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ppt课件
展开1.学习目标 2.知识积累 3.整体感知 4.精读细研 5.写作探究 6.课堂总结 7.布置作业 8.板书设计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准确把握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重点)2.掌握欲扬先抑及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写法;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的妙处。(难点)3.感受长妈妈的人格美,懂得做人应善良、宽厚、热情、乐于助人。(素养)
作者名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被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即写于这一动荡时期,本文是其中第二篇。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汇编。《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旧称大禹、伯益所作。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山海经》全书18篇,大致可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其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憎恶( ) 絮说( ) 烦琐( )掳去( ) 粗拙( ) 霹雳( )颈子( ) 诘问( ) 惧惮( ) 疮疤( ) 震悚( ) 画舫( ) 惶急( ) 孤孀( )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渴慕】非常思慕。【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情有可原】在情理上有可以被原谅的地方。【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1、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
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阿长”是俗人俗称,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第二部分(3~18):主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止。第三部分(19~31):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快速浏览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4、 文章开篇就介绍“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有何用意?
开篇介绍“长妈妈”这个称呼的由来,是在告诉读者“长妈妈”是一个不被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者形象。此外,以此开头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一个总体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从这些事件中,你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同学们,你从与阿长有关的这些事情中,能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喜欢“切察”的毛病“大”字的睡相
令人厌烦的规矩教给“我”许多道理
想方设法买来《山海经》
概括形象:文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长妈妈?
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
课文重点写了阿长买《山海经》一事,精读阿长买《山海经》一节(19—29),思考下面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因为她不识字,没文化,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 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表现了“我”震惊和感动的心理。
意外、很震惊, 很感动。
3.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4.作者详写阿长买《山海经的事件》有什么意图呢?同学们, 你们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呢。
这件事更能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 也能表现出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这怎么能不使作者怀念呢?
5.文章为什么要叫《阿长与 <山海经> 》?如果改成《长妈妈与 <山海经> 》不是更有敬意吗?
首先,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副实,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章的题目其实标志着文章的一半抑笔。其次,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妇女与一本古典著作怎么联系起来了呢?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最后,题目用的是作者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6.回顾全文,说说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
阿长是作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古籍。 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放在一起暗示了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课文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的笔墨写“我”如何讨厌长妈妈,这是“抑”。后半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写“我”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意,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她为“我”买回《山海经》的经过,使长妈妈的形象一下子凸显出来,这是“扬”。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既展现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文章围绕“阿长”和“《山海经》”来选材,选取了有关阿长的一些事,并重点写她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件事,刻画了阿长这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形象。
这篇叙事散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残留——粗野、庸俗、愚昧。文章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它,你一定能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三皇五帝,走近作者,相关介绍,山海经,字词积累,整体感知,表现中心的需要,细读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完美版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藤野先生》,《二十四孝图》,《无常》,《朝花夕拾》,学习目标,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朝花夕拾,再读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演示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详写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精读品析,疑难探究,语言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