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导学案
展开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 素养目标 | 任务设定 |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 1.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 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掌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情况,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人地协调观) 3.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的思路和方法。(综合思维) | 1.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2.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的过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是什么? 4.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5.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6.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 |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2.分布: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的过渡区域。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大多位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微思考] 我国有哪些生态脆弱区?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生态脆弱区有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等。原因: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大,因此,生态脆弱区广泛分布。
二、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1.范围:黄土高原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
2.生态环境脆弱
地理要素 | 特征及表现 | |
特征 | 表现 | |
位置 | 过渡性 | 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
气候 | 较为干旱 |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干燥的春季不利于地表植被的及时恢复 |
土壤 | 黄土土质疏松 | 黄土以细粉沙为主,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 |
地形 |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 长期的流水侵蚀,塑造了黄土高原塬、墚、峁和沟谷等多种特殊的地貌形态 |
植被 | 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降低,加之气候干燥,植被难以恢复 |
[易错警示] 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分布区中在我国分布最为集中、典型的区域。
[图表点拨] 教材第24页图213,该图展示出:
(1)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的地形、地势特点,海拔多在800~3 000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特征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微思考]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是否相同?
提示:不相同。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三、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广,时空分布集中。
2.自然灾害易发: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害最为常见。洪水和暴雨还会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壤肥力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
[名师点拨]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水土流失问题主要出现在黄土高原地区。 ( )
2.在古代,黄土高原没有水土流失。 ( )
3.黄土高原的常见自然灾害就是水旱灾害。 ( )
4.水土流失主要危害下游地区。 ( )
提示:1.×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水土流失现象在许多地区都有出现。
2.×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自古就有,只不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3.× 黄土高原的自然灾害多达20余种,除水旱灾害外,还有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常见的自然灾害。
4.× 水土流失不仅会使下游河湖淤积,同时也会使当地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 | 坡地 | ①防止山体滑坡的抗滑桩;②储水护坡的鱼鳞坑;③挖引流渠和水平沟,减少坡面径流、增加下渗 |
沟谷 | ①修建淤地坝以保土蓄水;②修拦沙坝、谷坊坝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 | |
生物措施 | ①植树种草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种生物措施削减暴雨和径流对地表的侵蚀能力,提高表土的抗蚀能力;②乔灌草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
农业技术措施 | ①塬面和较陡山坡发展林草业,山下缓坡和沟谷发展种植业;②实施间作套种、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等耕种手段,采用地膜覆盖及喷灌、滴灌等生产和灌溉技术,增强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
[名师点拨]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要兼顾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来治理严重的水土流失,还要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2.优化产业结构
(1)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商品率。
(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
(3)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1)快速的人口增长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把下列地区与相对应的治理措施连接起来。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
北方那消失了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面积却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这季节那里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他(省委书记乔伯年)出生在那里,闭住眼也能看见故乡一年四季的景象。
——路遥《平凡的世界》
问题1 (综合思维)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形成与哪一种外力作用有关?
提示:流水侵蚀。
问题2 (综合思维)水土流失可能诱发和加剧哪些自然灾害?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提示: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制约当地的农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问题3 (人地协调观)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这与黄土质地有何关系?这种土质对水土流失有何影响?
提示:黄土直立性较强,适宜建窑洞。但黄土极易受到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问题4 (综合思维)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提示: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
1.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2.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并且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两类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因素 | 具体影响 |
地形 | 坡度影响地表径流速度→流水冲刷能力强弱 |
土质 | 抵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强弱 |
气候、气象 | 降水强度影响对地表冲刷力的大小 |
植被覆盖率 | 水土保持能力 |
地质灾害 | 加剧水土流失 |
(2)人为原因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
1.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流域( )
A.降雨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2)该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地面沉降
(3)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小,河道泥沙淤积少
B.径流量增大,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增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有利于内河航运
(1)A (2)B (3)C [第(1)题,通过读图分析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量与降水量变化大体相同,从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判断出该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该河流中游汛期月平均输沙量可达1亿吨,说明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第(3)题,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含量大,易造成下游水库和河道泥沙淤积。]
水土流失的治理 |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分别说出甲、乙、丙、丁四处合理利用和治理的措施。
提示:甲处为黄土塬,通常为常用耕地,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田林网,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乙处为缓坡,因地制宜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业生产,减少水土流失。丙处为陡坡,实施封坡育林育草,拦截、涵蓄坡面径流,保持水土。丁处为沟谷,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提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表破碎,小流域指坳沟和河沟等河道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地。这种沟道遍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地区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在治理中强调的是“综合”的观念,即治理水土流失时各种方法、措施的配合使用。把小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沟谷、缓坡和塬面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 修水平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资源,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线上,可减缓水的流速,有利于水土保持。
生态脆弱区发展的分析思路
(1)影响: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分析。如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导致当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粮食减产;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旱涝威胁加重。
(2)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一般从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多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原因分析要结合区域特征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照搬模板。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在不同地区其主要人为因素是有差异的,过度垦殖、农牧争地是农牧交错地带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度放牧、开矿是内蒙古草原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樵、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西部绿洲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3)综合治理: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
2.读图,回答(1)~(2)题。
(1)为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处种草护坡 B.②处打坝建库
C.③处平整土地 D.④处修筑梯田
(2)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雨水下渗 D.雨水蒸发
(1)D (2)A [第(1)题,由图示区域位置可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根据①②③④四处的位置可知,①处较平坦,可以平整土地,②处是陡坡,应种草护坡,③处为沟谷,应打坝建库,④处为缓坡,可修筑梯田。第(2)题,平整土地可以减小坡度,增加雨水下渗,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人地协调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业、交通及人们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中国荒漠化土地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延伸长达5 500 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具体如下图所示:
看位置 | 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大部、黄土高原北部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地区 | |
析原因 | 自然 |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条件) |
人为 | 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 |
定措施 |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③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④控制人口增长 |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北方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5.5%,日趋严重的土地沙化正影响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人们发展工农业生产
B.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C.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D.气候干旱
(2)防治荒漠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应是( )
A.恢复自然植被 B.普及防治荒漠化知识
C.集资防治 D.设置大沙坝固沙
(1)C (2)A [第(1)题,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荒漠化。第(2)题,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
本题组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
课 堂 小 结 | 课 堂 速 记 |
1.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2.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是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气候较为干旱、黄土土质疏松、地表形态沟壑纵横、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4.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易发、影响农业生产。 5.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有:治理水土流失,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需治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
题组1 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
下图是我国沿38°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乙地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水体污染
C.土地沙漠化 D.土地盐碱化
2.造成乙地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①破坏植被 ②夏季多暴雨 ③土质疏松 ④距海遥远,气候干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A 2.C [第1题,读图可知,乙地大约位于北纬38°,东经112°,根据经纬度和海拔可以判断,乙地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选A项。第2题,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自然原因,破坏植被属于人为原因,①错误。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地带,降水集中在夏季,②正确,④错误。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土质疏松,抗流水侵蚀能力差,③正确。故选C项。]
题组2 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下图是黄土高原某县河流下游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严重的水土流失对该县造成的影响包括( )
①加重河流泥沙淤积 ②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③使沟壑逐渐趋于平坦 ④有利于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B 4.A [第3题,图中乙地坡度最大,植被覆盖情况最差,所以图中乙地的水土流失最严重。第4题,水土流失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发展农业。]
题组3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下图为定西市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区域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造地形 B.防治水土流失
C.增加热量 D.改变复种指数
6.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②增加农民收入 ③延长产业链
④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B 6.A [第5题,甘肃省定西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第6题,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并没有延长产业链。]
教材P23问题
提示:除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外,我国的生态脆弱区还有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等。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①气候较为干旱;②黄土土质疏松;③地表形态沟壑纵横;④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措施:①治理水土流失;②优化产业结构;③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
教材P25~26活动
提示:1.实验一:在瓶子、喷壶高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装带有枯枝落叶表土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最少;装细沙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最多;装黏土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居中。因此,土质疏松易导致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增加可减轻水土流失。
实验二:喷壶高度保持不变,瓶子高度从10厘米抬高到20厘米,同一土质的瓶子,在烧杯中沉积的泥沙大幅度增加。因此,地形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2.在瓶子、喷壶高度和各瓶子中土质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三个瓶子的喷洒时间,研究不同降水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两个瓶子中装有同等数量的细沙,在其中一个瓶子细沙上覆一层杂草。在瓶子、喷壶高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植被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教材P28活动
提示:1.
2.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为增加粮食产量,需要更多劳动力垦荒扩地。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人口增长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3.垦荒、开矿、樵采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近几十年来,当地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以遏制,黄河含沙量大为减少。
教材P33活动
提示:1.我国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喀斯特地貌区,以云贵高原所在的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等地最为严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石漠化地区干旱缺水,往往导致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②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农业生产条件恶化,贫困率高;③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岩石裸露,土层薄,岩层漏水性强,干旱缺水严重;②因缺少植被,暴雨冲刷带来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的丧失。
3.综合治理措施:①生物措施: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②工程措施:坡改梯工程、土地和农田整治,加快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工程建设;③社会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加强监测、制定综合治理规划,完善石漠化防治的法律、法规。
脱贫致富措施: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②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③对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将部分人口转移到适宜地区。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优质导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优质导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必备知识,预习自测,问题探究,规律总结,对点训练,真题研析,限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精品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精品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必备知识,预习自测,问题探究,规律总结,对点训练,真题研析,限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优秀导学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优秀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必备知识,预习自测,规律总结,对点训练,问题探究,真题研析,限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