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共7页。
9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带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2、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法学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游玩过百草园,也曾和他一起雪地捕鸟,还曾和他一起聆听过“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长。对于鲁迅,阿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鲁迅45岁的时候还专们写了这篇文章。那么,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对少年鲁迅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来探个究竟。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重点)
2.了解并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重点)
3.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文章朗读,整体感知
1. 用圈点勾画法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 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合作预习检测、展示。 ①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字_____,我国伟大的____家、____ 家、 ____家,代表作:小说集 《______》,散文集 《____》等 。 ②关于字音: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骇( ) 掳( )惶急( )疮疤( )诘问( ) 惧惮( )粗拙( ) 憎恶( ) 絮说( ) 理解下列词语: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反思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内可以自由讨论。 1.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三:组内研讨,成果展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明确问题一:适当引导,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明确问题二:引导归纳,教师小结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点评: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明确问题三: 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 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4.明确问题四: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目标导学四:总结存储,巩固提高 1.完成“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思路。 | [学法指导] 圈点勾画法:圈点勾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用一些比较固定的简单符号标出字、词、句、段。1.圈号:用圆圈将字词句甚至语段全部圈起来;2.点号:指在字下加黑点小圆圈或小三角符号;3.勾号:用对勾勾出所要突出的内容或增加内容;4.线号:主要指画横线或波浪线。 [教学提示] 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小组内订正字音和小组整体展示。 [学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 详略安排得当的好处:避免冗长的叙述过程,便于集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中心更突出。略写内容往往为详写内容作铺垫或作补充。 [教学提示]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学法指导] 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它的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2、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3、是作品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
板书设计
事情 | 形象特征 | 感情色彩 | 写 |
“长妈妈”名字来历 | 地位低下 | 同情 | 欲 扬 先 抑 |
喜欢切切察察 | 絮叨琐碎,纯朴直率 | “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我” | |
睡觉摆“大”字 | 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 “无法可想” | |
吃福桔 | 真诚、善良 | “不耐烦” | |
教给我很多道理 | 对孩子关心爱护 | “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 |
讲“长毛”故事 | 愚昧无知 | “空前敬意” | |
买《山海经》 | 对孩子关心爱护、善良仁慈 | “新敬意” |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速度课文,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目标导学二:合作交流,成果展示 在学生充分交流基础上,小组代表典型发言,老师补充总结: 1.明确: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2.明确:先抑后扬。 3.明确: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A、喜欢切切察察;B、不许我走动;C、睡觉摆大字;D、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E、讲“长毛”的故事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F、买《山海经》 4.明确:这些事件可以划分成两部分:抑一部分;扬一部分。根据这些事件的划分,又可以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开头部分,介绍阿长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然后是“抑”的部分。再就是“扬”的部分。最后是结尾部分补叙她的身世,并抒发怀念之情。其中“抑”的部分又可以划分成三个小层。 目标导学三:精读研讨,重点突破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老师补充 1.明确问题一:“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明确问题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明确问题三: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明确问题四: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7.明确问题七:“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目标导学四:总结存储,巩固提高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 [学法指导] 段落层次划分:1.按总分关系分层。2.按因果关系分层。3. 按并列关系分层。4. 按连贯关系分层。 [教学提示] 采用合作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学法指导] 精段研读:文章中写得精彩而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段和段落不一定是重点段,例如小说中某些感人的细节描写,游记中某些富含哲理的插叙,议论文中某些能给人以启迪的事例概叙等等,它们在文章中也许不是重点的段落而是处于从属的部分,但它们却往往体现了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语言文字风格上的独到之处,使读者在赏读 之余得到写作上的诸多启示。抓住精彩段并学会对它的分析,对于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进而提高自己全面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分析从字词句入手仔细研读揣摩,对理解文意必会有很大帮助。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进行精细阅读,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若干字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感、写法等方面去思考。 [学法指导] 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1.以人物为线索2.以事情为线索3.以物品为线索4.以地点为线索5.以时间为线索6.以感情为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才会疏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板书设计
《 阿长与<山海经>》
怀 念
爱
感 激
感情变化:不大佩服—不耐烦—新的敬意。欲扬先抑(先贬后褒)
材料安排: 详略得当 突出中心
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别具特色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0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字词学习,整体感知,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