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短文两篇 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22年)
展开第13课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 重点难点 |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
1.作者简介
(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著有《随笔》《新工具》等。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除此之外,还写有法律、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
(2)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本名邓拓,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2.写作背景
(1)《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2)《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基础知识】
1.生字注音
怡情(yí) 统筹(chóu) 藻饰(zǎo)
狡黠(xiá) 咀嚼(jǔ jué)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gāo)
死抠(kōu) 吹毛求疵(cī) 豁然贯通(huò)
2.词语解释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重点01】谈读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通读课文,品析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接着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品味语言特色】
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牡蛎,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阅读课文,体会本文的主旨。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来完善自我。
【重点02】不求甚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字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的原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什么例子?
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摆出错误论调,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2~8):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9):论述“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样“活读书”。
【感悟精彩句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把握文章主旨】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1)运用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2.破立结合。
本文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素材积累:
1.培根的故事
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hoɡ,意为“猪”)和培根(bacon,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办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2.请你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名人读书的趣事。
【点拨示例】
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一、语基达标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① ,数学使人 ② ,科学使人 ③ ,伦理学使人 ④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词中书写有误的字。
(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只选序号)
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
我会选:① ②
③ ④
2.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成为江河卫士。
B.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下面的句子,填入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A.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读书使人充实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C.作文使人准确,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
D.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
二、课内精彩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5.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什么作用?
6.作者对读书的看法是怎样的?
7.有人认为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反对陶渊明的读书方法,联系你的读书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三、课外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时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书万卷始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好过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得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余暇不去利用,实在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8.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9.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 ;二是 。三是 。
10.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11.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案:
1.(1)黠 羡 拮—诘 辨—辩 (2)①C ②A ③D ④B
2.B A、C、D三项中的“不求甚解”指只需观其大意的读书方法;B项中的“不求甚解”指不求深刻理解的学习态度。
3.A B项,主语残缺,可以将“随着”删除;C项,一面对两面,“保护得好”和“损失的大小”不对应,“好”后加上“坏”;D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杂糅,可将“关键在于”删除。
4.B
5.引用原文,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论述有的人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肯定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
6.读书要虚心,要会意,注意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7.略
8.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9.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 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 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10.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通过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余暇读书的事例,与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11.“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