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堂检测
展开课时分层作业(四)
(建议用时:40分钟)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下图是我国某地的居住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建造图中建筑形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
B.地表形态和土壤性质
C.气温和降水量状况
D.植被类型和地质构造
2.图中居住景观分布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洪水泛滥
C.地层下陷 D.水土流失
1.B 2.D [第1题,图中居住景观为窑洞,窑洞这一建筑形式多出现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利用高原地形和黄土的直立性而建造。第2题,图中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读图,图中①②两地均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据此完成3~5题。
3.形成图中①地“千沟万壑”景观的自然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
4.下列地理现象中,①②两地共有的是( )
A.冬季河流结冰 B.广泛种植玉米和水稻
C.季风气候显著 D.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5.图中①②两地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平整土地 B.改良土壤
C.修建梯田 D.植树种草
3.B 4.C 5.D [第3题,图中①地是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景观的自然原因是流水侵蚀。第4题,图中①地位于黄土高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河流结冰,广泛种植小麦和谷子,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②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河流不结冰,广泛种植水稻,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①②两地都属于季风气候。第5题,图中①②两地共同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有效措施是植树种草。②地地形以山地为主,不适宜平整土地;缓坡适合修梯田;①地为黄土高原,无需改良土壤。]
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量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读图,完成6~8题。
6.花园口站年径流量及输沙量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年径流量和输沙量都增大
B.年径流量和输沙量都减小
C.年径流量增大,输沙量减小
D.年径流量减小,输沙量增大
7.产生图示水沙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上游植树造林
C.流域降水增多 D.上游修建水库
8.该变化可能导致下游地区( )
A.河口三角洲增长减慢 B.淤积增加,河床抬升
C.洪涝灾害加重 D.土地荒漠化
6.B 7.D 8.A [第6题,读图分析可知,花园口站50、60年代的输沙量为5~27亿吨,径流量为200~860亿立方米;70年代输沙量为6~18亿吨,径流量为260~570亿立方米;80、90年代输沙量为2~13亿吨,径流量为130~620亿立方米,故年径流量及输沙量总体变化都呈减小趋势。故答案选B项。第7题,全球变暖会导致中纬度变得干旱,致黄河水量减少,但水量不会减少太多,A项错误;中上游植树造林能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可以减沙,但不会减少水量,B项错误;流域降水增多会导致水量增加,C项错误;中上游修建水库可以大量蓄水,发挥水库的灌溉、供水效益,加上水库下渗,会导致流量大量减少;水库蓄水会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所以修水库可大量减水减沙,D项正确。故答案选D项。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由于水库的建设,入库泥沙减少,从而会导致三角洲增长减慢。]
鱼鳞坑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能够拦截坡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下面两图分别为鱼鳞坑示意图和景观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点中最适宜植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9.C 10.D [第9题,在③地点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拦截坡面径流,保持水土。第10题,鱼鳞坑的主要作用是拦截坡面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故有利于物质的沉积。]
11.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问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4)将下列治理措施和对应的治理目的进行连线。
A.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B.调整产业结构
C.修坝筑堤,疏通河道
D.建设分洪、蓄洪区
E.建设水利枢纽
F.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①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水源
②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③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④便于航运和防洪
⑤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⑥减轻河水污染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利影响主要是在黄河的下游形成了冲积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对本区域(土壤养分流失、农作物减产等)及对其他区域(形成“地上悬河”、水库淤积等)。第(3)题,图中治理措施有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第(4)题,只需理解每项措施的目的即可。
[答案] (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2)造成黄土高原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径流的能力降低。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4)A—⑥ B—⑤ C—③ D—④ E—① F—②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易错题)“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13.“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12.C 13.D [第12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恶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第13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4~15题。
14.对图示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在a、b、c、d四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
A.a地——种草护坡 B.b地——沟头防护
C.c地——打坝建库 D.d地——修筑梯田
1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C 15.B [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黄土塬,其治理措施主要是平整土地,建防护林网;b为缓坡,可修水平梯田;c为沟谷,其治理措施是打坝建库,拦泥蓄水;d为陡坡,应种草护坡。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丙、丁两地位于阴坡,采光差;甲、乙两地相比,乙位于山脊上,不易积水。]
16.下图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百分比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________造成的;其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最主要的因素。
(2)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面积巨大,其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3)土地荒漠化带来的最突出的气象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的“过度樵采”一项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解决“过度樵采”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5)为了防止我国土地荒漠化继续扩大,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图形式较新颖,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土地荒漠化带来的气象灾害主要是沙尘暴,荒漠化治理的措施主要是提高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答案] (1)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过度樵采
(2)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
(3)沙尘暴
(4)过度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生活燃料 因地制宜地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
(5)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高中地理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a href="/dl/tb_c400434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后复习题</a>,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测试题,共6页。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课后复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卢萨蒂亚棕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问题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