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了解秦灭亡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和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或用法。 3.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说明: 本文含有很多知识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写作知识,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句式类型等都有比较新的知识,尤其是对秦灭亡的原因的分析既要照顾到文本,又要兼顾到历史事实。因此这篇课文的知识含量十分丰厚,课内外都需要花较多时间。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这样一篇高深的赋体散文,学生的自学有很大困难,怎样使学生对这篇散文感兴趣,帮助学生自学并迁移能力是一个难题。课堂上要合理适度地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为了避免学生学习因难度而造成的学习性疲劳,教师要设计一些较浅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机械性疲劳,课堂的教学活动方式要多变。【教学重点】 1.重点: 本文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教学难点】 2.难点: 了解赋的特点。 了解“钩心斗角”、“鼎铖玉石”、“函谷举”等词句的含义或用法。 说明: 本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历史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缺乏辩证的唯物的认识方法,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法,同时也必须指出秦灭亡的诸多原因和根本原因。对于阿房宫是否真的如赋中描述的那样,只需简单说明,关键是说明写作目的与写作手法之间的关系,了解赋本身的特点。由于是赋,语言就十分精练形象,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也应该是重点,但可设计在练习中加以强化。【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教师根据学生拥有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或补充预习作业,可较为详细地发给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圈点课文,根据注解理解课文,找出问题。或分组解决谈论题。要求了解写作背景。目的在于使学生整体上对课文有所了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可激发听课积极性。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检测预习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检测,也可发放印刷的练习题。也可让学生口述有关题目。 教师可适当评价,可先不置可否,先设置一个课堂悬念,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这个学生对“赋”的认识是否正确,我们现在不轻易下结论,等我们把课文学完后再来评论,将更合理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口述对“赋”的理解;解释一些加点的字词;对课文主题的把握。以检测促预习,是一贯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便于引入新课。二、导入新课可根据前一课的内容导入,也可借助预习情况导入,也可利用时事导入。例如:根据现在的考证,阿房宫只留下了一个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的夯土台基。(也够大的了,两三年里堆起来也不容易。)根本就没能造成。杜牧对阿房宫的描写又是怎样的呢?根据预习时分组完成的任务,学生介绍作者有关情况和所知的杜牧的诗句。 教师可补充。 读第一个注解,初步了解写作目的。吸引学生了解课文与事实之区别,了解文体特点。三、整体把握听朗读。 请大家边自读边概括课文每一段落的内容。 1.描述阿房宫之壮阔规模。 2.描述宫中的奢靡生活。 3.夹叙夹议秦之灭亡。 4.议论点明原因和写作目的。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先个别完成再集体交流汇总。 注意“描述”“议论”这些词。培养语感。四、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请个别学生朗读第一节。 (一)第一节从哪些方面描述阿房宫的壮阔? 翻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二)集体朗读第二节。 给第二节分层,看看写了哪些内容? 写宫女的目的是什么? 请个别同学翻译“燕赵只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鼎铖玉石,金块珠砾”。 注意,第三节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与上两节有何不同? 请翻译“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戍卒指谁?谁攻克函谷?楚人指谁? “可怜”一词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对阿房宫的焚毁只用了这么八个字而已? (三)自由熟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中出现的几个“后人”具体指哪些人? (秦以后的人;特指唐朝人,主要是统治者;唐以后的人) 联系这一节,能否为“可怜”一词添一点含义? 复述段落大意。 总写空间之广 宫室之多 结构之复杂 1.宫女之多及其生活情况(奢侈而又寂寞) 2.珍宝之多。 和物一起只是摆设,都表现出秦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学生交流后推荐回答。 可怜:可惜 作者用这两个字有着无穷的感慨: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中化为灰烬。神奇瑰丽的阿房宫被烧固然让人惋惜,显赫的王朝这么快就灭亡了,令人叹息。只用八个字来写其毁灭,更突现其崩溃之快。 唐王朝又大起宫室了,不免使作者忧心忡忡,“可怜”一词中流露出作者的不安和忧愤。有详有略地按段落分析课文,以免遗漏有关字词,也突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和有些重点的字词。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发表见解的精神。 以讨论促思维,同时避免形式单调而造成的乏味。 为下文的分析留下余地,等分析到借古讽今时,再谈“可惜”一词的含义。二、以“可怜”一词为本段分析重点,解读作者的感情及用意。 1.根据上面的分析,请为四个自然节分段落。 第一部分:铺叙阿房宫建筑之宏伟,宫中生活之奢靡。 第二部分:议论分析秦灭亡原因,点明写作意图。 2.前一课时我们说过,阿房宫其实只完成了台基,根本就没有造成,那么是否等于说秦统治者并不是奢靡的?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杜牧为何极力铺叙其豪华和奢靡?请先思考确定理由,再与同学交流。 3.通过学习,请你谈谈“赋”的特点。 (介于韵文和散文间,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思考问题。 交流感受及理由。 回答要点: 秦的奢靡是无疑的。这可以有其他作佐证。阿房宫的地基很大,说明本来的确是想造一个宏大的宫殿。 作者极力铺叙阿房宫建筑之精良,宏大,宫女之多,生活之奢靡,珍宝之多,突出说明秦统治者生活之奢侈腐化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维持这种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它覆亡的根本原因。 点明:借古讽今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客观的认识方法。 让学生组织好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试着欣赏赋的特点。 复习巩固再次朗读课文。注意几个关键词 注意:赋:铺陈夸张 借古讽今奢靡、横征暴敛招致灭亡。加深记忆。三、预习内容 1.朗读课文,查词典为生字注音。 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口译,把不一致的翻译或解释不通的句子纪录在作业本上。3.分组查阅资料:A组查杜牧的生平及其年代背景;B组查杜牧的诗句;C组查秦灭亡的原因;D组查阿房宫的资料。四、检测预习 1.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mànyìngchénglǐyǐpiāochuán 缦立妃嫔媵嫱鼎铖玉石弃之逦迤剽掠其人架梁之椽 yánqǖnqūnniǎnjiànzīzhù 檐牙高啄囷囷焉辇来于秦直栏横槛锱铢 2.解释下列加点词 缦立缦回辇来于秦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钩心斗角鼎铖玉石金块珠砾 思路点拨 1.阿房宫在哪里? 2.为什么在介绍阿房宫之前先写“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 注意“六王毕”的意义和“蜀山兀”的含义,及“一”、“兀”的用法。 3.整个蜀地的山林都变得光秃秃的了,建立起来的阿房宫具有什么样的规模? 4.写它的规模和妃嫔以及阿房宫中的生活、珠宝的目的是什么? 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中“一人”指谁?解释这句话。 6.第三节内容和写法上与前两节有何异同? 注意带进赋的特点。同:都是大胆想象,铺陈夸张,都突出了秦统治者生活的奢靡。 不同:前者较少议论,铺叙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后者铺叙时更多的是对比,在内容上侧重于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7.称秦始皇为“独夫”表现出作者对他怎样的态度?对阿房宫的毁坏,作者又是持什么态度? 8.从“嗟乎”到“呜呼”,再到“嗟夫”,作者一连串地用了三个语气叹词,表现了怎样的心情?注意引出作者对唐王朝的又爱又忧的复杂心情,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课后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鼎铖玉石,金块珠砾。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熟读课文。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简单论述秦亡的原因。(200字左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