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围绕事件,抓典型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体会作者的多重刻画人物方法,并分析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认读相关生字,看认读的准确性(以生字表中的生字为准)。
2.指名运用生词口头造句(选择生字表中的词语,教师临时抽查)。
3.指名概括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后,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
师述:
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鲁迅对阿长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围绕事件,抓典型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体会作者的多重刻画人物方法,并分析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
修改与补充
3.观察体验生活中平凡的事与爱。
三、探究新知
(一)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部分(19-29),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么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提示: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可分组探究,每组4~6人,各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和记录员,由小组长牵头带领组员对每个问题积极讨论,形成统一意见,记录员记下最后结果,以备发言作答。)
明确:
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
我想她一向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
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完全消灭了”表达了“我”当时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之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表现了“我”震惊和感动的心理。)
3.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二)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明确:1.传神的描写:
(1).她生得黄胖而矮。(外貌描写)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动作描写)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4).“惶急地看着我”(神态描写)
2.先抑后扬的写法:作者由开始的“不大佩服”,到不耐烦,到空前敬意,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深入感悟: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还有什么样的感情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明确:(1)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2)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他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3)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地善良。(4)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修改与补充
四、当堂练习
本文作者通过 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 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 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 ,又 的复杂情感。
五、拓展拔高
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一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要求:1.认真思考,组织语言 2.字体工整,书写规范
3.时间:5分钟
六、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七、作业
完成《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
板书设计 9.阿长与《山海经》
描写
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先抑后扬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3、补救措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赏析语言,板书设计,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