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南省株洲市某校九年级下期-期中考试_(化学)试卷人教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95767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湖南省株洲市某校九年级下期-期中考试_(化学)试卷人教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95767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湖南省株洲市某校九年级下期-期中考试_(化学)试卷人教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295767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湖南省株洲市某校九年级下期-期中考试_(化学)试卷人教版
展开1. 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以下有关酒精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高粱酿酒B.酒精挥发C.酒精燃烧D.酒精杀菌
2.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固体药品的取用
B. 称取氯化钠
C.. 盛H2集气瓶放置
D.. 读取液体体积
3. 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顺序与“氧气、二氧化锰、空气”的分类顺序一致的是( )
A.氮气、氧化钙、氢气B.硫、氧化铜、蒸馏水
C.水银、氯化钾、稀盐酸D.双氧水、红磷、食盐水
4. 《化学通讯》报道:“人造肉汉堡”的研制被称为突破性技术,可以减轻畜牧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人造肉”的营养价值接近真实肉类,它可以为人体补充的最重要的营养素 是( )
A.糖类B.蛋白质C.维生素D.无机盐
5. 偏硅酸钠(Na2SiO3)在洗涤剂、陶瓷、造纸、水泥等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B.+2C.+3D.+4
6. 有资料显示,pH与猪肉的新鲜度的关系见下表,猪肉在变质过程中酸性强弱的变化为( )
A.逐渐变弱B.保持不变C.逐渐变强D.无法确定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
B.微量元素对人体作用十分重要,必须大量服用
C.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D.幼儿患佝偻病的主要原因是缺碘
8. 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酒精做燃料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氧化反应
B.电解水制取氢气 2H2O====电解2H2+O2 分解反应
C.制取少量硫酸铜溶液 H2SO4+CuCl2=CuSO4+2HCl 复分解反应
D.碳还原氧化铜 2CuO+C====高温2Cu+CO2↑ 置换反应
9.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
C.碱溶液显碱性,则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10. 中国是把香椿当作蔬菜的唯一国家,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如香椿中含有的皂甙具有抗菌、防癌的作用,皂甙的化学式为C27H42O3。下列关于皂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个皂甙分子中含有21个氢分子
B.皂甙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皂甙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9:14:1
D.皂甙由27个碳原子、42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
11.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放置于空气中: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
B.高锰酸钾放入汽油中:很快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D.涤纶和羊毛燃烧:都可闻到一股烧毛发的焦糊味
12. 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原子个数变少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D.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2种
13. 中国诗词、成语和谚语中有些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点石成金”说明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熔点高的物理性质
D.“三金合冶成宝锷”中的“宝锷”是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14. 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这种“碱剂”可能是( )
A.食盐B.火碱C.草木灰D.生石灰
15. 复合材料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复合材料的组成包括基体和增强材料两部分,下列不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
A.玻璃钢B.碳纤维复合材料
C.铜锌合金D.钢筋混凝土
16.
A.AB.BC.CD.D
17. 学习化学经常使用归纳的方法。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
A.碳、硫、磷与氧气反应是化合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B.镁、铝、锌能与稀盐酸反应,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
C.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所有气体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D.碳与二氧化碳反应吸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
18. 下列试剂分别滴入Ca(OH)2、H2SO4、Na2SO4三种溶液中,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的是( )
A.Na2CO3溶液B.MgCl2溶液
C.Ba(NO3)2溶液D.酚酞溶液
19.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 )
A.图①:木炭在高温下和氧化铜反应
B.图②: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C.图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D.图④: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20. 为测定氧化铜和铜混合物的组成情况,取16g混合物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反应后,再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然后过滤、干燥,得17.8g固体,则原混合物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最简比为( )
A.10:1B.1:1C.4:1D.9:1
二、解答题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铝离子:________;
(2)消石灰:________;
(3)葡萄糖:________。
“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观察图,回答问题。
(1)微粒C的粒子符号是________。
(2)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________(填符号),
(3)微粒A、B、C、D、E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________(填编号)。
根据如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t2∘C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
(2)t2∘C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t1∘C时,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是________(填字母)。
(3)t2∘C,等质量的水溶解a、b、c三种物质形成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填字母)。
(4)b中含有少量a,提纯b的方法是________。
金属钪(Sc)是一种柔软、银白色的过渡金属。常用来制特种玻璃、轻质耐高温合金。
(1)相同条件下,取相同状态、相同大小的金属钪和锌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钪产生气泡速率明显更快,则金属活动性Sc________Zn(填“>”或“<”)。
(2)已知Sc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笔行业中经常用到铂、钌(Ru)等贵金属,现有5种含钌元素的物质:Ru、RuO2、Ru2O3、RuCl3、K2RuO4。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5种物质中钌元素的化合价一共有________种。
(2)从物质分类角度看,K2RuO4属于________(填选项);
A.化合物 B.氧化物 C.碱 D.盐
(3)H2与Ru2O3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可得到Ru,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B的组成元素相同,A、B、D、E、F为氧化物,H为改良酸性土壤常用的物质,下图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H________。
(2)操作Ⅰ为________。
(3)若G为无色溶液,J为白色沉淀,则E的化学式可能为________。
(4)若J为蓝色沉淀,写出I和G反应生成J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2)医院中常把硝酸铵固体放入装有水的橡皮袋中作临时致冷剂,为什么?
氯化钠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粗盐除含NaCl外,还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粗盐提纯的操作流程。
提供的试剂:Na2CO3溶液、K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BaNO32溶液、饱和NaCl溶液。
(1)欲除去溶液Ⅰ中的MgCl2、CaCl2、Na2SO4,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出a所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为:过量的NaOH溶液、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在滤液中加盐酸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提纯的NaCl配制500g0.9%的生理盐水,需要NaCl的质量为________g。
(4)下列操作中,可能导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___。
a.称取时,将氯化钠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
b.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c.用已有少量水的烧杯溶解氯化钠
d.转移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C装置收集氢气时,气体应从导管________(选填“b”或“c”)端通入;点燃甲烷前一定要________。
工业铁红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还含有少量的FeO、Fe3O4.为了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过程分析。
【资料】①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硫酸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H2C2O4⋅3H2O=====浓硫酸△CO2↑+CO↑+4H2O
②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和氢氧化钠。
(1)下列可用作草酸分解制取气体的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编号);
【问题讨论】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2)进入D中的是纯净、干燥的CO,则A、C中的试剂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3)写出A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开始时为什么要先通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F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装置D中CO与Fe3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分析与计算】
(7)称取铁红样品12.0g,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实验后称得装置E增重8.8g,则此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结果保留到0.1%);
【实验反思】
(8)本实验中如果样品没有完全参加反应,则测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9)写出该装置的一个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罩生产所需的重要物质之一就是熔喷布。熔喷布是聚丙烯材料,现已知道有机物烯类家族些成员的化学式如下:乙烯为C2H4、丙烯X、丁烯C4H8、戊烯为C5H10…请你根据烯类家族化学式特点寻找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丙烯X的化学式:________。
(2)若12克碳元素理论上完全转化为丙烯时,所得丙烯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华雪在网上购买了一根“金链子”作为道具,标签说明其为铜锌合金。兴趣小组围绕“金链子”进行了以下探究,请参与并完成有关计算:
(1)测定铜的含量:取样品20g,和足量稀硫酸充分混合,待反应完全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13.5g。该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测定稀硫酸的浓度:再取三份不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加入到三份100g相同浓度的硫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试计算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南省株洲市某校九年级下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A.高粱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酒精杀菌是酒精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2.
【答案】
A
【考点】
固体药品的取用
量筒的使用
托盘天平的使用
实验操作规范
常见气体的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故正确;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故错误;
C.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盛H2集气瓶放置时应倒放,故错误;
D.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错误;
故选A。
3.
【答案】
C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氧化物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
【解析】
氧气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二氧化锰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也属于化合物、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解答】
A、氮气属于单质、氧化钙属于化合物、氢气属于单质,故A错误;
B、硫属于单质、氧化铜属于化合物、蒸馏水属于氧化物,故B错误;
C、水银属于单质、氯化钾属于化合物、稀盐酸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双氧水属于混合物、红磷属于单质、食盐水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4.
【答案】
B
【考点】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六大类营养素: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A、糖类在粮食等谷物中含量较多,故不正确;
B、瘦肉类含有较多蛋白质,故正确;
C、蔬菜水果中含有较多维生素,故不正确;
D、无机盐存在于盐类物质中,故不正确;
故选B。
5.
【答案】
D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偏硅酸钠(Na2SiO3)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3=0,则x=+4价,故选D。
6.
【答案】
A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解析】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据此结合表中数据、新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根据表中数据,肉越新鲜,其pH越小,酸性越强,则猪肉在变质过程中pH逐渐增大,酸性逐渐变弱。故选A。
7.
【答案】
C
【考点】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维生素不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糖类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选项错误;
B、微量元素在人体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过度服用,造成中毒,选项错误;
C、维生素是人体重要营养物质,人体内缺乏维生素C时会引起坏血病,选项正确;
D、佝偻病是由于缺少维生素D导致的,选项错误;
故选C。
8.
【答案】
D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反应类型的判定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
解:A、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但氧化反应不是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应为通电,氢气、氧气后面没有标注气体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H2O====电解2H2↑+O2↑,故选项错误.
C、硫酸与氯化铜溶液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
【答案】
B
【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常见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碱的概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与水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B、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正确;
C、碱溶液显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碳酸钠是盐不是碱,故选项推理错误;
D、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因为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造成的,发生的物理变化,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10.
【答案】
C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
A.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B.根据分子结构与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解答】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皂甙分子中含有42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故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皂甙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皂甙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C.由化学式可知,皂甙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7:42:3=9:14:1,故正确;
D.皂甙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每个皂甙分子由27个碳原子、42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故错误;
故选C。
11.
【答案】
A
【考点】
物质的物理性质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实验现象分析
【解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
A.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放置于空气中会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故A正确;
B.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故B错误;
C.碱遇石蕊变蓝色,所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颜色变蓝,故C错误;
D.羊毛燃烧可闻到一股烧毛发的焦糊味,涤纶燃烧没有烧焦的羽毛味,故D错误;
故选A。
12.
【答案】
D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进行分析解答即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不变.
【解答】
解: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CH4+H2O====一定条件CO+3H2,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错误;
B、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错误;
C、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由−4→+2,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0,错误;
D、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CH4和H2O,共2种,正确;
故选D.
13.
【答案】
A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果;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D.“宝锷”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
【解答】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果,故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点石成金”不能说明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故B错误;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故C错误;
D.“三金合冶成宝锷”中的“宝锷”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故D错误;
故选A。
14.
【答案】
C
【考点】
盐的概念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物质是一种盐,水溶液显碱性。
【解答】
由题意可知,该物质是一种盐,水溶液显碱性。
A、食盐溶液显中性,故错误;
B、火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碱,故错误;
C、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盐,且溶液显碱性,故正确;
D、生石灰是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C。
15.
【答案】
C
【考点】
复合材料、纳米材料
【解析】
根据已有的材料的类别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A.玻璃钢是在塑料中加入玻璃纤维制成的,属于复合材料;
B.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经碳化及石墨化处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属于复合材料;
C.铜锌合金属于金属合金的一种,而金属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所以锌合金是金属材料;
D.钢筋混凝土中含有不同的材料成分,属于复合材料;
故选C。
16.
【答案】
B
【考点】
实验方案的评价
物质的鉴别、推断的综合应用
【解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分析鉴别方案的正确性。
【解答】
A.氯化铵为白色晶体,磷酸二氢钙为灰白色,观察外观可以鉴别,故A正确;
B.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滴加酚酞都变红,无法鉴别,故B错误;
C.热塑性塑料加热可以变为液体,热固性和热塑性塑料可以通过加热鉴别,故C正确;
D.根据纯金属与其合金硬度不同可以通过相互刻划鉴别,故D正确;
故选B。
17.
【答案】
D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金属与酸的反应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碳、硫、磷与氧气反应是化合反应,但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就不是化合反应,故A错误;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以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而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行,如铜不能与酸反应,故B错误;
C.有些气体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如二氧化碳,故C错误;
D.化学变化时,不仅有物质种类的变化,而且还有能量的变化,有的变化体现为吸热,有的变化体现为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18.
【答案】
A
【考点】
盐的化学性质
实验现象分析
【解析】
根据题意,选择是滴入Ca(OH)2、H2SO4、Na2SO4三种溶液中,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的物质,结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硫酸钠溶液不反应,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选项正确。
B、MgCl2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与硫酸不反应,与硫酸钠溶液不反应,不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选项错误。
C、Ba(NO3)2溶液与H2SO4、Na2SO4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选项错误。
D、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Ca(OH)2、H2SO4、Na2SO4分别显碱性、酸性、中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红色、无色、无色,不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9.
【答案】
D
【考点】
实验与图像的综合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是铜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会变小但不会为0,故A错误;
B.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能改变过氧化氢是分解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故B错误;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溶液的pH会变小,但不会变成中性或酸性,故C错误;
D.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20.
【答案】
D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则
CuO∼Cu(OH)2 Δm
80 98 18
x 17.8g 1.8g
可列关系式:8018=x1.8g,氧化铜质量为8g,8g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含量为8g×1664+16×100%=1.6g,则混合物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6g−1.6g):1.6g=9:1,故选D。
二、解答题
【答案】
(1)3Al3+
(2)Ca(OH)2
(3)C6H12O6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离子的定义、分类及符号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
(1)根据离子符号的书写和化学符号周边数字的意义解答。
(2)根据消石灰是指氢氧化钙解答。
(3)根据葡萄糖的分子构成书写化学式解答。
【解答】
(1)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书写离子符号时,离子所带电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电量在前,电性在后,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所以3个铝离子表示为3Al3+;
故答案为:3Al3+。
(2)消石灰是指氢氧化钙,其化学式为Ca(OH)2;
故答案为:Ca(OH)2。
(3)一个葡萄糖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学式为C6H12O6;
故答案为:C6H12O6。
【答案】
(1)Mg2+
(2)CE
(3)B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
(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等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2)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解答。
(3)根据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和元素的定义分析回答。
【解答】
(1)由图可知,微粒C的核外电子数是2+8=10,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2,该微粒属于镁离子,符号是:Mg2+,
故答案为:Mg2+。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E,
故答案为:CE。
(3)微粒A、B、C、D、E中,B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达到了稳定结构,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
故答案为:B。
【答案】
(1)50g
(2)c
(3)b
(4)降温结晶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溶解度曲线的综合应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
(1)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分析解答。
(2)根据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大,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分析解答。
(3)根据t2∘C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解答。
(4)根据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c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分析解答。
【解答】
(1)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在t2∘C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50g;
故答案为:50g。
(2)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三种物质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大,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是c;
故答案为:c。
(3)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C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所以t2∘C,等质量的水溶解a、b、c三种物质形成的饱和溶液的质量最大的是b;
故答案为:b。
(4)由于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c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b中含有少量a,提纯b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答案】
(1)>
(2)2Sc+6HCl===2ScCl3+3H2↑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
(1)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活动性越强解答。
(2)已知Sc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c+6HCl===2ScCl3+3H2↑。
【解答】
(1)相同条件下,取相同状态、相同大小的金属钪和锌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钪产生气泡速率明显更快,则金属活动性Sc>Zn;
故答案为:>。
(2)已知Sc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c+6HCl===2ScCl3+3H2↑;
故答案为:2Sc+6HCl===2ScCl3+3H2↑。
【答案】
(1)4
(2)AD
(3)Ru2O3+3H2====△2Ru+3H2O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Ru中钌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RuO2中钌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Ru2O3中钌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RuCl3中钌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K2RuO4中钌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故钌元素的化合价一共有4种。
(2)从物质分类角度看,K2RuO4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化合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故K2RuO4不属于氧化物;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K2RuO4中不含有氢氧根离子,故K2RuO4不属于碱;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故K2RuO4属于盐;
故选AD。
(3)H2与Ru2O3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Ru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u2O3+3H2====△2Ru+3H2O。
【答案】
(1)Ca(OH)2
(2)过滤
(3)MgO或Al2O3或ZnO
(4)2NaOH+CuCl2=2NaCl+Cu(OH)2↓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的综合应用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1)根据题意找出突破口,推断物质名称,然后书写化学式。
(2)根据操作后固液分离分析解答。
(3)根据C生成EE与盐酸反应生成G,G与I能生成白色沉淀J分析解答。
(4)根据物之间的关系推断化学反应,然后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
A、B、D、E、F为氧化物,H为改良酸性土壤常用的物质,可推断H为氢氧化钙,A、B的组成元素相同可推测A为过氧化氢,B为水,则D为催化剂二氧化锰,C为氧气;
(1)由推断可知,H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故答案为:Ca(OH)2。
(2)经过操作Ⅰ后固液分离,所以操作Ⅰ为过滤;
故答案为:过滤。
(3)若G为无色溶液,J为白色沉淀,则E可能是镁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或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铝,或锌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锌;
故答案为:MgO或Al2O3或ZnO。
(4)若丁为蓝色沉淀,则E为氧化铜,G为氯化铜,由于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钠,所以I和G反应是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Cl2=2NaCl+Cu(OH)2↓;
故答案为:2NaOH+CuCl2=2NaCl+Cu(OH)2↓。
【答案】
(1)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2)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温度降低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
(1)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2)医院中常把硝酸铵固体放入装有水的橡皮袋中作临时致冷剂,因为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温度降低。
【解答】
(1)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故答案为: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2)医院中常把硝酸铵固体放入装有水的橡皮袋中作临时致冷剂,因为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温度降低。
【答案】
(1)BaCl2溶液,Na2CO3溶液
(2)NaOH+HCl===NaCl+H2O或Na2CO3+2HCl===2NaCl+H2O+CO2↑
(3)4.5
(4)b
【考点】
粗盐的提纯
盐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溶液配制中的误差分析
【解析】
(1)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化镁;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滴加过量的氯化钡完全除去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先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完全除去氯化钡,再滴加过量的碳酸钠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所以按滴加顺序依次为:过量的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
(2)在滤液中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或Na2CO3+2HCl===2NaCl+H2O+CO2↑。
(3)用提纯的NaCl配制500g0.9%的生理盐水,需要NaCl的质量为500g×0.9%=4.5g。
(4)a.称取时,将氯化钠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使用游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偏少,导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偏少,导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c.用已有少量水的烧杯溶解氯化钠,水的量偏多,导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溶液具有均一性,转移时,有少量溶液溅出,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
(1)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化镁;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滴加过量的氯化钡完全除去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先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完全除去氯化钡,再滴加过量的碳酸钠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所以按滴加顺序依次为:过量的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
故答案为:BaCl2溶液;Na2CO3溶液。
(2)在滤液中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或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NaOH+HCl===NaCl+H2O或Na2CO3+2HCl===2NaCl+H2O+CO2↑。
(3)用提纯的NaCl配制500g0.9%的生理盐水,需要NaCl的质量为500g×0.9%=4.5g;
故答案为:4.5。
(4)a.称取时,将氯化钠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使用游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偏少,导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a错误;
b.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偏少,导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b正确;
c.用已有少量水的烧杯溶解氯化钠,水的量偏多,导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c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转移时,有少量溶液溅出,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答案】
(1)锥形瓶
(2)BF,CaCO3+2HCl===CaCl2+H2O+CO2↑
(3)b,验纯
【考点】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综合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气体的干燥(除水)
常见气体的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仪器①是锥形瓶;
(2)实验室采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B为发生装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要制备较为干燥的二氧化碳,因此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并用浓硫酸干燥,所以选择F为收集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氢气密度比水小,且不易溶于水,所以从短口进气,长口将水排出,达到收集气体的目的;甲烷为易燃易爆气体,点燃前需要检查气体纯度。
【答案】
(1)d
(2)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3)2NaOH+CO2===Na2CO3+H2O
(4)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5)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6)4CO+Fe3O4====高温3Fe+4CO2
(7)73.3%
(8)偏大
(9)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选取方法
气体的净化(除杂)
气体的干燥(除水)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碱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一氧化碳的毒性
【解析】
(1)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硫酸作用下受热分解,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需要加热,可用作草酸分解制取气体的装置是d。
(2)进想入D中的是纯净、干燥的CO,首先用氢氧化钠溶液能除去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然后用浓硫酸干燥一氧化碳气体,则A、C中的试剂依次是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3)A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的反应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4)加热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实验开始时要先通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是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5)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F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6)装置D中CO与Fe3O4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O+Fe3O4====高温3Fe+4CO2。
(7)实验后称得装置E增重8.8g,说明反应生成了8.8g二氧化碳,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一半来自样品,则铁元素的质量为12.0g−(8.8g×3244×100%÷2)=8.8g,则此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为×100%≈73.3%。
(8)本实验中如果样品没有完全参加反应,导致计算铁元素的质量偏大,则测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会偏大。
(9)该装置的一个缺陷:缺少尾气处理装置,一氧化碳逸散会污染空气。
【解答】
(1)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硫酸作用下受热分解,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需要加热,可用作草酸分解制取气体的装置是d;
故答案为:d。
(2)进想入D中的是纯净、干燥的CO,首先用氢氧化钠溶液能除去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然后用浓硫酸干燥一氧化碳气体,则A、C中的试剂依次是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3)A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的反应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2NaOH+CO2===Na2CO3+H2O。
(4)加热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易发生爆炸,实验开始时要先通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是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故答案为: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5)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F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6)装置D中CO与Fe3O4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O+Fe3O4====高温3Fe+4CO2;
故答案为:4CO+Fe3O4====高温3Fe+4CO2。
(7)实验后称得装置E增重8.8g,说明反应生成了8.8g二氧化碳,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一半来自样品,则铁元素的质量为12.0g−(8.8g×3244×100%÷2)=8.8g,则此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为×100%≈73.3%;
故答案为:73.3%。
(8)本实验中如果样品没有完全参加反应,导致计算铁元素的质量偏大,则测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会偏大;
故答案为:偏大。
(9)该装置的一个缺陷:缺少尾气处理装置,一氧化碳逸散会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答案】
(1)C3H6
(2)解:设丙烯的质量为x,
根据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则:x×12×312×3+6×100%=12g
解得:x=14g,
答:若12克碳元素理论上完全转化为丙烯时,所得丙烯的质量是14g。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解析】
根据乙烯、丁烯、戊烯的化学式可知,每个分子中氢原子数是碳原子数的2倍解答。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解答。
【解答】
(1)根据乙烯、丁烯、戊烯的化学式可知,每个分子中氢原子数是碳原子数的2倍,所以丙烯的化学式为C3H6。
(2)解:设丙烯的质量为x,
根据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则:x×12×312×3+6×100%=12g
解得:x=14g,
答:若12克碳元素理论上完全转化为丙烯时,所得丙烯的质量是14g。
【答案】
(1)67.5%
(2)解:设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x 0.5g
982=x0.5g
x=24.5g
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5g100g×100%=24.5%
答: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5%。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金属与酸的反应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解析】
(1)根据锌和稀硫酸反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所以13.5g是铜的质量解答。
(2)把生成氢气的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出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解答即可。
【解答】
(1)锌和稀硫酸反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所以13.5g是铜的质量,则该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3.5g20g×100%=67.5%;
故答案为:67.5%。
(2)解:设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x 0.5g
982=x0.5g
x=24.5g
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5g100g×100%=24.5%
答: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5%。名称
新鲜肉
次鲜肉
变质肉
pH
5.8∼6.2
6.3∼6.6
>6.7
选项
被鉴别物质
鉴别方法
A
NH4Cl与CaH2PO42
观察外观
B
Na2CO3溶液与NaOH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
C
热固性和热塑性塑料
加热
D
纯金属与其合金
相互刻划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样品的质量/g
10
20
3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0.2
0.4
0.5
2021-2022学年湖南株洲市某校九年级期中检测_(化学)试卷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南株洲市某校九年级期中检测_(化学)试卷人教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多选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湖南省岳阳市某校2021年某校期中考试_九年级_(化学)试卷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湖南省岳阳市某校2021年某校期中考试_九年级_(化学)试卷人教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某校九年级期中考试_(化学)试卷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某校九年级期中考试_(化学)试卷人教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