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 配制溶液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 配制溶液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总体思路,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配置溶液》第一课时
课型
讲授新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科学计算,规范计算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执教教师在本堂课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强化计算注意事项。
同时本堂课在内容上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上一节《水是常用的溶剂》部分内容的延伸,“启下”是指对下一课时的实验“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和操作”做好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
再者,配置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实验室要配制一定浓度的酸、碱、盐溶液,医院里的许多药剂都有浓度要求,配农药、配消毒液等也要用到溶液组成的知识,因此本节的教学还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能看懂有关溶液组成的说明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为下节溶液配制实验打下铺垫;
(2)通过“支架搭建”,给予一定的支架,层层递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得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
(3)通过“小组讨论”,思维火花碰撞,在合作中探究新知;
(4)通过“评价修正”,学生自己学会评价,在不断的“生生”补充修正中归纳一般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真正将其内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选取贴近生活的溶液,让学生知道溶液配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科学来自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
(1)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理解;
(2)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1)学生自己评价、补充、修正不规范的地方,并总结计算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具准备
【资源】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在上一节,学生已学习过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这为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打下知识基础。鉴于学生对于溶液浓度的判断已有初步的“尝一尝”、“看一看”的生活经验,教师可加以引导,让学生知道判断浓度不仅要看溶质的量,还要看溶液的量。
2、能力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化学计算是初步接触,因而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有内化的基础,需要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分析、推理、评价、修正、归纳、总结等方法来获得新知识,使其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3、情感、价值取向
七年级学生对自然界充满好奇,但是对于计算往往表现出烦躁、不感兴趣,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安排活动、问题讨论、互相交流来增强师生、生生的情感沟通和思维碰撞。
教学策略
(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既能学到科学知识,又能在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并辅以小组讨论、分析与讲授相结合的综合式教学方法,充分联系实际,创设情境,通过讨论、分析等一系列师生活动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学法指导
思考与讨论、听讲与分析、表达与内化、评价与修正相结合的综合式学习方法,做到自主与合作相结合,验证性与探索性相结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能力,在交流表达中增长知识,在愉快合作中增进情感。
教学过程
设计
【总体思路】
由教师演示实验引入,通过比较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以及加溶质、加溶剂的后续实验,引导学生知道溶液浓度和溶质、溶剂的量密不可分。再展示两支装有氯化钠溶液的试管,通过学生思考、教师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由学生自己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后,秉承由知识到迁移,由简单套用到公式变换的理念,让学生进行简单计算、其他学生不断修正补充,并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科学计算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流程】
实际应用
重点突出
教师演示,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轻松过关
课题一
课题二
当堂突破
阶梯作业
高锰酸钾、氯化钠溶液浓度的比较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应用,归纳总结科学一般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搭建支架,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及含义
强化重点,布置有难度梯度的作业
层层递进,师为主导,生为主体,思考如何准确判断浓度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演示
创设情境
教师配制高锰酸钾溶液
提问:高锰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将配制好的高锰酸钾溶液倒入两支试管中,标志为A、B管,提问:A、B管浓度?
A B
加入高锰酸钾
C
A
A变成C浓度如何变化?如何判断?说明了什么?
加水
B D
B变成D浓度如何变化?如何判断?说明了什么?
认真观察教师演示
回答: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
A、B管浓度一致
举手回答:A到C变浓。因为颜色变深。说明了溶质的质量会影响浓度的大小。
B到D变稀。因为颜色变浅。说明了溶剂的质量会影响浓度的大小。
通过教师演示配制溶液,为下一课时奠定了基础,增加溶质、溶剂从而改变溶液浓度,并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知道浓度的大小和溶质、溶剂的量有关。
教师展示两支装有氯化钠溶液的试管。提问:溶质、溶剂?
E F
如何判断浓稀?
提示:实验室里的药剂不可随意尝。
两支试管的浓度不一样,但是尝不出来。说明看颜色、尝味道的方法都是比较粗略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更精确地表示浓度的大小。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追问:是不是浓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呢?如何判断?
学生没思路,教师加以引导,问(C试管)浓度较大的高锰酸钾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如何判断?
教师按照学生方案演示。
回答: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生:尝。咸的是浓的。
生1:两支试管继续加相同的氯化钠,哪支试管先成为饱和溶液,就说明其原浓度较大。
生2补充:继续加,不能再溶解氯化钠了,就说明达到了饱和状态。
回答:不是。
并思考方案。
思考,回答加溶质,看是否能溶解。
观察并判断,得出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状态没有关系。
高锰酸钾溶液浓度可以用颜色判断,食盐溶液浓度可以用尝味道判断,但这些方法均是粗略的,步步引导学生,但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关于学生上课可能提到的饱和和浓度关系问题,教师根据学情又设计了备用应对措施。渗透“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现有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一
搭建支架
得出概念
PPT展示支架一:
试管① :6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后形成96克的氯化钠溶液
试管②:6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后形成100克的氯化钠溶液
思考判断,说出判断原因:相同溶质,溶剂质量越小,溶液浓度越高。
搭建层层递进的支架,鼓励多种比较方案,激发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PPT展示支架二:
试管③ :6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后形成96克的氯化钠溶液
试管④:5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后形成96克的氯化钠溶液
思考判断,说出判断原因:相同溶剂,溶质质量越大,溶液浓度越高。
PPT展示支架三:
试管⑤ :6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后形成96克的氯化钠溶液
试管⑥:5克氯化钠完全溶解后形成100克的氯化钠溶液
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
PPT:
师板书:
溶质质量分数
= 1 \* GB2 ⑴概念:
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由学生自己思考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可以比较溶液浓度,从而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知道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浓度越大。并由学生上台补充板书,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生板书:
= 2 \* GB2 ⑵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讲授:生活中我们通过看溶质质量分数,就可以知道溶液的组成比例,知道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如果已知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问溶质质量?
如果已知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问溶液质量?
听讲,回顾生活中的事例。
生板书:
= 3 \* GB2 ⑶变式: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学生自主思考得出公式的变换,把黑板交给学生。
课题二
修正归纳
突出重点
PPT:
例1:将10g氯化钠完全溶解于990g水中,请问此时氯化钠溶液里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一位学生上台做题,其他同学在学案中完成。
下面的同学对黑板上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多次补充修正后,由学生归纳科学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此环节通过学生之间不断的评价、补充、修正,学生自己能够归纳出解题步骤外,还提高了观察、评价能力。
阶梯练习突出重点
PPT:
例2:医院里输液用的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计算要配制1000千克这样的生理盐水,需要氯化钠和蒸馏水各多少?
一位学生上台做题,其他同学在学案中完成。
下面的同学对黑板上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变式练习,难度递增,同时强调学生自主评价修正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学会解题技巧。
PPT:
例3:医院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为了配制1000kg质量的0.9%的生理盐水,需要10%的氯化钠溶液多少kg?
一位学生上台做题,其他同学在学案中完成。
下面的同学对黑板上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归纳稀释问题的关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4 配制溶液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 配制溶液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设计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5 水的组成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演示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